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環境倫理:理論與實踐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102年度第二學期 生命教育 │時間:週二下午2:00-03:50│教室:府城校區 D102│
環境倫理之理論 (part I) 目錄 倫理學的背景 文明歷史背景 倫理與環境倫理的內涵 倫理學=倫理哲學=道德哲學 科學與倫理 自然本質:同理心 (Empathy) 文明歷史背景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可持續發展 (資源與智慧) 倫理與環境倫理的內涵 目錄
環境倫理之理論 (part II) 傳統的環境倫理 歐美的環境倫理 可持續力(sustainability) 結語 問題與討論 毛利人與達悟人 儒家、道家、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歐美的環境倫理 對自然的責任 早期的環境倫理 Peter Singer 「動物解放」 Tom Regan 義務論 基準倫理 土地倫理(The Land Ethic) 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 生態女性主義 (Eco-feminism) 可持續力(sustainability) 結語 問題與討論
倫理學 = 倫理哲學 = 道德哲學 1. 倫理學的背景 哲學 (philosophy): 愛好真理(智慧),探索真理,學習真理 道德 (morality) = 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好壞與對錯。 倫理學是對道德,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 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體系。 內容包含: the study of values (價值的研究) good or bad (好與壞) Right or wrong (對與錯) 1. 倫理學的背景
倫理學 的三個層面 元倫理(metaethic) 問題 描述情況 基準判斷 1. 倫理學的背景
知識的階層 批判力 智慧 (wisdom) 資訊 (information) 數據 (Data) (倫理:好壞、對錯) Taylor. Liz (2007)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the business process: Revolutionary thinking or common sense? Chandos Publishing (Oxford) Limited. 知識的階層 批判力 (倫理:好壞、對錯) 智慧 (wisdom) 默會的(tacit)、需要學習的 知識 (Knowledge) 明確的、容易獲取 資訊 (information) 數據 (Data) 圖4. A Knowledge hierarchy (知識的階層)
科學:對周遭世界,理性了解 1. 倫理學的背景
倫理:向左走?或向右走? 1. 倫理學的背景 好或壞,對或錯 幾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 http://my.so-net.net.tw/adearlover/ltrt.htm 1. 倫理學的背景
科學 與 倫理 科學:對周遭世界的了解 倫理:判斷與選擇 科學沒有倫理,是盲目的、(無從判斷) 倫理沒有科學,是虛空的。(沒有依據) Science without ethics is blind; Ethics without science is empty. 1. 倫理學的背景
倫理(Ethics) 的根基 自然本質:同理心 (Empathy) 實質狀態:自由人 1. 倫理學的背景 知識經驗成熟 (成年人) 獨立自主能力 知識能力 (學習) 行為能力 (自理) 經濟能力 (生活) 1. 倫理學的背景
同理心: 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 http://www.nccr-neuro.ethz.ch/projects/p5 當看到別人的行為時,大腦的腹前運動皮質及頂葉 會產生好似親身體驗的反應,稱為「鏡像神經元」。 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 「鏡像神經元」活化的人, 更有愛心,也更快樂。 1. 倫理學的背景
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 1. 倫理學的背景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kak_neonatal_imitation.png 1. 倫理學的背景
Preceding bouts of aggressive play, juvenile gorillas use a facial gesture called a ”play face”, which appears to signal that “what is about to occur is play”. 1. 倫理學的背景
Figure 11: A juvenile chimpanzee comforts a distressed (憂傷的) adult. Preston, S. D. and F. B. M. de Waal (2002) Empathy: its ultimate and proximate bas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5(1):1-20. 1. 倫理學的背景
Fig. 12. A raccoon approached a hare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hare leaped over the raccoon Wallace, R. A. (1997) Biology: the world of lif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Center for Building a Culture of Empathy 1. 倫理學的背景
Empathy: Its ultimate and proximate bases 來自 mirror neuron Perception-Action model (PAM) (感知行動模式) and prefrontal functioning Ultimate bases 來自增加 inclusive fitness Mother-infant bond Experience Learning Emotional linkage Group esteem (團體自尊) Reciprocal altruism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bonds 認同 心靈理論 同理心 情緒感染 角色取代 真同理心 認知同理 Preston, S. D. and F. B. M. de Waal (2002) Empathy: its ultimate and proximate bas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5(1):1-20.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個人、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社會生活的關係,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極權國家,階級間的關係 (階級關係) 民主革命,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2. 文明歷史背景
可持續發展 (The Bruntland Re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生態 生產 生活 http://www.civilengineergroup.com/principles-sustainable-development.html
可持續文明: 環境(生態) 社會(生活) 經濟(生產) 好的環境 好的生活 好的經濟 http://www.uitp.org/Public-Transport/sustainabledevelopment/
社會 (生活)、經濟 (生產)、環境 (生態) 2. 文明歷史背景 社會 (生活)、經濟 (生產)、環境 (生態) 三好 一公道 環境 倫理 自然資材 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資材 (Capital)。 http://www.eolss.com/eolss/5a.htm
可持續發展 圖6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未來:資源 與 智慧
落實可持續發展的 Basic 3E 2. 文明歷史背景 科學知識與能力: 判斷與選擇: Ecology (生態學) Economics (經濟學) 判斷與選擇: Env. Ethics (環境倫理學) doing 環境倫理
3. 倫理與環境倫理的內涵 倫理(Ethics) 的根基 自然本質:同理心 (Empathy) 實質狀態:自由人 適存值 (fitness):家庭、社群、合作、學習、社會關係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實質狀態:自由人 知識經驗成熟 (成年人) 獨立自主能力 知識能力 (學習) 行為能力 (自理) 經濟能力 (生活)
3. 倫理與環境倫理的內涵 The word ethics (倫理) comes from the Greek ethos, for custom (習俗). = 我們應該有的習俗。 道德責任 (Moral responsibility): knowledge(知識) capacity (能力) value significance (價值意義) choice (選擇) : Right or Wrong (對與錯) Good or Bad (好與壞)
信念、態度與準則 Ethics a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seeks a reasoned examination of what custom (習俗) tells us about how we ought to live. Lifelong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ustomary norms of society(社會習俗). Ethics consists of the general beliefs (信念), attitudes (態 度), or standards (準則) that guide customary behavior (習俗行為). Thus any society have its own ethics in the sense that it has typical beliefs(信念), attitudes(態度), and standards (準則) that determine what is customary(習俗). The behavior of every individual is also guided by certain beliefs, attitudes, or standards.
倫理判斷與選擇 途徑: 倫理的感性(feeling)成分 Reason(理性) + feelings(感性) 根據:主觀認知與客觀認知 感性(feeling):直覺(intuitions) 、 根據:道德觀、價值觀、宗教觀、經驗累積 倫理的感性(feeling)成分 Reason(理性) + feelings(感性) 宗教信仰(Faith) vs. 理性(Reason)
倫理(Ethics) 的感性成分 感性 (Feelings): 情緒 (emotion)、直覺 (intuitions)、感受性 (sensitivity) 倫理 (Ethics) is “concerned with making sense of intuitions(直覺)” about what is right and good. 情緒 (Emotion) is never truly divorced from decision making. Seeing the world with complete objectivity (完全客觀) is not possible, as our observations affect what we perceive (感知). 感受性 (Sensitivity) requires rationality(合理性) to complete it, and vice versa.
Reason(理性) + Feelings(感性) We rely on our reason(理性) to guard against feelings(感性) that may reflect a bias, or a sense of inadequacy, or a desire simply to win an argument. We rely on feelings(感性) to move us to act morally and to ensure that our reasoning(推理) is not only logical(邏輯) but also humane(人性).
Ethical traditions Teleological (目的論的) Ethics 人的本質(Human nature):追求幸福與公民美德, to be good persons(好人) (Aristotle, Aquinas) 倫理即是做可以產生最大利益的事。utilitarian 倫理的結果論傳統,可產生較大幸福的,就是對的事。 Deontological (道德論的) Ethics 人類有理性能力,辨識和承擔自己的責任 (Kant)
做好 (Aristotle, Aquinas) Ethical traditions 正確行為 (Kant) Right action 道德論的 Deontological 倫理 Ethics 做好 (Aristotle, Aquinas) Being good 目的論的 Teleological 後果 (Bentham, Mill) Consequences
正確(對的)行為 (Right action) Right or Wrong (對與錯) I do my duty (我盡到我的責任) Act to protect a person’s rights (保護個人的權利) 責 任 (Duty) 正確行為 Right action 權 利 (Rights)
做好 (being good) Good or Bad (好與壞) Being a good person (好人), we mean that a person is “virtuous” (善良). 品行 (Character) 做好 Being Good 關係 (Relationships)
對 vs. 錯;好 vs. 壞 道德論 目的論 Right = 正確的 (對 或 錯) (判斷正負) Right person for a job “Right” involve taking an action Duty (責任) + Rights (權利) Good = 好的 (好 或 壞) (相對比較) Good person, good job, good science, good society “Good” refers to a state of being. Character (品行) + Relationships (關係) 道德論 目的論 + Consequences (後果)
道德論 與 目的論 責任 (Duty) 正確行為 道德論的 Right action 權利 (Rights) 倫理 Ethics 品行 做好 Deontological 權利 (Rights) 倫理 Ethics 目的論的 Teleological 做好 Being good 品行 (Character) 關係 (Relationships) 後果 Consequences
3. 倫理與環境倫理的內涵 主體: 道德責任 (Moral responsibility): 個體的負責任行為,相關自然環境、資源、地景,和 人類以外的各種生物。 人類和生活環境間的倫理(道德責任)關係。 道德責任 (Moral responsibility): knowledge(知識)、capacity (能力) value significance (價值意義) choice (選擇) :好、壞、對、錯
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 環境倫理,緣起於1970s,面對空氣和水污染 的環境運動 (environmental movement). 道德要求,制定保護環境的法律 政府的職責(道德與法律),保護公共幸福。 科學證據顯示,環境污染已經威脅到人類健康 清理環境汙染,是理性正義(權利與義務)。
道德社群(Moral community) 傳統上,道德社群僅止於人。 相互責任和個人與社會幸福的目標,道德 社群包含所有人。 環境倫理,非人類中心的主張,認為我們 的道德社群也要包含其他生物,瀕危物種、 生態體系,以及整個生物界。
environmental ethics traditional ethics 人類中心的 Anthropocentric (traditional) 倫理 Ethics 非人類中心的 Non-Anthropocentric (biocentric, ecocentric, holistic) environmental ethics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環境倫理之理論 (part II) 傳統的環境倫理 歐美的環境倫理 可持續力 結語 問題與討論 毛利人與達悟人 A. 環境主義 儒家、道家、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歐美的環境倫理 對自然的責任 早期的環境倫理 Peter Singer 「動物解放」 Tom Regan 義務論 基準倫理 土地倫理 深層生態學 生態女性主義 可持續力 A. 環境主義 B. 綠色發展 C. 綠色典範 D. 重要原則 結語 問題與討論
毛利人的傳統文化 4. 傳統的 歸屬感(belonging) 親緣關聯(genealogical bounds) 蒙恩責任(beholdenness) 相互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s) 尊敬(respect) 感恩(with-to-be-appreciated) 知識、內在價值、土地守護者 圖片來源: Parkinson, Sydney. A journal of a voyage to the South Seas. London, 1784, plate 16, opposite page 90.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URL, Reference No.PUBL-0037-16.
蘭嶼達悟人的傳統文化 (禁忌) 敬重自然 溫順詳和 節制資源的使用 4. 傳統的 視飛魚為神聖,對捕魚嚴格規範; 設定聖地,絕對保留不用。 食無惡言,不打罵孩童;忌惡言相咒; 取名不宜過高或過低。 節制資源的使用 盛食務盡,不可浪費,平日忌盛裝; 按齡造屋,不可過大。 飛魚有保存期限;捕魚的量與種類有嚴格規範。
蘭嶼達悟人的傳統文化 (禁忌) 資源分配倫理 永續享用 4. 傳統的 新婚年輕夫妻雖建屋分居,但漁獲及芋田收獲,須交由主屋(父母)統籌分配; 各社劃分固定地區捕魚,漁獲必要平分。 永續享用 飛魚初食禱告:每年首次吃飛魚,須禱告。 詞如:我某某人要享受這美味的食物,願我及家人長命百歲,代代香火永不滅,好使我們繼承這傳統生活。
儒家思想: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易經(自然哲學) 其他古書: 觀察自然運行法則,給予「君子」,倫理道德的啟示。 體會自然運行法則,以達「天人合德」,才能「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 。 其他古書: 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萬物並行而不悖。(大戴禮記)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澤不入網 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 茍得其養,則物自生。茍失其養,則物自消。(荀子)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虫、夭飛鳥、毋麛、毋 卵;……毋竭川澤、毋漉坡地、毋焚山林。(禮記月令篇) 本頁教材撰寫者:黃朝恩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儒家思想:愛惜自然、天人合一 4. 傳統的 保護自然,愛心管理 人本精神,天人合德 自然認知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得養則長,失養則消。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保護自然,愛心管理 自我節制,尊重生命。 了解自然,順應自然。 人本精神,天人合德
道家思想 自然為本: 天人合一: 心靈環保: 4. 傳統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物物相關、物有所歸、返樸歸真、自然善知、順應自然 心靈環保: 少欲知足、不爭、不強求、不謀求私利
佛教的環境倫理觀 佛教,眾生皆具備「佛性」,未來皆可成佛。 佛性:佛者,覺悟之意;性者,不改之意。一切眾 生皆有不變不改的覺悟之性,名為佛性 (陳義孝, 1990)。 一切眾生,包含草木瓦石無情。(無情有性)(釋恒清, 1996) (生命中心倫理) (基礎平等) 因緣果報論:因果律、輪迴觀 (人、鬼、動物) 四大皆空:四大,地、水、火、風 (空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空(金剛經)。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
佛教的價值觀 4. 傳統的 慈悲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去除三毒:貪、噌、癡 無我價值觀 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如是同體大悲無礙。 不殺生,不吃肉:以身佈施、不伐草木 去除三毒:貪、噌、癡 貪,貪求 噌,噌恨心 癡,錯誤認知 無我價值觀
佛家思想:護生、惜福、淨化 4. 傳統的 佛教提倡不殺生,且積極護生。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 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 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 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 身。』」 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 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 本頁教材撰寫者:黃朝恩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佛家思想:護生、惜福、淨化 4. 傳統的 這是佛教對於「同體共生」的認知。 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有支出。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 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人類才能在地球上開展理想的新世紀。 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有支出。 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惜福 的方法有四點: 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本頁教材撰寫者:黃朝恩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佛家思想:護生、惜福、淨化 4. 傳統的 《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對於內心塵垢,固然應該要努力消除、轉化,對於 外在的污染,亦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 心經云:之起,要人們先學會知足、清心寡慾;去 除貪嗔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在作態度的定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塵埃」的精神。 心靈環保的修持。 本頁教材撰寫者:黃朝恩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聖嚴 (佛教)的四種環保 4. 傳統的 心靈環保:從心靈的淨化做起。 生活環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 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知足常樂; 培福種福,回饋大地,人人有福。護育萬物, 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禮儀由內心發起,對萬事萬物的 尊重及平等對待,再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 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 社會安寧,以及整體的祥和。
基督信仰的環境倫理觀 舊約聖經: 人與世界的被創造,人類管理大地與萬物。(創世紀) 受造界的悲劇(原罪):人類的不道德,帶來大地的汙染 與所有生物立約,分享公義,同得救贖。(諾亞方舟) 安息日與禧年(安息年)
基督信仰的環境倫理觀 新約聖經 自然萬物都是上主愛的對象 自然象徵上帝的臨在,自然引領人認識上帝。 自然現象可做為人生的借鏡。自然與人類同 得救贖。 好管家。公義包含人與自然之關係。 新世界,上帝的國度(烏托邦) 願上帝的旨意行在人間,如同行在天上
天主教的土地倫理觀 管家的倫理 三超德(信望愛)的態度 四樞德(智義節勇) 三願的靈修 智德(prudence):分析、明辨、洞察的能力 義德(justice):權利與義務 節德(temperance):節制慾望。 勇德 (fortitude):堅持原則。 三願的靈修 神貧願、貞潔願、服從願 Ayo NUTN website
5. 西方的環境倫理:A. 對自然界的責任 Moral standing (道德身分)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Do trees have standing? (樹木是否有道德身分?) Animal right (動物權) Peter Singer and the 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 Tom Regan and animal right
西方傳統的道德身分 (Moral standing) Aristotle 植物活著是為了動物,動物活著是為著人類。馴化動物是 為能役使牠們,當然也可作為食物。 倘若我們相信世界不會沒有目的而造物,那麼自然就是為 了人類而造的萬物。 基督教義 (16世紀) 上帝創世紀,為人類而造的世界 (萬物) 根據神的旨意,人類可以隨心所欲的駕駁動物(自然)。 只有「人」 ,才有「道德身分」 (有思想的靈魂)。 康德 (Kant),有自主的生物,有自由和理性行為的生物,才 有道德身分。
5B. 西方早期的環境倫理 自然正義與動物正義 (古希臘和羅馬)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並不需要內疚,因為自 然不具備任何權利。 人們的存在,先於任何政治形式。由存在(existence) 和存活(survival)所組成的生物原則,稱為 自然正義 (jus naturae)。 相對的,凝聚國家和國民的法律原則,則稱為 社 會正義 (jus commune)。 動物的存在,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稱為 動物正 義(jus animalism)。 基督文化興起後,自然對於人類只有工具性和實 用性的價值。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並不需要內疚,因為自 然不具備任何權利。
「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的思想 英國 1215, Magna Carta 協定: 貴族們擁有權利,只基於他們存在的事實,而與 英王的意願無關。除非違反法律,並經過審判定 罪,不得予以監禁和放逐。 成為英國及美國解放(人權) 運動中的基石。 John Locke (1632-1704)(英國學者) 反對專制主義(absolutism)。 個人的財產(生命、自由和產業),應該受到保障。 政治權威在於保障人們對個人財產的追求。 人們藉由勞力的付出,可以將無人擁有的荒地變 成私有地 (土地私有)。 人們因具備共同人性,應該擁有的權利,自然權 利。
萬物有靈論(泛靈論) (animism) 神創造世界,預先安排宇宙的計畫,可能介入人 類的生活,給予智慧和道德指引。人應該要尊重 萬物。 Animism,源自希臘文 anemos,原意為吹氣者、呼吸者、 風,轉變為拉丁文 animus,意為呼吸、靈魂、生命本源。 Henry More(1614-1687)(英國)主張有世界的靈魂(Soul of the World)或大自然的精神(Spirit of Nature)充斥於大自然的每 個角落。這種塑性力量將大自然結合在一起。 世界本身是個有機體,萬物皆有生命。 Paine (1793):自然神論 (deism) 神創造世界,預先安排宇宙的計畫,可能介入人 類的生活,給予智慧和道德指引。人應該要尊重 萬物。
生物機械論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Kant 倫理學說 人體生命有心靈(minds)和物體(bodies) 兩個部份。 心靈包含思考、感覺和意識。物體包含身體和空間 的事物。 動物具有生命,但卻和機器無異,只有物體, 沒有心靈。 Kant 倫理學說 具有自由和理性行為能力的個體,才是道德考 量的對象。 其他生物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不列入道德考 量的範圍。
人道主義 John Locke 認為動物會感受痛苦。 反對傷害動物,並非基於動物的權利,而是考量虐待 動物對人們所造成的影響。譬如,虐待動物的兒童, 日後可能會冷酷無情,不易與人友善相處。 Nathaniel Ward (美國律師和牧師),制定法規,不能虐 待被人役使的動物。效益主義為出發點,善待家畜, 也會有益於人類。 Humphrey Primatt (英國牧師) 主張不可虐待任何生物。 開啟英國對動物權的討論。 所有生物是上帝創造,而值得「人道」對待。 造成痛苦是邪惡的。
動物權(最大快樂) Jeremy Bentham (1789) 主張「最大快樂」原則。 John Lawrence (1796) 動物的權利 只要有感受「苦」和「樂」的能力,就應該納入道德的 考量範圍。道德的考量,擴展到所有會呼吸的動物。 John Lawrence (1796) 動物的權利 動物具有生命、智力和感情,就擁有權利。 動物正義,動物有免於虐待的權利。 不反對屠宰動物作為食物,但要以「人道」方式處置。 馬丁法案 (Martin’s Act) (1822/6/22) (英國) 禁止虐待家畜 (John Martin) 1824成立「防止虐待動物學會」,1840改名為「防止虐待 動物皇家學會」(RSPCA) (the Royal Society of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防止虐待動物法案 (英國)(1876)
動物權 (等同權利) Edward B. Nicholson (動物權)(1879) 動物缺乏理性能力而不能擁有權利,這並不正確。這也無 法說明為何人類的「白癡」卻可擁有權利。 動物擁有與人類相同的神經體系,都有能力感受快樂與痛 苦。動物擁有「等同」的人類權利。 Henry S. Salt (1891)人道主義聯盟 提倡社會主義、素食主義、反暴力和反戰爭。 並非只有人類的生命才是可愛和神聖的,所有純真和美麗 的生命都是如此。 反對以科學之名,進行動物實驗。反對實驗室的折磨。 倫理擴展到大自然生物
基於達爾文演化論的倫理學說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物種原始論(1859) 人類是由靈長類演化而來。 Thomas Huxley (1893) 倘若倫理對象只止於人類 那麼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仍是不合乎道德。 倫理的範圍,應該要擴展到整個動物世界。 William James (1910) 生存競爭,人類應該要征服自然。 人類優於其他生物 (適者生存)。 社會達爾文主義
動物心理學和行為學 Edwards Payson Evans (1831-1917)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只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也都是大自然的產物。 虐待動物,不只是貶低人性而已。 倫理考量不只限於動物,更擴及所有有感覺的 生命形式,甚至是岩石、礦物等無生命的物質。 John Howard Moore (1862-1916) 人類是地球上最貪婪,最自私,殘忍野蠻、偽 善自大的陸棲動物。 所有生物都是被尊敬的對象,沒有任何一個生 物是被利用的工具。(這裡的生物,僅止於動物, 不含植物)
Do trees have standing? Christopher Stone (法學教授) 植物和自然擁有法律的權利,就如同公司一樣。 植物和大自然,擁有法律權利(Legal rights) 案例: Sierra Club 控告(反對) Walt Disney Enterprises 於Sierras興建 大型的 ski resort。 加州法院退回告訴,因為法院認為Sierra Club沒有該法 律的「身分」(standing)。 Christopher Stone (法學教授) 植物和自然擁有法律的權利,就如同公司一樣。 關照自然的團體 (譬如:Sierra Club),可有身份 代理自然爭取法律的權利。
5C. Peter Singer 「動物解放」運動 動物權(Animal right) 將動物排除在道德考量範圍之外,就像早期把黑人 和婦女排除在外,是個錯誤。 問題不在牠們是否理性?也不在於他們是否會說話? 而是在於他們是否能感受痛苦? 感知(sentience)就是擁有權利(利益) 的充分且必要的 條件。 反對將動物作為食物、衣物、科學實驗、休閒娛樂等 用途。 盡量減少動物受苦,這是我門的道德義務。 以效益概念考量。給予動物的享樂要大於痛苦。
5D. Tom Regan 義務論 道德體(moral agents)和道德病體(moral patients) 道德體,個體是自由且理性,可了解其義務,可 以選擇其行為,且可負責的。 道德病體,如嬰兒、心智不全,昏迷的人,他們 沒有能力了解自己的義務,無法選擇應有的行為, 所以他們沒有義務,也無法位自己的行為負責。 無論是道德本體或是病體,都應該被尊重,成為 道德考量的對象。 哺乳動物,有天賦價值,值得尊敬與平等對待。 正義(justice) 理論是屬於平等主義(egalitarian)的理論。
Singer + Regan 動物權 不應該把動物作為食物來源。我們有義務吃素。 不應該虐待動物,也不能把牠們當作娛樂用途, 如:賽馬、動物園等。 不應該拿動物做活體實驗研究。 不支持「物種」有道德地位。 Singer 認為個體可感受苦和樂,而物種整體卻不能。 Regan認為個體才是「具有生命的主體」。支持拯救瀕 臨滅絕的物種,是基於要保存物種成員個體。
倫理延伸主義的特性 仍舊是人類中心,且是階級性質。愈像人類的動 物,可獲得愈高的道德考量。 依舊是個體主義,以動物個體為道德考量的對象。 缺乏系統性的架構以及廣泛的包容性。無法應用 於各種環境議題(如溫室效應、污染問題)。
5. 西方的環境倫理:E.基準倫理 Anthropocentrism (人類中心主義) Biocentrism (生物中心主義) I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nly human beings are worthy of ethical consideration. All other things are regarded as mere means to human ends. Biocentrism (生物中心主義) Life-centered environmental ethics All living things are of equal inherent worth Ecocentrism (生態中心主義) 土地倫理 (Land Ethics)
Taylor’s 生物中心倫理 (biocentric ethics) Paul Taylor’s 1986 book, Respect for Nature (尊敬 自然) is one of the most fully developed and philosophically sophisticated contemporary defenses of a biocentric ethics. 四項法則: 不傷害(non-maleficence) 不干擾(noninterference) 盡責(fidelity) 補償公正(restitute justice)
Taylor’s 五個「權重」(priority)原則 當人類和其他生物發生利益衝突時,採用 自衛(self-defense):當人類基本利益受到威脅時。 比例(proportionality):人類的非基本利益不可超 越過其他生物的基本利益。 最少錯誤(minimum wrong):盡量減少違背。 分布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山區原住民因耕 種不易,為滿足基本利益而獵殺動物,這可被 允許。 補償公義(restitute justice):受傷害的野生物應給 予適當的補償。
5F. Leopold 的土地倫理 以「生物社區」為主體,包含土壤、水、植被、 動物;整體統稱為「土地」(大地)。 任何保存「生物社區」(土地) 完整、穩定和美麗的行為, 就是好的行為,否則就是錯的行為。 人類的角色,從對自然世界的征服者,轉變為自 然世界的成員。 人類可將動物視為「資源」,應該管理和控制動物的族 群,包括獵殺動物,以維持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 人類必要以「生態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 ,來面對 自然。
5G. 深層生態學 (避免去政治化) Arne Naess (挪威哲學家)(1973)提出, 深層生態學 目前的環境運動是基於淺層的生態學。 以更整體、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找出造成環境問題的 社會和人文的根本病因。 扭轉哲學觀或世界觀,進而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意 識形態,才能徹底化解環境問題。 避免「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以保有深層生 態學運動的政治本質。
5G. 深層生態學 (主張) 人類和其他生物,本體就具有「價值」。 生物多樣性,有助於這些生物價值的「實現」。 人類沒有權利減少生物多樣性,除非是為維持人類 的基本需求。 人口宜少,不宜過多。 人類對其他生物已經造成過度干擾,且持續惡化。 政策必要改變,包含經濟、科技和意識形態三者結 構性的改變。 意識形態的改變,對生活品質(life quality)的讚賞(基 於生物的天賦價值),而不是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 大(bigness) vs. 偉大(greatness) 認同上述觀點者,都有義務參與推動改革。
5H.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Francoise d’Eaubonne (1974)創的名詞。 人對大自然和女性的宰制(domination),兩者間,有密切 的關連(Warren, 1990)。 主張: 以關心(care)和關係(relationship)為基礎,面對環境的問題。 發揮女性天生的特質,關懷地球環境。 女性美德,母愛。(德行的觀點)
5H.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基進生態學: 文化的生態女性主義。 關心的倫理(ethics of care) 關心(care)、關係(relationships)、愛(love)、負責 (responsibility)、信任(trust)的價值。 關心他人,取代權利和義務的約束; 合作關係,取代衝突對峙。 靈修運動 (spirituality movement) 大地女神(Gaia): 女性、大自然和神性,三者合一。
蓋亞假說 (Gaia hypothesis) 地球生命整體的力量 Lovelock (1969)提出
6. 可持續力 (Sustainability) 永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72年Stockholm (人類-環境會議) 1980年 世界保育策略 1987年 Brundtland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 1992年的里約高峰會議 1999年,美國永續發展政策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旅 程—邁向永續的過程 (Our Common Journey- a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
可持續力 (Sustainability) 什麼對象是可持續的? 維生體系:自然與社區(人、經濟和社會) 發展的對象? 人、經濟和社會 發展的本質? 發展 vs. 成長 質 vs. 量
6A. 環境主義:兩類、四種 「環境重要,經濟活動必要考量到環境」,這似乎 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然而,雖然同樣號稱「重視環境」,甚至是「環境 主義」,但是不同的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內涵。 就以歐洲人為例,至少就有四種兩類不同的「環境 主義」。
表3. 四種不同的環境主義(以歐州人為例)。摘譯自:O'Riordan (1989), p.85。
圖9. 生態中心主義者與科技中心主義者,對人、自然和科技間關係的看法。修改自鄭先祐(1995),p.172。
6B. 綠色發展的《考量重點》 基於新世紀社會典範的「綠色發展」,有3項重點考量-- 永續的、文明的、以及平凡的。 生生不息,包含尚未出生的子孫(永續的考量)。 文明生活的品質(健康、安全、舒適)和需要。 平凡(一般)人的生活。
《3E處方》 落實於現行的經濟体制,經濟學者(Young, 1992)所提出的《3E處方》 生態保全 (Ecological integrity):生態環境的自然功能 必要保全。 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外溢成本內化後的經 濟效率。 公平(Equity):維護「同世代」和「跨世代」的公平。
E1:生態保全 (Ecological Integrity) 「生態保全」,生態(生活)環境的基本功能必要 保持完整安全,特別是自然免費提供的功能,是 全球經濟的根基。 全球自然生態免費提供的功能每年提供給人類社 會的總價值估計超過33萬億美元,遠超過全球經 濟總生產值 (19萬億美元) (Stiling, 2002)。 於「生態保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力求「經濟 效率」,以及維護「社會正義」(公平)。
E2: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 「生態原則」是於相同或更好的生活條件上,可耗用更少 的物質和能量。 這亦是「經濟」的法則。 重點是必要基於所有「外溢(部)成本」全部內化之後,才 可達到真正的「經濟效率」,整體付出最少的代價,獲得 最大的享用。 「外溢成本」的存在不僅是違反生態原則,更是違反經濟 發展的「自由市場」基本條件。
冰箱的容量 耗能量 Ayo NUTN website
冰箱的容量 耗能量 冰箱的價格
E3:公平(Equity) 要達到「跨世代」的公平,有如下兩個通則: (1) 每一代應必要維護其由上一代傳接得到的自 然資源,使其留給下一代時,平均每人的資源 總量不可少於其傳接得到時。 (2) 可再生資源、資源龐雜度、和生態功能,都 應永遠地維持。
E3:公平(Equity) 同世代的公平: 按生態學的最低限定率(Law of minimum),生命 成長受其環境因子中最低限者(供給最差)所限 制。生態環境品質的維持,亦受到此社會最差 的因素所限制。 生態環境的保育和未來發展機會的保育,其必 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在目前社會中最窮族群的生 活改善(參考Brown Weiss, 1989)。
6C. 綠色典範: 環環相扣的社會典範 舊世紀社會「典範」仍就是目前社會的主流。 「典範」的內容是多元多樣,但其各項間是環環 相扣的。 基於「綠色思潮」的新世紀社會典範,相對於舊 世紀社會,可有4類(文化規範、政治体制、社會規 劃和經濟建設),總共分成16項。
Ayo NUTN website
表1b. 新世紀與舊世紀社會的「典範」之比較。 Ayo NUTN website
目前世界現況 全球人口暴增,世界各國都無法承受大量移民。 現代武器的摧毀力量已是非常強大,生命與資源 (經濟和自然)的耗損代價更是巨大,任何國家都 無法承擔現代化的戰爭。 全球和各國的資源是愈來愈有限。 從地點,地區到全球,維生環境品質顯著下降。 現代人類普遍有文明病的產生。文明生活已傷害 到人類自己的基本健康。
6D. 10項重要原則: 鄉土之愛,自求多福,永續考量。 要達到維護文明生活和品質,是很困難的,必要 有極高的「智慧」與「科技」, 才有可能開創 健康、安全、舒適,且能永續的文明國家。然而, 「智慧」與「科技」的發展與使用必要慎重,必 要作評估與選擇。承認「科技」的有限性(非萬 能),以及不能違反自然生態原則或是傷害生態 環境,這是選擇「適宜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的基本原則。 小即美。小型且合乎地區生態環境條件的生產與 處理方式,是達到社會公平的基本條件。
著重於「整体固本之道」,放棄「個体治標之法」。 生態環保的達成,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整合,特別是與 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整合。 面對社會供應不足產生的需求問題,雖然持續地開發 (量的拓荒策略)可解決問題,但終將是會耗盡所有未 開發的資源。因此,必要採用「保育策略」 (conservation strategy),保留現有未開發的資源,改以 提昇目前已開發資源的生產和耗用效率。如此,不僅 同樣可解決需求的問題,而且保有較多的發展潛力, 以期更能永續。 著重於「整体固本之道」,放棄「個体治標之法」。 生態環保的達成,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整合,特別是與 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整合。 主張以「生活品質與永續考量」為本,發展經濟。以 生態(維生)体系與生活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為主的 經濟發展,才是國家永續文明生的根本,經濟生活的 目標;亦是生態環保國家政策的基本主張。 Ayo NUTN website
自然生命世界的歷史,是朝向多元與多樣的方向演變; 基本上是「綠色與和平的」,任何違反自然合諧的 「強者」(掠食者)終究必然滅絕。 若沒有瞭解生態、經濟和社會間複雜互動關連,則想 要瞭解環境問題將是不可能的。尋求「基本共識」是 一件極為重要且基礎的工作。 這是整体結構(含軟体和硬体)的改變,典範的變遷, 是人民自主文化的變遷。 促進社會「典範」(表1) 變遷的途徑是: 大學與民間學者的理想之互動和整合。 國家官僚体系對重大問題的整理和說明。 藉國家媒体力量,促使人民、學者、與官員間自由且充 份的溝通。 民間自主的「社會運動」。
企業 與 保育的關係 (歷史軌跡) 自然之道 + 事業生態學 1970s 之前 Unprepared (未準備) 1970s Reactive (回應):管制標準 1980s Anticipatory (預先回應):避免污染 1990s Proactive (積極的回應):生態效率 (eco-efficiency) 2000s 之後 High integration (高度整合):可持續發展: 真善美的價值創造 被動 主動 整合 自然之道 + 事業生態學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摘取自: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污染者付費 輸出的管制 105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生產效率的提昇 輸入的管理
Fig. 11-1. The bout-face nee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systems. (A( Focus on output (yield) with consequences such as increased nonpoint-source population. 107
Post-1990 108
Post 2000 Business Ecology 社會狀態: 困難:全球化的挑戰 成功要件: 全球化的競爭 WTO,下降關稅 生產部門轉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的競爭激烈 成功要件: 物流的廣度與效率 價值的建立與被接受 整體,全面與多樣的考驗
新世紀的生態學 文明發展(2000年後),何去何從? 多元途徑: 永續發展,需要「高度整合」 (high integration)? 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Business Ecology) 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 自然之道 (The Natural Step) 美學的經濟 (the economy of Aesthetics) 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新世紀的生態學
Social System Ecosystem Drift net (流刺網) story 食物 魚類 漁撈 技術 漁民 鳥類 聯合國 政府 民眾 資訊 海豚和海狗 保育團體 Social System Ecosystem Fig. 1.2 Chain of effects through ecosystem and social system (commercial fishing in the ocean) 摘取自:Marten. G. G. 2001. Human Ecology: Basic concep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rthscan pub. Ltd.
事業 生態學 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Making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ism work for your firm 建立一個「對環境負責」的公司文化 整個機構逐漸落實3R(reducing, reusing and recycling)的 環境價值 營造來自上層(主管)的支持系統 落實全公司的環境教育課程 鼓勵員工的green teams志工,找出公司內部的生態(環境) 問題和建議改善的內容。 獎勵成功的cost-saving ecological ideas and programmes. 進行內部環境的公聽會(座談會) 發行環境政策聲明 113
Business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資訊 貨幣 產品 空氣 水 能量 物質 食物 新世紀 post-2000 114
The seven seeds of Business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Create a values-based organization (基於價值) Adapt and thrive (適應與發展) Use a new language for success (新語言) Develop vital flows and relationships (整合與互動) Merge Art and Science (藝術與科學的合併) Learn from natural systems (對環境友善) Put community back in Business (社區友善的價值)
Organizational values, like DNA 1. Create a values-based organization 2. Adapt and thrive 7. Put community back in business 3. Use a new language for success 6. Learn from natural systems 4. Develop vital flows and relationships 5. Merge Art and Science Fig. 6.1 Is your organization aligned with its values?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Blue ocean strategy
價值創新:藍海策略的基石 成本 價值創新 顧客效益 摘取自:藍海策略,p.33
藍海策略的四項行動架構 消除 (eliminate):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 降低 (reduce):產業標準 提升 (raise):產業標準 創造 (create):創新的因素
藍海策略的六項原則 重建市場邊界 聚焦於願景,而非數字 超越現有需求 策略次序要正確:買方效益擺第一 克服組織障礙 (心理障礙) 積習難除、資源有限、 欠缺動機、政治角力 執行納入策略:建立互信和使命感 提升生活機能與高階的工作機會 社區的 goverance
美學的經濟 自然與人為的對話 真(質感) 善(友善) 美(藝術)
Sony Clie (PDA) 工程師追求「技術與設計卓越」 的企圖心。 於2005年中永久停產。
簡單的電子產品。 Entertain me的產品。 消費者的心靈密友。 Apple 的 iPod
Interface 公司: 朝向可持續企業的成功範例 Ray C. Anderson 著 / 鄭益明 譯 新自然主義出版
Business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新世紀 post-2000
Interface 公司:朝向可持續發展成功的 範例 Ray C. Anderson 著 / 鄭益明 譯 新自然主義出版 PLETSUS: Practices Lead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 (公司操作導向提升可持續性) QUEST: Quality Utilizing Employees’ Suggestions and Teamwork (有效的接受員工的創意,彙整合作的力量,質的提升)
Interface 公司 供應商 製程 市場客戶 價值 資本 人 地球 生態圈 社區
Interface 公司 Fig. 5-14 總銷售額vs. 永續性銷售額
結語: 邁向 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科技 + 經濟 + 生態) : 環境倫理: = (科技 + 經濟 + 生態) + 環境倫理 (落實自然保育) (科技 + 經濟 + 生態) : = 經濟與生態的整合(智價提升),落實綠色經濟 = 事業生態學 +自然之道 + 美學經濟+ 藍海策略 環境倫理: 整體:體制、政策、法規、計畫 個人:判斷與選擇,形成政治力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結語:有主張,才有行動! 主張與信念: 了解與判斷:科學認知、環境議題、選擇與行動 原住民、傳統、宗教、與環境倫理 心的運轉 背景與現況: 文明歷史、環境危機與綠色思潮
適應式環境倫理 (Adaptive Ethics) 環境議題與現況的了解 (好) 品行 自己的環境 倫理 (正確) 責任 (好) 關係 選擇 行動 (正確) 權利 傳統環境觀與當代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的實踐
倫理實踐的工作表 環境議題 (environmental issue): 建構 ethical presumptions 了解與描述環境議題的內涵 建構 ethical presumptions Give reasons (理由) for responding to this issue based on: 責任、權利、品行與關係 考量結果 (consequences) List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f acting, and the evidence needed 自己的決定 (Make your decision) Adaptive Ethics
向自然學習:生態式生活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可持續消費) Duty (責任): to reduce our consumption Rights (權利):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Character (品行): consumer choices Relationships (關係): with our natural community Consequences (結果):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公民社會的建立:綠色主張的落實 參與的力量,至少來是四個方面, 建立公民社會,這才是落實民主之道, 更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 同時也是邁向永續之道的基礎。 推動「生態環保」,需要兩個「C」 Consensus (共識)和 Coalition (同盟)。 參與的力量,至少來是四個方面, 民間組織、政府機構、 商業利益團體、和可教育及研究機構。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http://www.premisemarketing.com/generationyandz/
攜手合作的世界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 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 。 --澳洲的一位原住民 此段文句,摘譯自Young(1992),第2章第19頁。
舊的 vs. 新的世界 ↑摘取自 :科學人雜誌,No.56, 2006年10月號,p.55。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