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素类 (tetracyclines)  共轭双键四元稠合环结构。  链霉菌。  结构 :  骈四苯母核+ 5 、 6 、 7 位取代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XUT School of sciences 第二十章 XUT School of sciences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一、概述 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 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 80 年代初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所 致的艾滋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Advertisements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物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 第二节 抗结核药物 tuberculostatics 第三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均属于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广, 对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 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均 有抑制作用。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肤癣真菌 ( Dermatophytes ) 1 、生物学性状 Sabouraud 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 各种癣菌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两性霉素 咪 唑 类 三 唑 类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 药学院.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第七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Vancomycins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人工合成 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节 抗生素剂量表示法及抗菌谱 一、抗生素剂量表示法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第四十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复 习.
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Antifungal Drugs.
第三十七章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均属于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Cutaneous Mycoses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临床医学院 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吴宜艳.
抗真菌药 与抗病毒药.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头孢菌素.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onglycosides.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杨立志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均属于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广,对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作用。
第三十八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盛树东.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第三十九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synthesized antibacterial agents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抗真菌药 Antifungal Drugs.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四环素类 (tetracyclines)  共轭双键四元稠合环结构。  链霉菌。  结构 :  骈四苯母核+ 5 、 6 、 7 位取代基。

分类 :  天然:  四环素 (tetracycline) 、  土霉素 (terramycin) 、  金霉素  半合成品:  多西环素 (doxycycline )  米诺环素( minocycline )、美他环素。

抗菌作用 :  广谱速效抑菌剂。  高浓度杀菌。  多种 G + , G - 菌, 较好。 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效力差, 肠球菌不敏感。 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某些 原虫, 有效。

 G + : < 青霉素、头孢菌素。  G - : < 氨基糖苷、氯霉素(除布氏杆菌)。  一般, 次选药。  厌氧菌 < 氯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

抗菌机制 :  1 )通过 C 外膜亲水孔道经被动扩散,再经 C 内膜上能量依赖性转运泵蛋白主动泵入敏感 细菌 C 内。  2 )与菌核糖体 30S 亚基在 A 位结合,阻断氨 酰 tRNA 进入 mRNA 核蛋白体,抑制始动复 合物的形成及肽链延伸,阻止蛋白质合成。  3 )使 C 膜通透性改变,成分外漏,抑菌 。

耐药性:  产生较慢。  相互间有交叉耐药性。  细胞膜通透性 ↓ 或泵出 ↑ 。

体内过程 :  PO 易吸收,米诺 - >多西 - >四环素  分布广,沉积骨、牙齿内。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米诺环素除外)。  透过胎盘屏障。  胆汁浓度高。  肝代谢、肾排泄(多西环素例外)。

应用 :  首选:  布氏杆菌、霍乱弧菌、肉芽肿鞘杆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 螺旋体:莱姆病,回归热,多西环素好。  备选:  G + 、 G - 菌感染。  雅司病、梅毒、钩体病、放线菌。

不良反应 : 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 直接刺激, – 二重感染或维生素缺乏。

2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严重  常见: – ①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鹅口疮、 肠炎。 – ②葡萄球菌:肠、尿道、肺感染。 – ③假膜性肠炎,危险。万古霉素、甲 硝唑解救。

3 、对骨、牙齿影响  与形成期牙齿和骨骼中沉积钙结合。  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龋齿 。  孕期、哺乳期及 7 岁以下儿童禁用。  4 、其它  肝损伤。  过敏,光敏反应。  脑假瘤。  前庭反应。

四环素 4 首选:霍乱、布病、土拉伦病。 4 次选:炭疽、破伤风、坏疽、鼠疫、兔热病。  主要治疗: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 旋体。 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影响骨牙、肝损伤。

多西环素  抗菌活性 > 四环素 2-10 倍。速、强、长效。  耐药菌株少。  PO 吸收完全,受食物影响小。  分布广, C 内,脑脊液浓度较高。 T 1/2 长。  肝肠循环,胆汁排泄。对肾功能损害小。  应用:同四环素。肾外感染。 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光敏反应。

米诺环素 4 PO 吸收完全,食物影响小。 4 穿透性强。 4 沙眼衣原体 - 非淋菌性尿道炎。 4 奴卡菌病、酒糟鼻、痤疮。 4 不良反应: 4 前庭耳毒、色素沉着。

氯霉素类 4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4 链丝菌。 4 人工合成。 4 左旋体。 4 PO , IM 。

抗菌作用 :  广谱快速抑菌剂,高浓度杀菌。  G - > G +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特效。  流感杆菌、脑膜炎、淋病瑟氏菌,强。  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敏 感。  厌氧菌,有效。

抗菌机制 : 4 作用细菌核糖体 50S 亚基, 与 rRNA 可逆结 合,抑制由 rRNA 介导转肽酶反应,阻断转 肽作用,影响肽链延伸,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菌。

体内过程 :  PO 吸收快、完全。  分布广,  组织穿透力强,对细胞内菌有效。  透过血脑屏障、血眼屏障。  脑脊液中浓度最高。  肝代谢。  肾排泄,尿药浓度高。

应用 :  伤寒,副伤寒首选。  仅限治疗某些敏感菌所致严重感染。  脑膜炎、脑脓肿。  细菌性眼部感染。  厌氧菌感染。  立克次体感染。

不良反应 :  1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主要,分两类。  1 )可逆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 与剂量、疗程有关。发生率较高。  主要影响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形成,  发现,及时停药,可恢复。  勤查血象。 3 - 4 天查。

2 )不可逆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再障):  与剂量、疗程无关。  变态反应。  发生率低。  难逆转,死亡率高。  勿滥用氯霉素。  勤查血象。

2 、灰婴综合症:  早产儿、新生儿。  循环衰竭, – 症状: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发绀、 微循环障碍、呼吸抑制、休克等。  死亡率 40 %。

3 、其它:  溶血性贫血。  神经炎。幻视。  二重感染。  胃肠道反应。  过敏。  出血。

药物相互作用:  不可逆抑制 P-450 – 抑制华法林、苯妥英钠代谢。  作用核糖体 50S 亚基,同靶点 – 与红霉素、林可霉素拮抗。

抗真菌药  1. 浅部真菌感染: – 手癣、足癣、头癣、体癣。 – 病原:癣菌。 – 发病率高,危害小。

 2. 深部真菌感染 : – 侵犯皮肤深层、肺、骨、脑膜等,炎 症,坏死和脓疡。 – 病原:念珠菌,隐球菌多见。 – 发病率低,危害大。

 表浅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咪康唑、 克霉唑。  深部:两性霉素B、唑类。  抗生素类: – 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 唑类: – 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氟康唑,

灰黄霉素 (griseofulvin)  作用:  癣菌:强抑制作用。  对深部真菌无效。  体内过程:  不易透过表皮角质层,外用无效。  需口服。  分布广,脂肪、皮肤、毛发、指甲等含量高。

应用:  癣病。疗程长。  不良反应:  消化道反应,  神经系统反应,  疗程长不易耐受。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多烯类, 链丝菌, 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钠复合物 - 胶体。

抗菌作用:  多种深部真菌:强抑制作用。  与真菌 C 膜麦角固醇结合,在 C 膜形成 “ 微 孔 ” 或 “ 通道 ” ,膜通透性 ↑ , C 内容物外漏, 真菌死亡。  对人、动物 C 影响小,  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

体内过程:  PO 、 IM 难吸收, IV 给药。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脑炎时,小剂量鞘内注射。

应用:  深部真菌病,隐球菌、念球菌、球 孢子菌等,首选。  局部应用:眼科,皮肤科,妇科真 菌感染。

不良反应: 较多且毒性大  静滴过程或数小时:寒战,高烧。  胃肠道反应。  肾毒性:主要。  低血钾、低血镁。  心血管反应:心室颤动、心脏骤停。  局部刺激:静脉炎、蛛网膜炎。  贫血。  肝损害。少见。

制霉菌素 (nystatin)  特点:  抗真菌作用:似两性霉素 B 。  PO 不吸收,毒性大,不用于全身感染,  局部念珠菌病。  消化道、口腔、阴道、皮肤念珠菌感染。  阴道滴虫。

唑 类:  咪唑类,三唑类。  广谱抗真菌药,  杀菌剂。  抑制 G + 菌、部分厌氧菌。

常用药:  克霉唑  酮康唑  咪康唑  氟康唑  伊曲康唑

作用机制:  抑制依赖细胞色素 P-450 羊毛固醇 14α 脱 甲酶,  使羊毛固醇不能转化为麦角固醇。  破坏膜结构,杀菌。

克霉唑 (clotrimazole)  癣菌:与灰黄霉素相近,  深部真菌 < 两性霉素B。  很少用于全身感染。  局部皮肤真菌病: – 浅部真菌病。 –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 胃肠道反应、肝损害、暂时性神经异常。

酮康唑 (ketoconazole)  癣菌 ≥ 灰黄霉素,咪康唑。  深部真菌 < 两性霉素 B 。  可口服,酸性、餐后服药增加吸收。  分布广,透过胎盘屏障。脑脊液浓度低。  用于浅部深部真菌病。  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过敏,  影响内分泌,  动物致畸,慎用。

咪康唑 (miconazole)  癣菌 ≈ 灰黄霉素,优于克霉唑、制霉菌素。  深部真菌 < 两性霉素B。  PO 吸收少,全身感染用要注射给药。  分布广,不透过血脑屏障,真菌性脑炎+ 鞘中注射。  局部应用:皮肤真菌感染。  全身应用:替代两性霉素B、酮康唑治疗 深部真菌病。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  胃肠道反应、  肝毒性、  血液、  中枢反应、  过敏、  局部刺激。

氟 康 唑 (fluconazole)  抗真菌谱:似酮康唑,  活性:>酮康唑。  PO 吸收完全,不受食物或胃酸影响。  可静脉给药。  进入脑脊液、脑实质。  主要:深部真菌病。尤各种真菌性脑炎好。  念球菌、隐球菌、某些地方流行性真菌病, 效果好。

不良反应:  毒性低,本类最低。  轻度消化道反应。  对肝药酶及性激素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