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團體歷程與 社會影響
學習目標 試定義團體。 請舉例說明團體的分類方式。 網路形成的虛擬團體可否稱之為「團體」? 試說明團體的結構特徵。 說明從眾、順從與服從等不同層次的社會影響。 解釋社會助長、社會消弱與社會懈怠作用。 說明凝聚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後果。 討論團體迷思的徵候與預防。
熱身遊戲:突破防線 分組 自行組隊,最多以十人為一組 1-10報數,相同數字為一組 每組以手拉手圍成圈,面朝外的單圈防線。 各組分別派人去突破對方的防線,可以用鑽的、用爬的。 如果突破成功,則被突破處的兩人必須跟著回到對方的陣營當俘虜(圍在圓圈裡);如果突破三次不成功,則成為對方的俘虜。 俘虜可以交換。最後以人數多者(含俘虜數)獲勝。
團體的定義 團體的構成包含四個要素: 存在社會互動之兩個以上的成員; 穩定之結構; 成員有共同之目標; 成員的隸屬感。
是否可以稱之為團體? 突破防線遊戲分組 站牌下等候公車的四個人 向廠商索賠的消費者 獅子會的會友 候診室等候就醫的患者
討論 網路的虛擬團體是否可以稱之為團體?
圖表11-1 正式與非正式團體的分類
圖表11-2 參考團體的類型
參考團體 心理認同的團體 已經是該團體的一員,以此為榮,心理亦認同之。 渴望加入的團體 並非團體成員,渴望有朝一日成為團體的一員。 心理認同的團體 已經是該團體的一員,以此為榮,心理亦認同之。 渴望加入的團體 並非團體成員,渴望有朝一日成為團體的一員。 意欲撇開的團體 已是團體成員,但以此為恥,不願意被劃上等號。 保持距離的團體 並非團體成員,而且刻意保持距離,不願被認為是該團體的一員。
團體結構 穩定的結構是團體的構成要素,團體結構指的是成員之相互關係,以及使團體得以運作有序,令人可以預測之特徵。規則、角色、地位、規範、凝聚力都是團體結構特徵。
規 則 是某個社會情境下,正式的行為引導。 某些規則以明確的文字書寫要人們確實遵守,例如「請勿抽菸」;某些規則是社會化的結果,例如,讓座給長者的行為 ;有些較為模糊
角 色 角色指的是社會所界定、期待身處特定情境者該有的行為模式。 所處的情境決定我們能扮演及該扮演的角色。同樣一個人,因為所處情境的不同,角色也就不一樣。
規 範 團體對其成員的態度或行為之期待稱之為規範,它可以是明示的或內隱的;符合規範的舉止受到認可,違反的受到制裁。例如:禁忌話題、 衣著準則、稱謂方式、玩笑尺度
社會影響 從眾 conformity 順從 compliance 服從 obedience 社會助長 social facilitation vs. 社會消弱 (social debilitation) 社會懈怠 social loafing
圖表11-3 Asch長度判斷從眾實驗
日常生活從眾行為 酒吧餐館透明的小費罐裡,永遠有少許的銅板和鈔票。 乞丐們知道要先擺幾個錢在碗缽裡。 有經驗的商家不會讓餐廳或賣場空蕩。 募款者宣布已經有一筆或多筆款項了。 綜藝節目,無論是現場或預錄的,都會適時地播放罐頭笑聲。
順從──單腳入門 vs. 門在臉上 單腳入門(foot-in-the-door)是用一個對方不可能拒絕的小小請求,掩飾更大的意圖,當對方同意這個小請求,再拋出更大的要求。 門在臉上(door-in-the-face)則是先獅子大開口,讓對方拒絕後,再拋出真正想要的較小請求。
圖表11-4 Milgram服從權威實驗
社會助長、消弱 、抑制、懈怠 對於某一類型的作業,當有旁人出現時,我們表現得比較好,稱之為社會助長 (social facilitation);有些作業剛好相反,有旁人時我們反而表現得比較差,稱之為社會消弱 (social debilitation) 。 社會抑制 (social inhibition) 指的是,社會因素如規範、風俗、習慣、法律等對個體行為的限制,並非討論「有無旁人出現時」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社會懈怠 (social loafing) 也描述社會情境下個人績效減損的現象,但並非出自作業性質使之減損,而是個人動機使然也,「三個和尚沒水喝」就是社會懈怠的典型例子。
圖表11-4 凝聚力的前因後果
圖表11-5 團體迷思的徵候、後果及預防
諸葛亮與臭皮匠 高凝聚團體的決策過程,成員為了維護共識而不自覺地自我設限,導致決策品質粗糙。 非但無法達到「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加成效應,反而是「三個諸葛亮輸給一個臭皮匠」。
敏感度訓練 Kurt Lewin創設之訓練方法 以動態的團體互動,取代傳統的講演或閱讀,目的在使當事人瞭解別人對他的反應和覺察,以及當事人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受訓人員可以更清楚、更準確地認識自己,以改善人際關係和與別人的互動。 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laboratory training、encounter group、action group及T-group training等。
典型的T團體 在無預設議程的情況下,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這個團體此時此刻 (here and now) 所體驗的歷程開始討論。 成員們開始探討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他們彼此怎麼看 (perceive) 對方,在成員互動的過程裡所產生的情感和情緒又是如何。 整個互動過程刻意避免掉進認知或理性的方式,也不談論過去或未來的事件,僅專注於這個時刻的行為互動。
敏感度訓練的目的 使學員們瞭解到他用什麼方式對待別人?為何要用那種方式對待別人?對別人的影響又是什麼? 使學員洞察 (insight) 別人為何有那樣的行為? 教導學員應當如何傾聽 (listen) 對方的談話,而不只是準備回答 (reply) 別人。 洞悉團體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團體的歷程。 提升對別人行為容忍的程度和瞭解的能力。 提供受訓學員們一個嘗試新的互動方式的情境,並接受回饋訊息,以瞭解別人對這種互動方式的感受。
訓練前先考慮 經過T團體訓練所帶來的行為變化,是否是更有效的領導行為所必須的? 如果這項T團體訓練成功了,組織能否容忍成員們的行為改變? 學員們能否承受訓練過程所產生的焦慮和心理壓力? 訓練師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