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怎么看 ? 怎么办? ——2015 高三二模分析及考前复习研讨 镇江市教研室 张翰. 一模二模等级线 均分难度 5%20%50%60% 一模 二模 一、如何看待二模等级线?
Advertisement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 走 近 高 考 ▲ 笑 谈 高 考 ▲ 轻 松 备 考 走近高考 ●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基础方式 ● 高考就是一次常规考试 ● 是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考察.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入新课.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6 中国人口迁移.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3课 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朝《及第谣》.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全息数据库 综合能力提升 高频考点突破 1~6 7~12 13~14 备课资料集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
浅谈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2.秦朝是如何拓展疆土的?(西南、北方、南方)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Harvard ManageMentor®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最新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复习指要 1.列表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郡县制与分封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等。突破疑难,分辨易混易错。 2.抓住一条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两个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郡县制的建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2011·高考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削弱诸侯王势力和实行三长制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与消弱相权无关,排除A、B两项;明朝初年宰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 答案: C

2.(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正确。科举制并没有终结宗法制,A项错;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 答案: D

3.(2011·高考天津文综卷)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元朝大都是今天的北京,故①正确;汴梁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故②正确;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而不是苏州,故③不正确;益州是今天的四川成都,故④正确。 答案: B

4.(2011·高考上海卷) 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按示例填写表格。(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解析: 第(1)问根据表格中的提示信息,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判断。第(2)问在全面理解汉唐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从积极作用和弊端两方面说明汉唐选官制度的得与失。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2)论据 答案1 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 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其他答案。

1.考查内容:本专题考点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近三年来,共考查36次,其中2011年考查11次。 2.考查重点:一方面侧重于行政机构的职能,要求认识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另一方面侧重于选官制度的考查,2010、2011年的高考试题大部分集中于这一考点。

3.能力层次:本专题对能力的考查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难度适中。 4.考查方式: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意与地方文化史相结合。非选择题多以本专题知识为基点,纵向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进,如2011年福建文综第38(1)题。

1.综合考查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趋势。 2.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倡制度创新与监督体制的完善,因此本专题考查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在高考中将会有所体现。 3.选取材料,以文明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1.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2.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3.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思维升华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

二、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皇帝制度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到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的转变。 (3)两层官职:“三公九卿”;郡守和县令(或县长)。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创新:汉代中外朝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重大举措 ①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②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两个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发展于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强化于明清:明清监察制度的强化与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是一致的。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 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 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弟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士大夫

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 (2)作用 ①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轻巧识记 

归纳综合 纵横链接 融会贯通 一、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秦朝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 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地方 设郡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通过人事任免控制地方 汉朝 实行中外朝制度:三公九卿称为外朝,是执行机构;中朝参与决策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消除王国威胁,设刺史监察地方

唐朝 中央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因分权而加强了皇权 地方 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朝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地方州郡用文臣;置通判监察牵制州郡长官;设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 元朝 废除三省体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实行省级行政区划制,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为后来的朝代所沿用 明朝 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内阁协助皇帝 清朝 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2011年3月29日上午,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轩辕黄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

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民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

2.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对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2011·高考江苏卷)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中央节制,故C、D表述错误。 答案: B

1.(2011·东北三校模拟)位于无锡梅村的鸿声钱氏家族,因诞生了“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环保专家钱易、经济学家钱俊瑞、物理学家钱临照和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等六位院士而蜚声海内外,鸿声钱氏家族也引以为荣。家族观念自中国古代就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影响 C.分封制的影响 D.弘扬儒学的需要

解析: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家族观念,A正确。B、C、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2.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解析: 由C图中的“湖广省”“云南省”等可知该政权为元朝,元朝是蒙古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C正确;由A图中的“镐”可知该政权为西周,A错误;由B图中的“咸阳”“桂林郡”等可知该政权为秦朝,B错误;D图中政权为新中国,D错误。 答案: C

1.当今中国用人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2.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

1.以文明史观历史地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选官,使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综合考查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的确定和历朝监察制度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方面的利弊。

(2011·高考江苏卷)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答案: D

3.(2011·厦门一模)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制度(  ) A.等级制度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科举制度 解析: 从“一秀”“二举”“四进”等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度的特征。 答案: D

4.(2011·北京海淀二模)“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 (  ) A.汉朝的中朝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明朝的内阁

解析: 由材料可知,侍中的职责是审读百司奏抄,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是唐朝门下省。汉朝的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答案: C

1.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传承,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增高。B、C、D三项与重男轻女观念无关。 答案: A

2.(2011·浙江联考)据史书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三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三呼”万岁实质上是宣扬(  )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解析: “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意为神对皇帝的统治予以了确认,C正确;A是启蒙思想,可以直接排除;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与材料无关;“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也可以排除。

3.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4.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析: 本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准确对应。从题干内容来分析,主要是涉及清代的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方面,A、B两项的范围过大,C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因而D项正确。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材料二 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2)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材料三 清廷为了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且殃及亲属。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考官7人,流放100余人。唯其如此,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梁启超说,“科举,法之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解释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1)问“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回答时必须结合材料,从唐朝选官制度上升到对唐代政治制度的评价。第(3)问由材料可知,魏源和梁启超都赞同科举制的公正性;依据材料说明理由即可。

答案:  (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2)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选官标准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熟;但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其不足的地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有道理。 理由:清政府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课时作业 返回目录 [练规范、练速度、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