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 三、限性遗传、限性遗传 四、从性遗传、从性遗传.
Advertisements

《遗传定律 》专题复习 ——“ 模型 ” 建构在解遗传题中的应用 温州中学 高三备课组. 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有性生殖的生物性状遗传。 细胞核遗传。 分离定律 ——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自由组合定律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即独立遗传)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 状的遗传。包括位于常染色体上和性染色.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规律 第三节 连锁与互换定律.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组型 人类染色体组型 人类染色体组型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练习 练习 练习 常染色体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的类型 性别决定的类型 XY 型性别决定XY 型性别决定XY 型性别决定XY.
第一节 分离定律 选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 1. 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的植物, 自然 状态下是纯种 2. 豌豆花较大, 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 3. 豌豆成熟后子粒留在豆荚中, 便于观察计 数 4. 豌豆具有多个稳定而易于区分的性状 自花授粉 : 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的过程. 闭花授粉 :
遗传的基本规律( 1 ) 周闽湘. 回顾 1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范围 必须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 : 1. 真核生物 ( 原核细胞和病毒不适 用 ) 2. 有性生殖 ( 无性生殖不适用 ) 3. 核遗传 ( 细胞质遗传不适用 )
第三节 连锁遗传规律 一.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连锁和交换 的遗传机理验证 三. 连锁遗传的验证 四.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1 、军官:上校 A. 教师:教授 B. 警察:狱警 C. 工人:经理 D. 白酒:红酒 该题给出一对相关的词,请同学们在 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 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1) 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 ( 现 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 ) ; 孟德尔( 1822—1884 ),奥国 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21 岁起做修 道士, 29 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 主要工作: 经过 8 年的杂 交试验, 1865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 试验》的论文。 (2)
第一章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高茎豌豆与短茎豌豆,F 1 都为高茎。 让 F 1 自交得 F 2, 则 F 2 表现型及其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茎∶矮茎 = 3 ∶ 1 DD ∶ Dd.
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 P F 1 个体数: : 3 : 3 : 1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 2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 黄色圆粒.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 独进行分析 圆粒( =423 ) 皱粒( =133 ) 黄色( =416 ) 绿色( =140 ) 其中 圆粒 : 皱粒接近 3 : 1 黄色:绿色接近 3 : 1.
第 2 节 自由组合定律. P × 黄色圆形 绿色皱形 × F1F1 F2F2 黄色 圆形 黄色 皱形 绿色 圆形 黄色 圆形 绿色 皱形 个体数 比数 9 ∶ 3 ∶ 3 ∶ 1 F 2 出现不同对性状之间的 自由组合,出现与亲本性 状不同的新类型。 现象: 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
人的性别遗传 制 作 襄城县库庄一中 李卫贞.
复 习 基 因 的 自 由 组 合 定 律 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866年--1945年 Thomas Hunt Morgan 红眼与白眼.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也随之分离。 GO 没有减数分裂就没有遗传规律。
一对血型都为A型的恩爱夫妻,生了一个O型血的孩子。夫妻俩很纳闷,为何孩子的血型和他们俩都不一样呢?他们甚至怀疑过在医院分娩时,医生将孩子换错了。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经典遗传学 or 传递遗传学(transmission genetics) 经典遗传学的奠基人是Mendel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二节、伴性遗传 第三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性决定 第五节、人类的性别畸形
孟德尔遗传定律 拓展.
1.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的,并且通常是 的。
高中生物新课程复习课件系列精品 《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第 2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黄色圆粒 (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P F1 F2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比例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 比例及概率计算 上杭二中 吴文丽.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你能分辨出来吗?.
第三节 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植物叶肉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不包括( ) A.染色体 B.质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高二会考复习之—— 遗传定律. 高二会考复习之—— 遗传定律 复习要点: 一、相关知识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四、遗传定律的常见题型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 几个重要的概念 关于基因、性状的概念及关系.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Chapter3 孟德尔遗传规律 本章要求 基本名词概念 3.1 分离定律 3.2 自由组合定律 3.3 数理统计原理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考前重点突破—常见遗传题解题方法.
讨论: 1.分离定律适用于几对基因控制着的几对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中如何确定显隐性的关系?
欢迎光临指导.
【中学生物相关资料】.
基 因 的 分 离 定 律 2002年4月.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重习要点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基 因 的 分 离 规 律.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双手手指嵌合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试验
第2、3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专题13 孟德尔定律.
《遗传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科学系 王石华 博士/教授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遗传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科学系 王石华 博士/副教授
第二章 Mendel 定律 第一节分离规律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 分离规律的解释 三 分离规律的验证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授 课 人: 钟 承 邦 授课班级:高三(6)班.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重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 学分析; 用棋盘法和分枝法计算遗传比 率; 用卡方检验测验适合度。 难点:用棋盘法和分枝法计算遗传比 率;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孟德尔规律.
Chapter 4 Mendelian Inheritance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 红花×白花 →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3:1 (二)基本概念 性状 相对性状 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分离现象

(三)试验结果 1.F1 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2.F2 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其它性状的分离比,见表5-1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基因)假说 1.相对性状由相对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3.两性配子结合后,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 融合 4.F1产生配子时,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随机结合。

图5-1 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基本概念 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R, r)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 R R, R r, r r, ) 表现型——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纯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R R, r r ) 杂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 R r )

1.测交——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1.测交——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R r × r r → R r 和 r r 比例为1:1 2.自交——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R R × R R → R R R r × R r → R R :R r :r r =1:2:1 r r × r r → r r

三、分离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2.不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果蝇 正常翅×残翅 → F1正常翅→ F2 正常翅:残翅=3:1 家鸡 光腿×毛腿→F1光腿→ F2 光腿:毛腿=3:1 2.不完全显性——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金鱼 透明×不透明 →F1半透明(中间型)→ F2透明:半透明:不透明=1:2:1 牛 红毛×白毛 →F1沙毛 → F2红毛:沙毛:白毛=1:2:1

3.共显性——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 人类的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MN型,依红细胞表面抗原而定。 M型(LMLM)产生M抗原; N型(LNLN)产生N抗原; MN型(LMLN)产生M抗原和N抗原。  

(二)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1.家兔的毛色遗传 黑(C) 青紫蓝(cch) 喜马拉雅(ch) 白化(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 ch > c 黑(C C, C cch, C ch ,C c) 青紫蓝(cch cch ,cch ch ,cch c) 喜马拉雅(chch ,ch c) 白化(c c)

2.人类的ABO血型 表型——A型、B型、AB型和O型 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IA IB O型的基因型——i i 显性关系 :完全显性 IA > i IB > i 共显性 IA = IB  

2.多因一效——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内容见下一节) (三)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 1.一因多效——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状 小鼠黄色基因的显性作用和致死作用 灰×灰 → 灰 yy×yy → yy 黄×灰 → 1黄 :1灰 Yy×yy → 1 Yy : 1yy 黄×黄 → 2黄 :1灰 Yy×Yy → 1YY(致死) : 2 Yy : 1yy 2.多因一效——多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内容见下一节)  

(四)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基因是性状的遗传基础,环境是性状表现的外部条件,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表现度——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某一基因型其表型表现的程度 红花金雨草与象牙色金鱼草杂交的后代,在光线充足且低温环境下花为红色;在避光且温暖环境下花为象牙色。 □ 外显率——群体中某一基因型显示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取决于基因型和内外环境 果蝇中,变型腹突变型的个体中只有15%表现出变型腹的表型。外显率为15%。

·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 ·亲子间性状传递 四、意义与启示 (一)分离定律的意义 · 否定遗传融合理论 ·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三大定律最基本定律 · 提出从表型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 · 材料的选择 ·单一性状分析 ·亲子间性状传递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亲本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 绿色子叶 皱形种子 F1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黄园)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亲本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 绿色子叶 皱形种子 F1 黄色子叶 园形种子 (黄园) F2 黄园315 黄皱101 绿园108 绿皱32 556/315 556/101 556/108 556/32 (9:3:3:1) 黄:绿=(315+101):(108+32)≈3:1 园:皱=(315+108):(101+32)≈3:1 F2 中,黄园、绿皱为亲本型;黄皱、绿园为重组型。 亲本中每对性状的相对分离,后代中性状间自由组合。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 解释 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在体细胞中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在形成配子时各自分离,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在受精时各种配子随机组合(自由组合)。 因此,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型,F2 为9:3:3:1。 (二)验证 1.测交法 F1与双隐性亲本交配,后代有4种类型,比例为1:1:1:1。

从测交后代的表型判断其基因型的方法 ·根据显隐性关系写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型(黄圆 Y-R- 黄皱Y-rr 绿园 yyR- 绿皱yyrr) ·双隐性亲本只产生1种配子 yr ,yr在所有的后代中都应存在,所以, F2 基因型为 YyRr Yyrr yyRr yyrr ·F1产生4种配子 YR Yr yR yr ,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1:1,所以,这4种配子的比例亦为1:1:1:1。 ·从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可判定F1的基因型为 YyRr 。

2.自交法 F1种子播种,得到F2; F2 4种类型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F3 。 F3 的表型及分离比见表5-6 。 F2基因型的推测方法:

三、自由组合的普遍性 (一)自由组合定律得到广泛认同 (二)多对基因的后代性状自由组合规律见表5-7 (三)分离比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要进行好适度测验,χ2测验是常 用方法之一

第三节 基因互作 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两对基因各自决定性状、不存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成立的。但是,普遍存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的情况,亦即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某一性状,这就是基因互作。 一、  互补作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性状的发育 ·鸡的冠形 ·豌豆冠 由显性基因P决定 P-rr ·蔷薇冠 由显性基因R决定 ppR- ·胡桃冠 由P与R互作决定 P- R- ·单 冠 由p与 r互作决定 pp rr

图5-2 鸡的冠形

图5-3 鸡的冠形遗传—互补作用

·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作用。 二、显性上位作用 · 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作用。 ·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 上位基因是显性时,只有一个上位基因就可以发挥上位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 上位基因是隐性时,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狗的毛色遗传——显性上位作用 褐色×白色→ F1白色 → F2 白色: 黑色:褐色 =12:3:1 bbii BBII BbIi B-I-,bbIi B-ii bbii 基因I为上位基因 基因I和i分别控制白色与非白色 基因B和b分别控制黑色与褐色(在不存在基因I时才有此作用)  

图5-4 狗的毛色遗传—显性上位作用

三、隐性上位作用 家鼠毛色遗传 —— 黑色(CCaa)×白化(ccAA) → F1 鼠灰(CcAa) → F2鼠灰(C-A-):黑色(C-aa):白化(ccA-,ccaa) =9:3:4 C可能决定黑色素的生成,A决定色素分布(不在毛的端部)。 cc为隐性上位基因,cc抑制C形成黑色素;没有黑色素,A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图5-5 家鼠的色遗传——隐性上位作用

四、重叠作用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有一个显性基因,性状就表现出来。这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作用是重叠的。 猪的阴囊疝遗传——由两对基因 S1s1 、S2s2 决定的 S1- S2- ,S1- s2s2 ,s1s1S2- 正常; s1s1 s2s2 阴囊疝 ♂s1s1 s2s2 ×♀S1S1S2S2 → F1 S1s1S2s2 → F2 ………s1s1 s2s2 (1/16)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1/32)

第三节        连锁与交换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出现9:3:3:1的结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决定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试验1 互引组(相引组)两个显性性状在一起、两个隐性性状在一起 一、连锁现象及其解释 香豌豆 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长花粉(L)对园花粉(l)为显性 试验1 互引组(相引组)两个显性性状在一起、两个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长(PPLL)×红园(ppll) 试验2 互斥组(相斥组)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在一起 紫园(PPll)×红长(ppLL)

图5-6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引组)

图5-7 香豌豆杂交试验(相斥组)

两个试验的结果表明,子二代中亲组合类型实际数大于理论数,重组合类型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亲本组合中的两个性状连在一起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 摩尔根的果蝇试验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灰长(BBVV)×黑残(bbvv)→ F1灰长(BbVv) 将雄蝇和雌蝇分别与双隐性黑残(bbvv)交配,结果看下图。

图5-8 果蝇的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图5-9 果蝇完全连锁解释

图5-10 果蝇不完全连锁解释

○ 摩尔根提出的连锁遗传的主要内容: · 若干个基因线性排列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姊妹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与另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色体; ·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中只有2条发生了交换,产生2种重组型配子;另2条染色单体未发生了交换,产生2种亲本型配子。

图5-11 交换模式图

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一)交换率的概念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有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 有时虽然发生了交换(如双交换,但没有导致重组,因此,重组率不全等于交换率,而是重组率≤交换率。 · 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重组型配子数难以测定,常用重组型个体数代表。

(二)基因定位 ·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的哪一个座位上。 · 本节主要学习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 基因距离大,交换率大;基因距离小,交换率小。交换率反映出基因的距离。 · 以1% 的交换率作为两基因间的图距单位,用摩(Morgan)、分摩来表示。 · 根据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有两点测验法和三点测验法。

□ 两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两个基因的距离。 AABB×aabb ↓ AaBb × aabb 亲本型 AaBb aabb 重组型Aabb aaBb 重组型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就是交换率,交换率×100 就是这两基因间的距离。但不能定出它们的顺序

要求出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和距离,就要做3次杂交和3次测交 AABB×aabb → AaBb×aabb → AaBb aabb Aabb aaBb AACC×aacc → AaCc×aacc → AaCc aacc Aacc aaCc BBCC×bbcc → BbCc×bbcc → BbCc bbcc Bbcc bbCc 分别求出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基因就能定位。 假如,Aa与Bb距离2.5 Aa与Cc距离3.6 Bb与Cc距离6.1.则, 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为Bb—Aa—Cc或 Cc—Aa—Bb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三个基因的距离和顺序 □ 三点测验法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三个基因的距离和顺序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灰体红眼长翅(+++/+++) F1♀灰体红眼长翅(+++/ y w m)×♂黄体白眼短翅(y w m / y w m) 测交后代有有8种表型,其中2种亲本型,4种单交换(两种类型),2中双交换。亲本型数量最多,双交换最少。

表5-8的说明—测交后代的表型和数目 表型 基因型 交换类型 观察数 所占% 表型 基因型 交换类型 观察数 所占% 灰体红眼长翅 +++/ y w m 亲本组合 1574 63.96 黄体白眼短翅 y w m / y w m 1382 灰体白眼短翅 + w m / y w m 单交换1 27 1.26 黄体红眼长翅 y++/ y w m 39 灰体红眼短翅 ++m / y w m 单交换2 768 34.39 黄体白眼长翅 y w+/ y w m 826 灰体白眼长翅 +w+/ y w m 双交换 10 0.39 黄体红眼短翅 y+m / y w m 8

y与w的交换率=单交换1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1.26%+0.39%=1.65% w与m的交换率=单交换2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双交换率=双交换类型在后代中占的比例=0.39% y与w的交换率=单交换1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1.26%+0.39%=1.65% w与m的交换率=单交换2占的比例+双交换率 =34.39 %+0.39%=34.78% ※ y与w的距离为1.65 w与m的距离为34.78 ※    以双交换类型与亲本类型相比,看哪个基因改变了连锁关系,这个基因则处在中间. y w m 1.65 34.78

□ 干涉与并发系数 · 如果两个单交换是独立的,则双交换的概率等于两个单交换概率的乘积。上例中,1.65%×34.78%=0.57% ,大于双交换率0.39% · 干涉——一个单交换发生后,使其邻近发生单交换的机会减少。 · 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率与理论双交换率的比值。 上例的并发系数=0.39% / (1.65%*34.78%)= 0.68 · 干涉率= 1-并发系数=1- 0.68 = 0.32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第五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多数二倍体生物中,不同性别有一对染色体差异,这对有决定性别关键基因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 XY型性别决定 人类,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两栖类、爬行类,部分的鱼类和昆虫都属于此类决定性别。

图5-12 人的XY型决定性别

图5-15 Y染色体的重要性

鸟类、家蚕、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等属此类。 □ XO型性别决定 某些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如蝗虫、蟑螂等属此类。 没有异形的性染色体,由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蝗虫 ♀2n=24(XX) ♂2n=23(XO) □ ZW型性别决定 鸟类、家蚕、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等属此类。

图5-16 ZW型性别决定

(二)环境决定性别 □ 蜜蜂 性别与染色体的倍数有关,可育的雌蜂(蜂皇)和不育的雌蜂(工蜂) 2n=32,雄蜂 2n=16。工蜂所吃蜂皇浆的数量和质量远比蜂皇差。 □ 后螠 幼虫在海中自由游泳,没有性别分化。如果落入海底,就发育为雌虫,长约2英寸,有很长的吻部;如果落入成年雌虫的口吻上,则发育成雄虫。

图5-17 蜜蜂的性别决定

图5-18 后螠的性别决定

蜥蜴 27℃以下全是雌性,28℃或是32℃以上全是雄性。 (三)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 温度的影响 蜥蜴 27℃以下全是雌性,28℃或是32℃以上全是雄性。 龟 28℃以下全是雄性,32℃以上全是雌性。 □ 激素的影响 牛的双生间雌 □ 性反转 ·黄鳝 2龄前为雄性,3龄为雌雄间体,卵巢逐渐退化,精巢逐渐形成,6龄全为雄性。

图5-19(1)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图5-19(2) 温度影响爬行类性别

二、伴性遗传 ·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 产生伴性遗传的原因是由于,X与Y(Z与W)大小相差显著,有小部分是同源的,大部分是不同源的。 · 位于不同源部分的基因往往仅存在于两个不同性染色体中的一个,仅存在于X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X连锁遗传;仅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部分的基因表现为Y连锁遗传。

图5-20 人类XY染色体的差异

□ X连锁遗传 人类的色盲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 □ Y连锁遗传 人类的长毛耳遗传 □ Z连锁遗传 芦花鸡伴性遗传

图5-21 人类的色盲遗传

图5-23 芦花鸡伴性遗传

只出现在某一性别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限性遗传的性状常与第二性征或性激素有关。 三、限性遗传 只出现在某一性别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限性遗传。限性遗传的性状常与第二性征或性激素有关。 · 母鸡下蛋、男人长胡子…… · 控制限性性状的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 · 限性基因在两种性别中都存在。

决定从性性状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两性中均可表达,但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性别中其显隐性关系不同。 四、从性遗传 决定从性性状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两性中均可表达,但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性别中其显隐性关系不同。 人的秃顶由从性基因控制。BB在男、女性都为秃顶,bb在男、女性都不秃顶,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则正常。

图5-25 人的秃发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