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論語》中的「仁」 與「禮」. 一、什麼是「仁」?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 不懼。」
Advertisements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 余功清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子曰: “ 有教无类。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 子曰: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 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 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则》 ,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 不亦 ( ) 乎 温 ( ) 知新 ( ) 而好学 不耻 ( ) 问 学而不 ( ) ( ) 人不倦 举一 ( ) 三 择 ( ) 而从 乐故 敏下 厌诲 反 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论语》. 孔子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了《六经》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学习目标: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 、掌握 “ 而 ” 字的用法。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子罕篇. 1. 顏淵感嘆:「仰之彌高,鑽之彌 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當中的 「之」指的是?這段話在讚嘆誰有 何表現? 2.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的 「彌」意思是? ( 等同於「日久彌 新」的「彌」 )
《论语》论君子 钱逊
儒家宗师-孔子.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郑州五中 薛春颖.
《论语》精选.
中华传统美德中 “和”的文化内涵 初景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诲人不倦 倦.
《论语》十则.
复习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商家中学 王爱军.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高山仰止.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一个人的成就,各有专长,全才很少 ——怀念故旧之情.
怎样读书学习? 张 伟.
道德形而上学 赵敦华 3月24日.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人生的价值观).
传统与智慧 ——传统道德与人生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大學工夫論 與 中庸天道論.
第 1 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掌握孔子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第二讲 至圣先师孔子.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桐庐中学 张栋海 Z D H.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张丽敏 2013年10月 北京.
职业化四项 修 炼 池中麟.
聖 哲 典 範.
孔子與儒學的興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五年级上册 孔子 1 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夫子之道

先谈谈我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佛法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真正的皈依处, 儒、道两家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家学,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继承和发扬我们家学的责任。

如何学习和体会儒家文化?

儒家智慧的深度与难度

9.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5.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中庸》: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古圣先贤的心性智慧,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以至于孔子一路传来,上下数千年,浩浩荡荡,源远流长。

《中庸》云: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儒家文化的体、相、用

夫子之道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6.22 子曰: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5.12 子贡问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知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中庸》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圣人之德 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 (朱熹《中庸章句》)

6.27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7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中庸》云: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知与仁 《中庸》云: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游于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达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修道次第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夫子修道的历程 子曰:“吾十有五以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的生命境界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求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复禮,為仁。一日克己复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颜之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格物致知

三大认知体系 古印度宗教、哲学与佛教 古希腊宗教、哲学与科学 中国古代哲学(儒家与道家) 认知的主体、认知的对象、认知的目的、认知的方式

以“格物致知”为例 研究事物的现象和规律,获得对事物的正确知识和认识 格除物欲(格其非心。格者正义) 推究物理,发明良知

何为“格物”之“物”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与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问礼 戒也、定也、 人间慈悲行 生活在爱与关心的感动中

五常 仁、义、礼、知、信

《弟子规》的精神 礼也、戒也、生活教育

如何实践?

颜回的修道内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周礼的修身特色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重建礼乐文明的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无厌,诲人无倦。 中道而行,能者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