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关于汇率计算.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二章 商品、货币、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政治经济学 主讲:刘爱文.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从本章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考察,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考察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资本论》选读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燕喜.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政治经济学原理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初三政治第二课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 后一个阶级社会 广外外校政史地组 创意 制作 魏日辉.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章 商 品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C-田田老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口腔1班1小组(1-13号) 马克思热点讨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顺序表的删除.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课时:3 作业题.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主讲:.
专题四:资本主义及其演变趋势(一) 教学内容:资本剥削的秘密所在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原始积累的秘密 第二节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主要内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结局,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前面考察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曾涉及到究竟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怎样发生的问题。在那里,马克思说:“这种积累本身是怎样发生的,我们还用不着在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点就行了”(第685页)。现在当把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揭示出来,从而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完全暴露出来之后,自然就会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怎样形成的?资本主义积累和阶级矛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位似.
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南.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四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阅读参考书目 复习思考题 前几章揭示了一般商品经济中的各种基本范畴及其规律。 从本章开始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 第八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价值生产;揭示生产中不同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规律,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教学重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八章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及萌芽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及萌芽 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和15世纪欧洲的一些商业城市中。日益活跃的贸易活动,不仅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商业资本积累,而且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2 、原始积累加快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 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成长,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资本主义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力以及广大劳动阶级的苦难。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这种变革的序幕就是资本原始积累。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3、工业革命最终使资本主义 制度得以确立 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使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而且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八章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第八章

发薪日 影音资料 第八章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本节说明说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雇佣劳动。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本节说明说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雇佣劳动。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雇佣劳动关系 第八章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1、资本总公式: G—W—G’ 它反映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通过某种商品为媒介实现自身的增殖。 产业资本: G—W……P……W’—G’ 借贷资本: G——G’ 第八章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 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殖。 ? 不等价交换只改变了财富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而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 流通以外的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不能得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第八章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流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产,必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第八章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4、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 G—W—G’分为两个阶段: G—W和W’—G’ 第八章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4、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而在它的使用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将这一更大的价值加以出售实现,就使最初投入的货币变为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第八章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 1、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1、劳动力与劳动 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现实的劳动力还包括着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从事劳动所需要的必要技能。 劳动力 所谓 “人力资本”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概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造成的错觉基础上的一个概念。它把人的劳动能力等同于资本,这样就进一步混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两种不同的收入获得方式。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 劳动 第八章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没有其它的生活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活来源。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第八章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规定性 •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 生活资料不是仅指由 生理需要所要求的生活资料 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决定 = 社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 决定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的内容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再生产它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当于劳动者恢复和发展劳动力所需的必要生活资料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劳动力价值等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 第八章

能劳动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苹果 消失 消失 一般商品 布 劳动力商品: 消失 转移到衣服上 使用价值 ,价值也 ; 一般商品 布 消失 使用价值 ,价值 . 转移到衣服上 劳动力商品: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可以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在劳动中,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变成产品,从而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一定时间的抽象劳动可以创造出新价值。而且,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可以大于自身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怎样买卖? 第八章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这样,就说明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第八章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6、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 (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6、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 (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并与其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第八章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马克思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系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第八章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形式。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不是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产品,而是使资本的价值得到增殖。“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本节研究资本是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实现价值增殖的。 说明商品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第八章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本节共分为五部分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二、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本节共分为五部分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二、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的本质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本节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人类一般劳动过程分析; 第二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分析; 第三步: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分析 1、价值形成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人类一般劳动过程: 所谓人类一般劳动过程是指抽象掉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过程,它是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 劳动过程: 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适合于自身需要变化的过程。 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但是,价值增殖需要借助物质产品的生产来实现,因此,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入手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作为价值增殖过程的资本主义生产与一般物质产品生产的本质区别。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 产品 劳动过程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由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 生产资料 (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劳动对象发生适合于人类需要的变化。 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一般商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的形成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性质——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除具有一般劳动过程的各种规定性外,还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按照资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触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 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而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物质产品决不是生产者(资本家)所需要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产品只是作为价值的载体,更准确地说,是作为剩余价值的载体被生产出来的。生产物质产品是为了借此生产剩余价值,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产品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的,因此,生产是为了获得价值。但是,仅获得商品的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获得比生产中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即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第八章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虽然例如皮靴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我们的资本家也是一位坚决的进步派,但是他制造皮靴并不是为了皮靴本身。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也是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 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C; 劳动者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商品价值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分两步进行: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所以首先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所以分析资本如何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中增殖。 最终揭示价值增殖,即用资本来赚钱的秘密。 C 新价值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商品价值两个部分的来源: 第一、商品中所包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部分: 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变成为产品,因而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构成了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虽然有些生产资料不构成商品的实体,但只要是为生产这一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它们的价值同样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商品价值中新创造的价值部分: 劳动者在生产中要耗费一定时间的抽象劳动,因而也就形成相应的新价值。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假定:纺纱工人六个小时可纺纱5公斤。 棉花价格:2元/公斤 总价值为10元 机器消耗价值 2元 总价值为 2元 举例:商品价值的两个部分 假定:纺纱工人六个小时可纺纱5公斤。 棉花价格:2元/公斤 总价值为10元 机器消耗价值 2元 总价值为 2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12元 假定:六小时新创造价值=3元 生产结果:棉纱的总价值=15元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同时,他们的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中的新价值。 同一劳动过程既转移旧价值又创造新价值是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图示: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过程 旧价值转移过程 抽象劳动过程 新价值创造过程 第八章

商品生产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12元) 劳动过程 付 价值(12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12元) 劳动过程 付 价值(12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元) …………(3元) 价值形成过程 (15元) (15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图示: 六小时具体劳动, 这一结果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取决于劳动力的日价值。 举例:商品价值的两个部分 12元生产资料变为产品 六小时抽象劳动, 创造新价值3元 生产结果:棉纱价值=15元 这一结果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取决于劳动力的日价值。 如果劳动力的日价值大于或等于3元,即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小于或等于劳动力的日价值,资本家虽然也可以拿到商品的价值,但这并不符合他们的目的。 原因在于,这样的生产虽然形成价值,但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因而只是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还不是价值增殖过程。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要增殖,生产仅仅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是不够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须持续到一定的长度,使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他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举例:价值增殖过程 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斤 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 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24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棉纱的总价值 =30元 假定:纺纱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3元, 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价值 =27元 剩余价值 = 3元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举例:价值增殖过程 图示: 12小时具体劳动,24元生产资料变为产品 12小时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 在新创造的价值中,3元支付劳动力价值,剩余的3元成为剩余价值。 总投入:生产资料价值24元+劳动力价值3元=27元 生产结果:棉纱价值=30元,其中剩余价值3元 第八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元) 劳动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元) 劳动过程 付 价值(24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本 资 主义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元) ………… (6元) 价值增殖过程 (总计27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 30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第八章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讨论:剩余价值的来源 1、资本家劳动的报酬 2、资本的产物 3、冒风险的报酬 4、节欲的报酬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所有者阶级及其代表者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关系。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在上面的例子中,资本家投入的资本总量27元,分别是24元的生产资料价值和3元的劳动力价值。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的这两个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1、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不变资本 (c) 这部分资本随着具体劳动过程,变为商品的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转移到商品中,或者说再现于商品中。这部分资本转移的价值以它们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价值转移的两种方式: 第一、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等的那部分资本,在每个生产过程中都不改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虽然它们整体参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但却只磨损或消耗一部分,因而,它们的价值也只是随着磨损或消耗的程度而转移到商品中去。 第二、用于购置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的资本,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物质形态。因而,它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商品之中去。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量也是按照社会标准决定的。 “如果资本家异想天开,要用金锭代替铁锭,那末在棉纱的价值中仍然只计算社会必要劳动,即生产铁锭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13页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2、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 ——可变资本 (v)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 (m)。因而可变资本发挥作用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原因,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生产资料在商品生产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不会发生价值的变化,所以投在生产资料上的称为不变资本;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新价值,这一价值可以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因而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可以使自已的价值增殖,被称为可变资本。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资本的本质 4、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第二、为从量上说明工人总劳动中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奠定了基础; 第三、为下面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理论工具。 第八章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资本的本质 5、资本的本质 现实经济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如货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这些客观实体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用来作为生产与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是资本。 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第八章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公式: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量: M= m`· v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决定因素 1、剩余价值率 2、可变资本总量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第八章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再生产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需的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在这段时间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是工人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变资本的价值的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工人在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从事劳动的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 在这段时间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工人的剩余劳动不为工人自己形成任何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第八章

五、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与决定性动机,就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第二、它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趋势。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679页 第八章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有两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本节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揭示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生产力提高的内部动力。 第八章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日 第八章

m' = 4 2 10 4 m' = 4小时 100% 4 8 8 6小时 150%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 作 日(8小时) m' = 4小时 100% 4 8 (M/v)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 2 10 4 8 m' = 6小时 150%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工作日(10小时) 第八章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下限 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上限 生理界限;社会道德界限 工作日长度决定上权利与权利的对抗。 工作日决定于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斗争力量对比。 第八章

小资料 第八章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 小资料:8小时工作日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 1860年5月4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即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及与之有关的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些部门包括: A、与劳动力再生产有关的生活资料生产部门; B、为A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C、为B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劳动力价值=Σ单位A产品价值i×必要消费数量i A部门单位产品价值 =(c+v+m) B部门单位产品价值=(c+v+m) C部门单位产品价值=(c+v+m) 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生产各部门普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注意:那些与劳动力再生产无关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如,奢侈品、军火等)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影响劳动力价值。 第八章

m' = m' = 2 4 8 4小时 100% 4 8 工作日(8小时) 6小时 300% 2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 必要劳动时间2 工 作 日(8小时) m' = 4小时 100% 4 8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日(8小时) m' = 6小时 300% 2小时 2 4 8 剩余劳动时间6 必要劳动时间2 第八章

?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机制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每个个别资本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社会上众多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 第八章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 一般企业:8小时/双 个别企业: 4小时/双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额外价值。 第八章

数字案例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社会大多数企业的产值 个别提高生产率的企业个别产值 个别提高生产率的企业的社会产值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354页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转化 当个别企业采取的新技术在社会上应用普及后,新技术设备成为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条件,因而原采取新技术的企业个别价值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因而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但是这时由于产品价值下降,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进而剩余价值相对增加。 第八章

个别资本家 整个社会资本家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追求剩余价值 —激烈的竞争 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 当个别企业提高生产率从而得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时,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并未增加,所以,工人在一天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第八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 v m1 m2 图示: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一种变相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图中显示,由于增加了超额剩余价值m2,所以,新创造价值部分中v的比例下降了。因而工人在一天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c v m1 m2 提高技术之前 之后 第八章

总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 它是社会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它又是通过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即:在各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过程中实现的。 第八章

▲ 绝对 m 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 m 生产的起点。 6、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 提高的剥削程度不同; ▲ 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不同。 (2)联系: ▲ 在本质、方法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 绝对 m 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 m 生产的起点。 第八章

7、相对 m 生产与超额 m 生产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 生产结果的归属不同; ▲ 结果存在的状况不同; ▲ 生产所需的条件不同。 (2)联系: ▲ 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第八章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8、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2、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 ▲ 它们属于不变资本,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 ▲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机器人并不是人; ▲ 机器人是劳动的手段,不是劳动; ▲ 机器人虽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无法说明剩余劳动为什么转变为剩余价值。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 ▲ 单个企业的使用,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可获得超额 m ; ▲ 各部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可获得相对 m 。 第八章

阅读参考书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郭建安:《微软讼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3.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