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Company logo 疟 疾疟 疾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第三节 疟 疾.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中医内科学. 感 冒感 冒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传染病 预防的基本措施.
吴 有 性.
预防猪流感.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温 病 学.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风 温.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传染病救治的诸多思考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2010年11月.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和 解 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清热剂.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王 付 制作.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中医 经络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绪 论.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蒲辅周名家研究室、薛伯寿传承工作站负责人 薛燕星
传染病.
绪论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前十条阐释 主讲人 王洪京.
二、吐法及护理 【概念】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药物,使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公元1368~1840年)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五章 经络.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绪 论 诊 断 记录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吴有性

一.生平著作: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人,著《温疫论》而闻名于世。 《温疫论》上下两卷,成书于1642年(明崇祯壬午年)。全书顺序为原序、上卷原病、温疫初起等50篇,下卷杂气论、论气盛衰等36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述是书曰:“温疫一症,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二.学术思想: (一)温疫的病因───杂气论 1.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 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 散发性 “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则病,邪自口鼻而入。”──触之者则病,传染 2.杂气致病的传染性、流行性、 散发性 “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则病,邪自口鼻而入。”──触之者则病,传染 “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病遍于一方,流行 “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散发

3.杂气致病的特异性 (1)病种特异性: “为病各种,是知气之不一也。” (2)病位特异性: “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3)物种特异性: “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二)温疫的辨证 “天受”──口鼻而入 1、辨入侵途径 “传染”──接触传染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异,其病则一。”

2.辨发病部位───“邪伏募原(膜原)”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

3.辨证候表现 先憎寒而后发热, 初起 日后但热而无憎寒, 证候 其脉不浮不沉而数, 昼夜发热,头痛身痛,烦渴,苔白。

兼证──三阳经证 兼太阳经证,见头项痛,腰痛如折; 阳明经证,见目痛,眉棱骨痛,鼻 干; 少阳经证,见胁痛,耳聋,寒热, 呕而口苦。 变证───呕吐、咽喉干燥、痰涎壅盛。

4.传变方式───或出表,或入 里,或表里分传。 4.传变方式───或出表,或入 里,或表里分传。 “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 温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

5.转归───外传外解,内传内陷。 “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 6.鉴别───与伤寒鉴别

(三)温疫的治疗 1.邪在膜原,疏利祛邪(温疫初期) 达原饮──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 组成:槟榔 厚朴 草果 黄芩 知母 芍药 甘草 组成:槟榔 厚朴 草果 黄芩 知母 芍药 甘草 三阳兼证,兼少阳经证加柴胡; 太阳经证加羌活; 阳明经证加葛根。

2.中结渐开,助其汗解(出表、外解) 白虎汤──辛凉发散,解毒助汗。 举斑汤──托毒透斑,或托里举斑。

3.邪入胃腑,攻里通下(入里内陷) 承气汤──逐邪拔毒,下不嫌(厌)早 三消饮──使邪气溃败,表里分消(表 里分传)

4.疫后调理,注意养阴 清燥养荣汤──清热生津,滋阴养血 梨汁、藕汁、蔗浆、西瓜──生津液

(四)对后世影响 1、温病病因学说 清代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清代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清代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2.膜原的研究 薛生白:“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加减达原饮”方:槟榔、地榆、银花各30克,厚朴、草果、黄芩、白芍、柴胡、大黄各15克,治疗肠伤寒初期、中期。

3.温病下法应用 温病下不厌早,攻下法治疗温疫为临床广泛使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吴有性杂气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温疫的治疗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三消饮是“治疫之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