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便 秘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一 · 概述 ( 一 ) 定 义 便秘: 大肠传导失常 , 导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  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  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 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方剂与中成药 二、泻下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属于 “ 八法 ” 中的 “ 下法 ” 。 含义 《内经》: “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其实者,散而泻之。 ” 立法依据 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温 病 学.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风 温.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春 温.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CM 第一章 问 诊 Interrogation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 二 章 泻 下 剂.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表245 妇人产后病概论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经行感冒.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清热药.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气血同病辩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痉 症.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 “阳明”的特点: 1、阴阳角度:“两阳合明也”。 2、经络角度:“阳明常多气多血”。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 “阳明”的特点: 1、阴阳角度:“两阳合明也”。 2、经络角度:“阳明常多气多血”。 3、脏腑角度:指胃和大肠,“以通为用”。 阳明病——外感病的热盛期,正盛邪盛,属于里实热证。病变重心在肠胃。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原文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1:阳明病的病因病机(179,181) 太阳阳明 ——太阳病误治,损伤津液——脾约 正阳阳明 ——典型阳明病,本经自病——胃家实 少阳阳明 ——少阳病误治,热盛伤津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提要2: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胃肠实热病邪结聚 狭义:阳明腑实证 广义:包括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提要3:阳明病外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提要4:阳明病主脉 大脉 (脉象有力)

提要5:正阳阳明初起,可能出现一过性的恶寒症。——183条、184条 提要6:转属阳明的见症:濈然汗出(汗出热不退)——185条、188条 提要7:太阴病转化为阳明病。见症:大便硬。 ——187条 总结阳明病的主症: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大便难或大便硬,脉大。

二、阳明病中风、中寒之辨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提要:不典型的阳明病 1、阳明中风——偏实热——能食 2、阳明中寒——偏虚寒——不能食---禁下 3、湿热郁表 固瘕:脾胃虚寒的久泻,大便初硬后溏。 注意点:攻下宜慎。 1)表证未罢,阳明腑实未成,不宜攻下; 2)大便先硬后溏,不可攻下。

三、阳明病发黄及其他证候 提要: 阳明发黄的见症: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痒。 —— 195、 196、 199、 200条 阳明病,热在气分,亦可能出现盗汗。 ——201条 阳明病,出现“但欲漱水,不欲咽”,瘀热互结,可能出现出血。 ——202条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提要:阳明病不可用大承气汤峻下的证候: 1、恢复期,发热已退,便秘 ——津液损伤,肠道干燥(津伤便秘) 2、呕多 ——病位较高,病势向上 3、心下硬满 ——病位较高,或为气虚气滞 4、面合色赤 ——热盛于上,或热盛于经

注意:阳明病不可攻下 注意点:外感热病的不同阶段,大小便的关系。 203、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第三节 阳明病三承气汤用法比较 一、三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原文1:调胃承气汤证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调胃承气汤证证治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提要:调胃承气汤证 方药: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 煎法:先煮大黄、甘草,冲化芒硝 服法: 1)顿服——泻热祛邪功效明显; 2)少少温服——泻下力较轻。

原文2:大承气汤证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提要:大承气汤证 主症: 发热(潮热,以日晡潮热为典型),汗出较多(手足濈然汗出);汗出热不退; 大便秘结(大便硬,或燥屎),严重者热结旁流; 腹胀满痛(持续不减,多为绕脐痛),严重者伴喘冒不得卧; 脉实,亦可见脉弦、脉滑而数、脉迟等。

提要:大承气汤证 病机:阳明里热亢盛,肠胃实邪结聚 (热、实、胀、闭均明显) 治法:峻下实热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泻下通便 厚朴、枳实——攻积导滞 煎法:大黄后下,冲化芒硝

原文3:小承气汤证 208、……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提要:小承气汤证 主症:发热,微烦,腹满,大便硬。 症类大承气汤而轻。 病机:阳明里热较轻,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轻下实热 方药: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煎法:三味同煎

二、大承气汤禁忌证(当含小承气汤) 208、……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提要:大承气汤禁忌证 与前文“阳明病不可攻下”互补。 1、表证未解,潮热未见。 2、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原因: 1)气虚; 2)阴液不足; 3)燥屎未成,损伤脾胃,出现“初头硬,后必溏”; 4)极严重的结聚。

三、小承气汤的具体用法 1、表证未解,但里证较急而重,见“腹大满不通”,用轻下法。 2、验证燥屎是否已经形成,用试探法。 3、攻下后,邪热复结,大便复硬,用轻下法。 (209、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

讝语辨证 210、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1、辨讝语、郑声 讝语(实)——胡言乱语,声高气粗 阳明热盛,神明被扰——外感病热盛期 郑声(虚)——语言重复,语音不清 阳衰阴竭,心神不宁——外感病衰竭期

2、阳明腑实重证: 212条,“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脉弦,正气尚存,可治;脉涩,气阴两伤,不治。 3、补充小承气汤的具体用法 1)213条:阳明腑实轻证 2)214条:阳明腑证,见脉滑而疾——热结肠胃,兼有正虚——治疗性诊断 继之出现“脉微涩”者,不可攻。 4、阳明病热入血室,可见讝语,下血,发热,头汗出等症。216条。

白虎汤证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白虎汤证 主症:壮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滑数。热 甚者可伴有讝语、口不仁、神昏、遗尿, 或腹满身重。重证亦可见手足厥冷。 病机:无形邪热充斥阳明经,热壅气滞 治法:大清气热 方药:白虎汤 忌用汗法和下法 发汗——津伤热盛,“讝语” 攻下——损伤阳气,“额上生汗,手足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