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我的 动 堂天 漫 制作人: 13312—22 青春 情感 悬疑推理 魔 法 系 列 动 漫系 列 动 漫 之.
Advertisements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 余功清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子曰: “ 有教无类。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 子曰: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孔子思想核心是: “ 礼 ” 、 “ 仁 ” 。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2009年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沈 波 2009年2月.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论语》论君子 钱逊
克己复礼.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郑州五中 薛春颖.
《论语》精选.
第一编 第二章孔子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关于在宝钢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 实施方案
《论语》十则.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最後一片葉子 Q:這一段可以分成幾個部份? 大意: A:1簡介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 2介紹歐‧亨利寫的小說的特點。
两晋与南朝.
敌人 孔子的符号学 圣人 妖人 乐天派 罪人 救星 丧家狗 商人 宣传员.
钱逊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钱逊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
夫子之道.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孔子的学说 ■老聃与《道德经》.
第 1 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掌握孔子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湖北武当山.
經典幽默 音樂: 春城花飛 整理:Henry.
                                                                                                                                                                
台灣歷史與文化 乙未割台與台人武裝抗日.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桐庐中学 张栋海 Z D H.
音名与音组 许昌市十二中教育集团 执教人:冯胜华.
今日中国 ——浅谈孔子学院发展必要性 杨智强.
北京.香山紅葉 香山位於北京海澱區西郊,距市區20公里, 全園面積160平方公引。 鬼見愁是香山的主峰,又叫香爐峰,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學生:吳星龍 班級:資管二乙 指導老師:劉書彥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辞典类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牛津在线英语大辞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孔子的核心思想简说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6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齐论语《知道》篇

莫高窟出土《论语》

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三国·魏)何晏集解,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有清杨守敬及袁克文跋。框高20. 5厘米,宽13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卷,(三国·魏)何晏集解,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有清杨守敬及袁克文跋。框高20.5厘米,宽13.1厘米。每半叶10行,行18字,小字双行,行24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有书耳,有句读。从版刻风格看,此本当为南宋福建地区的刻本。纸墨精雅,刻印俱佳,为闽本之上乘。 “重言”、“重意”即将本书中文字相同或句意相似的语句注出,“互注”即取他经文句与本经互为注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体) (中华书局,2017年)

  Confucian Analects,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by Roger 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by Roger T. Ames  and Henry Rosemont Jr.

论语(中英文对照),杨伯峻、刘殿爵 中华书局,2008年

一、《论语》概说 梁启超:“《论语》约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垺。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1.《论语》释名 许慎《说文解字》:“论难曰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论纂”。 “语”,“语言”。

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字总略》:“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秩,斯曰《仑语》。”“《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成为一册而已。”

2.《论语》的编纂者及成书 出自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全书出自多人之手,最初当是各种零散的文字记录。 《孟子》《荀子》著述中已经引用其文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礼记·坊记》《盐铁论·论儒》《汉书·艺文志》都明确标明书名。因而,《论语》书名的确立最迟当在秦汉年间。

汉代有鲁人所传二十篇本,齐人所传二十二篇本,鲁共王所得《古论》二十一篇本。 3.《论语》的传本及古注 汉代有鲁人所传二十篇本,齐人所传二十二篇本,鲁共王所得《古论》二十一篇本。 西汉张禹(?-前5年)新出了一个《张侯论》二十篇,以鲁《论语》为主,择《齐论》与《古论》二家之善而从之。 东汉郑玄据张侯本,编校一个《论语注》本,曾盛行,但已亡佚。

三国魏何晏与孙邕、郑冲、曹羲、荀凯五人合作《论语集解》,集汉魏经师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八家之说,将何晏的解说列在最后,唐以后只署何晏一人之名。此书宋代亡佚,清末,得日本正平本,现收入《十三经古注》。 南朝梁皇侃为《论语集解》作《义疏》,宋邢昺又为《义疏》作疏,清阮元有校勘,见《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 今传本《论语》,基本是张禹本。

4.《论语》的地位 汉文帝(前202-前157)时,《论语》被列入博士。 汉灵帝时,石刻五经,立于太学。 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到光和六年(183)年,订正、峻刻七种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用隶书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约20万字。 刻成后,立于洛阳郊偃师县太学门外,碑石均为长方形,约高1丈、宽4尺。每碑双面刻文,经文自右向左直行书刻。《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汉熹平石经《论语》拓本(蔡邕书写)

汉熹平石经《论语》残石(现存于西安碑林)

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蜀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均有《论语》。 南宋朱熹作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元仁宗至清末,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且用朱注。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包括12部儒家经典。共114石,228面,65余万字。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 现陈列于陕西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开成石经

二、孔子论礼 《左传》讲礼462次,仁,33次。 《论语》讲礼75次,仁109次。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 1.以礼修身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2.为国以礼 子曰:“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3.礼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乡党》) 食不语,寝不言。 (《乡党》)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4.礼重实质,形式轻于内容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

三、孔子论仁 1.仁是克制自己,恢复古礼。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2.仁,从事亲开始。孝悌是仁的基础。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3.仁,由事亲开始,推及对他人的关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 仁高于生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仁包含恭、宽、信、敏、惠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6.仁的最低标准与最高要求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四、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艺术作品表达情感也应适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五、《论语》中的成语 见贤思齐、怨天尤人、任重道远、杀身成仁 言而有信、巧言令色、言不及义、道听途说 察言观色、色厉内荏、见义勇为、以文会友 成人之美、待价而沽、患得患失、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循循善诱

其 他 《诗》以外交, 学以致用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外交场合赋《诗》言志 赋诗:春秋时期,在正式外交场合如聘、会、盟,宾主双方通过赋诵《诗经》中的完整的篇章、章节或句子来表达敬意、愿望、态度、思想。赋诗常常是断章取义的。

《左传》记录赋诗之事始于僖公一十三年(前647)秦穆公享重耳,终于定公四年(前506)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赋诗的情况。《左传》共计用诗277条。 《左传》记录赋诗之事始于僖公一十三年(前647)秦穆公享重耳,终于定公四年(前506)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

关于礼乐 儒家重视礼乐,礼乐制度形成并完备于西周初年。此后,虽然发生过礼崩乐坏的现象,但历朝历代都有兴礼制乐的作为,礼乐教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礼最初起源于祭祀仪式,但经过发展,其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有关政治体制、宗庙祭祀、朝聘会盟、军事征伐、学校教育、职官科举等一切典章制度,以及服饰饮宴、宫室车马、婚嫁丧葬、言辞进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仪式规定,都属于礼。

每一种礼都有一整套仪式,对行礼的步骤,所用的器物,所穿戴的冠冕服饰,所用的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相对于仪式而言,内在的庄敬之情更为重要。 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每个朝代对具体的礼仪都有所修订增删,每个时代的礼乐教化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整体的趋势是由繁入简,由贵族阶层逐渐覆盖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国家政治之外,一个家庭内部也要讲究礼。《礼记・内则》开其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踵其后,至宋,司马光的《书仪》、《家仪》和朱熹的《家礼》则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礼侧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乐则强调对内在情感的陶冶。礼可能使人疏离,而乐则可以使人亲近。礼乐相须而行,相辅相成,很多时候,乐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乐教非常发达,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以“乐德”、“乐语”和“乐舞”教育贵族子弟。乐具有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意义重大。

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是礼乐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尚书・舜典》记载,夏代即设有学官,契为司徒,掌管教育,夔为乐官,负责音乐和诗歌。 西周时期有国学、乡学、大学、小学各级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从此官学与私学共同承担了教化的职责。官学逐渐与选举制度相配合,私学于两宋达到鼎盛,出现很多著名的书院,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礼的核心是秩序,乐的核心是和谐。无论哪个时代,秩序与和谐都是人类不变的追求。因而,虽然历史上不时有反对礼教的声音,但是礼乐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不衰,对礼乐的探究也从未间断。有关礼乐教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国家治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以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前孔子时代贤人论礼 孔子(前551-前479)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 郑国的子皮说:“礼, 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前649)

春秋中后期贤人论礼 齐国晏婴:“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妇听,礼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冕服: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举行祭祀大典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吉礼,帝王和百官都身穿礼服。 冕服主体部分由冕冠、玄衣、纁裳等构成,还有一些附件。

冕冠分为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希冕、玄冕等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 帝王的冕冠前后各有12旈,用玉288颗。 玄衣是黑色的上衣,纁裳是红色的下衣。 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绘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冕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在不同的场合,帝王及百官所服冕服也不相同。冕服制度完备于周代,其后,历代均在周制基础上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