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沈 波 2009年2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1. 明确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原理的发展概况。 3. 明确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4. 初步了解常用的教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孔子以卓有成效 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 历史传统,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 1 子曰: “ 有教无类。 ” 【译文】孔子说: “ 人人我都教育,没 有区别! 【评析】 “ 无类 ” 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 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论语〉选读》复习 ——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龙山中学 任红燕
《论语》精选.
「注释」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论语》选读的高考复习.
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主讲人:辛勇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诲人不倦 倦.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论语》六则 教 学 说 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夫子之道.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人生的价值观).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千年的文字,千年的温暖 ----《<论语>选读》之《交友之道》选读
高考《论语》专题复习.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接近顾客的技巧Ⅱ.
余角、补角.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第二讲 至圣先师孔子.
Unit 1 What’s this?.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3 第 1 课时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浪费 海浪 + 费用 = 浪费 费用 小费 学费 水电费 电话费 停车费 +
想一想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商 西周 夏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4.2 证明⑶.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Harvard ManageMentor®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基因信息的传递.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009年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沈 波 2009年2月

内容提要: 一、 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析 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四、《〈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 要思想内容

一、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齐之以 礼, 。”(《为政以德》) 错误回答:道之以德,有耻且恪。 道之以德,有礼且格; 道之以道,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有耻且格焉;

道之以行,有耻且格; 导之以刑,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民免且格; 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则民免而无耻。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德;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民免且格; 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答不到位,理解不准确)

5.①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②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之心不能失。 ③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漏答第一问)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子曰:“不愤不启, 。 ,则 不复也。”(《诲人不倦》)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 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2.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子曰:“老者安之, , 。”(《仁者爱人》) 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5.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 6.友直/友谅/友多闻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7.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 8.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

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4.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4.(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5.(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7.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8.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8.(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9.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9.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0.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四、《〈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 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 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

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