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Advertisement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 各种癣菌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两性霉素 咪 唑 类 三 唑 类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韩旭东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第四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七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Vancomycins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二十二章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Chemotherapeutic Agent
第三节 抗生素剂量表示法及抗菌谱 一、抗生素剂量表示法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微生物发酵与抗生素 高狄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肺结核.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头孢菌素.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第十次实验 抗生素抗菌谱及微生物的耐药性的测定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第十六章 抗生素 Chapter 16 Antibiotics 授课教师:艾永兴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九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synthesized antibacterial agents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细菌的耐药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 呼吸科 罗运春.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菌药概论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周黎明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二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四节 病源菌的耐药性问题 一、病源菌耐药性的现状
人工合成抗菌药 Artificial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王洪新 教授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病原体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 化疗药物: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包括 抗病毒药

机体、抗菌药物 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 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二类。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小,如异菸肼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小,如异菸肼 广谱抗菌药: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也有抑制作用。抗菌范围广,如四环素、 氯霉素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抑制细菌的生长,并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药物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 或 LD5/ ED95的比值表示。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合成酶 环丝氨酸↗ ↘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合成酶 环丝氨酸↗ ↘ -内酰胺类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N-乙酰葡萄糖胺 甘氨酸 粘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 (-) 磺胺 甲氧苄啶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RFP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 30S 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 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 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 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② 合成酶(钝化酶): 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 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2、改变靶位结构 (3)生成耐药靶蛋白 (1)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RFP耐药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5、主动流出作用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等 外排蛋白系统 泵出菌体外 (细菌细胞膜上)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二、防止不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 4、防止滥用:

预防用药的指征 1、预防风湿热复发: 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 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

联合用药----目的 1.增强疗效 2.减少不良反应 3.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4.扩大抗菌谱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3.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 4.降低抗菌药毒性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5.细菌感染脑膜炎和骨髓炎

联合用药——结果 1.协同作用(增强):1 + 2  3 2.相加作用: 1 + 2 = 3 3.无关作用: 1 + 2 = 2 4.拮抗作用: 1 + 2  2

联用抗菌药的结果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甙类、 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药药:如磺胺类

联合用结果 Ⅰ + Ⅱ: 协同 Ⅱ + Ⅲ: 相加或协同 Ⅰ + Ⅲ: 拮抗 Ⅱ + Ⅳ:无关或相加 Ⅰ + Ⅳ:无关或相加 Ⅲ + Ⅳ: 相加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不得滥用 2、病毒感染、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随便使用抗菌药 3、用抗菌药要足量,适当疗程 4、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避免应用抗菌药 5、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三、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肾功能损害: 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量和/或↑给药间隔时间 避免使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 万古霉素、氨基甙类、两性霉素B等

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的应用 肾功能不全 给药量 轻度 中度 重度 2/3 1/2~1/5 1/5~1/10

肝功能不全: (1)肝功能↓慎用或忌用: 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等 (2)早产儿、新生儿:忌用氯霉素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