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细胞膜细胞壁 DNA Ribosomes PABA THFA mRNA 磺胺类 甲氧苄啶 抗代谢药 喹诺酮类 利福平 核酸合成 或功能抑 制剂 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 蛋白合成抑制剂  -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胞壁合成抑制剂.
Advertisements

抗生素的危害. 广东医学会儿科分会会长李文益教授 儿童是滥用抗生素恶果中的最大受害者。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儿童身体里面 细菌耐药率增高。 其次,由于儿童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发育还 不成熟,而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和杀灭 人体正常菌群的危害性,那样很容易残害 或者潜在地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 再次,最恶劣的影响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韩旭东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 Optimising Antibiotic Therapy 呼吸内科  查日田 2011年3月23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专业技术培训联合课件 田东街道电厂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新区天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新区兴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第七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Vancomycins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代喹诺酮的代表产品 透星之应用篇.
第二十二章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第三节 抗生素剂量表示法及抗菌谱 一、抗生素剂量表示法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肺结核.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概述]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60 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
头孢菌素.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onglycosides.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第十次实验 抗生素抗菌谱及微生物的耐药性的测定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第十六章 抗生素 Chapter 16 Antibiotics 授课教师:艾永兴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菌药概论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周黎明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二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四节 病源菌的耐药性问题 一、病源菌耐药性的现状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化学治疗药:用于体内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细胞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抗微生物药: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抗 菌 药 抗 生 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化学治疗药:用于体内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细胞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机体、药物、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机体 病原体 药物 抵 抗 力 药动学 致病力 防治和不良反应 抑制或杀灭 耐药性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生物(如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在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天 然 品:直接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 半合成品:保留主核,人工改变其侧链后所得的抗生素 2.抗菌谱:指药物的抗菌范围,临床选药的基础。 窄谱抗菌药,如异烟肼 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类抗生素

3.抗菌活性 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 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 的最低浓度 4、抑菌药和杀菌药 抑菌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且具有杀灭作 用

5.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CI(TI)= LD50/ ED50或LD5/ ED95 通常化疗指数愈大,毒性愈小,临床应用价值愈高。 但化疗指数高的抗菌药物并非绝对安全,如化疗指数较大、 毒性较小的青霉素,仍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 6.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是指撤药后,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仍然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后效应长的药物,给药时间可延长,且疗效不减。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抗菌药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致使其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呈现抑菌和杀菌作用。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2.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脞类抗真菌药等 3.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氨基甙类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等 4. 影响细菌核酸代谢 氟喹诺酮类、齐多夫定、更昔洛韦等 5.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磺胺类、甲氧苄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 ②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③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蛋白 ④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根据适应证选药 (二)治疗方案个体化 (三)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四)控制预防用药 (五)联合用药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必须正确选用抗菌药物,使患者冒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 (一)根据适应证选药 (二)治疗方案个体化 (三)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四)控制预防用药 (五)联合用药 (六)防止二重感染 (七)制定适宜的用药方案 (八)树立综合治疗观念

预防应用仅限于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1、预防肠道手术后的多种需、厌氧菌感染 2、复杂的外伤需行截肢术时,可用青霉素防止气性坏疽的 发生 3、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用于一些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 路、心脏手术之前 4、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常用于防止风湿热发作 5、接触过流脑、结核病、白喉患者而又无免疫力者可采用 相应药物预防接触性感染。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或病毒性 感染,一般不宜应用抗菌药。

1、联合用药的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反应, 延迟或减少耐药性 的发生 2、联合用药的效果 抗菌药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 各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主要为五种

②Ⅱ类: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③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 ④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①Ⅰ类: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类; ②Ⅱ类: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③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 ④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1)Ⅰ+Ⅱ: 增强作用 (2) Ⅲ+Ⅳ: 相加作用 (3)Ⅰ+Ⅲ: 拮抗作用,不宜联用 (4)Ⅱ+Ⅲ: 增强或相加,不产生拮抗。 (5)Ⅰ+Ⅳ: 各自发挥作用,无相关作用 联合用药一般应限于二种联合,最多不宜超过三种抗菌药。联合应用时, 各药应尽可能分开使用,以免相互产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3、联合用药的指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易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 如肠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 (3)抗菌药物不易渗入部位的感染,如脑膜炎。 (4)长期应用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 (5)为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必要联合等。

思考题 1、抗菌药与杀菌药有何不同? 2、何谓抗生素后效应?其对抗生素的作用持续 时间有何影响? 3、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如何? 4、理想的化学治疗药物有哪些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