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胸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原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 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 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 152 )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 二 章 泻 下 剂.
痞 满.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概 述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 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疾 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③病机分析:风袭皮毛,肺失宣降, 水泛肌肤 皮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其脉亦浮、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③病机分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停皮中。 正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气喘,或伴身.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中医经典之胃痞病 胡瑕瑜.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腹 痛 陈良金.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七、结胸证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 结胸 关脉沉----痰浊结于心下,必沉而有力   结胸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原文131/P139 ) 发于阳 病 发于阴 阳-----病在表(体质较强) 反下之-----误下,表邪内入 热入因作结胸 表邪内陷,与素停之痰 饮互结于胸腹 发于阳 病 阴-----病在里(体质较弱) 反下之----误下,损伤胃气 因作痞-----邪热壅聚于心下 补述成因: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表解里实已成,方可下之。 否则引邪入里,而成结胸 发于阴

  (二)热实结胸证 1. 大陷胸汤证

表邪误下而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 (原文134/P140) 脉 浮----风邪在表 动-----正邪相搏,头痛身痛 数-----主热;未与实邪相结-----主虚 证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 宜解表,禁攻下 反下之转归: 太阳病

续前: 结胸 动数变迟----邪气内陷,气血不畅 膈内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胃中空虚-----误下损中,邪乘虚入 短气躁烦----邪阻胸膈 心中懊憹----邪热内伏 心下因硬----阳热内陷,水热互结 治疗: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结胸 客气动膈 鉴别----发黄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仅头汗出 余处无汗----热湿内郁,不能外达 齐颈而还---热盛于上,当不下行 小便不利----湿热郁滞,气化不行 湿热发黄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伤寒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伤寒 结胸三证 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阳明少阳合病 伤寒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但结胸 证状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太阳病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误治 似阳明腑实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证 状 辨证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类似柔痉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证候 病发于阳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小结胸病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脉证 小结胸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案例录像  

鉴别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正在心下 从心下至少腹 按之则痛 硬痛拒按 浮滑 沉紧 热与痰结 热与水结 病情 较轻 较重 治法 泻热逐水 清热化痰

(三)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的证治 (原文141下/P146) 证 候 病 胸脘硬痛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证 候 病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八、痞证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患者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154/P151)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患者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患者

热痞兼表的证治 (原文164/P151) 伤寒 治疗经过:大下后、复发汗---汗下失序 证候:心下痞----误下部分表热乘机内陷,气机受阻 恶寒----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病机:表里同病---风寒外束,热邪痞阻中焦 治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先表后里 治疗:解表------宜桂枝汤,调和营卫 攻痞---表解里未和---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泻热消痞 伤寒

2.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 ) (原文155/P154 ) 证:以下痞---热壅胃滞 恶寒汗出---表阳不足,卫外不固 治:附子泻心汤---泻热痞,固表阳   病有

讨论 : “痞“含义: 一指症状 二指病名 三指腹内肿块 四指病机

(三) 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吐利痞证)(原文149/P156 ) 伤寒 病程:五六日 (三) 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吐利痞证)(原文149/P156 ) 病程:五六日 少阳证: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应与小柴胡汤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虽已下之,不为逆---体质较强,误下其证未变 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得战汗而解   伤寒 误下后证未变 (续)

误下后变为结胸 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诊断---此为结胸 治疗---大陷胸汤 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论断---此为痞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 误下后变为痞证

2.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证) (原文157/P159 ) 病史:汗出解之后----汗不如法,或失于调理 病机:胃中不和----脾胃虚弱,外邪内陷,阻于中焦 主证:以下痞硬----气滞于心下,痞硬不舒 干噫食臭----谷食不消,饱嗳腐臭 胁下有水气----水气上逆,胁膈满闷 腹中雷鸣----气水相搏,肠鸣有声 下利----中虚失运,水份偏渗大肠   伤寒 治疗: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补中和胃

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痞利俱甚证)(原文158/P161) 误治:医反下之 主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肠胃阳虚, 寒水下迫,无腐熟之功 腹中雷鸣----水阻气击 心下痞硬而满----表邪内陷,聚于心下 干呕-----胃虚气逆 心烦不得安----火热上炎 再误治:复下之----其痞益甚 治疗:甘草泻心汤-----补虚和胃,降逆消痞 伤寒中风

三泻心汤证比较 病机:同点---寒热错杂,升降失职 异点: 夏----胃气上逆 姜----胃虚不化 草----脾虚肠寒 主证:同点-----呕痞利(消化道) 异点:夏----呕吐 姜----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 草----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同点----和中消痞 异点: 夏----降逆止呕 姜----散水消滞 草----补中止利 方药:同点----芩连、姜夏、参枣草 夏----同上 姜----减干姜,加生姜 草----重用甘草  

痰气痞证(旋复代赭汤证) (原文161/P163) 治疗经过:发汗,若吐若下----误用吐下祛邪之法 解后----表解,但中虚失运,痰饮内生 证:心下痞硬功---痰聚心下,痞闷硬胀 噫气不除----肝胃气逆 治:旋复代赭汤----益气和中,平肝降逆 伤寒

水痞证(五苓散证)(原156/P165 ) 原因:本以下之----太阳病误下,致邪气入里 症状:心下痞 治疗经过:泻心汤,痞不解 推断:非是真痞 审证:心下痞满:水蓄下焦,波及中焦,气机痞塞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水气不行 口渴干燥心烦-----饮停于内,气不化津, 津液不布 治疗:五苓散主之----化气行水,从本论治 病有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下焦滑脱痞证) (原文159/P166 ) 伤 寒 治疗经过:服汤药---误用攻下,阳伤邪陷 症状:利不止,心下痞硬----下后损伤脾胃,寒热 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治法:寒温并用,补中消痞-----甘草泻心汤 服后反应:下利仍不止 ----病重药轻 正治:加大剂量,继续服用 误治:医者误认邪实,投以泻下-----里阳更伤, 关门不固-----利不止 治当:涩滑固脱----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 寒 (续后)

(续前) 误治:温中散寒----投以理中汤 药后:利益甚 辨证: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理中汤为 补中之剂,此利为下焦失固,药证不符。 治法:收涩固脱 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 若服后仍不止:水湿偏渗大肠 治法:利小便实大便---五苓散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