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 年 9 月 9 日. 第一部分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依据 (一)、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 部发〔 2006 〕 70 号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 国人部〔 2006 〕 87 号 (三)、《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
Advertisement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羊。.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两晋与南朝.
英雄?!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 月 有 情 还 顾 我 , 清 风 无 意 不 留 人 。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全息数据库 综合能力提升 高频考点突破 1~6 7~12 13~14 备课资料集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秦始皇的集权管理思想 小组作业.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2.秦朝是如何拓展疆土的?(西南、北方、南方)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至元时期 (二轮复习).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考标点击】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西藏 Tibet.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1 4 2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历史是口老井。关于老井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人,总演绎不尽它的奥秘。文化传统中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超越时空,一直光照后世。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撷取一些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的中国。

一、分封制 西周时期,“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这种制度叫“分封制”。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二、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制的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三、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是秦朝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辅佐君主的三个最高官员,九卿是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是: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 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也为后来的君权与相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四、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五、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凡地方军政大事无不统领。当时,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等处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中书省的确立,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官的权力,又规定由中央直接向贵族封地内民户收税,再拨给贵族使用。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想一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其对中国的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治全国的朝代。蒙古统治者比汉族更重视边区开发,他们入主中原,加速了与汉族的交往,更大规模地进行了民族融合,契丹、女真等一些内迁民族融合在汉族与其他民族之中,藏族、畏吾儿和蒙古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元朝还出现了新的民族——回回族。这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想一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其次,元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元朝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等文化成就不断外传,外国的宗教文化也不断传到中国。 第三,元代建立了新的行省制度,推动了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地方政权建设,此外,元朝中央设立了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地区和全国佛教事务,并在西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代又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事务,证明台湾是我国正式的辖区。

想一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第四,元代在全国包括西藏地区设立了各种驿站,蒙古国时称为站赤,改国号为元之后,站赤制度得到推广,全国有陆上、水上站赤之分,根据驿站工具,又有船站、马站、牛站、驴站、狗站等,发达程度为前代所未有。站赤之外,又有急递铺,传达文书,效率很高。 总之,元朝统一全国,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丞相,权分六部(吏、兵、礼、刑、户、工),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帝的权力。 这一措施,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二、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厂卫是明代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

三、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四、废除行省,设三司 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都指挥使司。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七、中国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1、秦汉始期,皇帝下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位,此时相权是服务于王权,称为“三公九卿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2、唐朝开始,皇权逐渐加强,皇帝下设“三省六部制”,这是由三公九卿制进一步发展而来,此时,相权进一步独立,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在服务皇权的同时,也防止了相权独大的现象。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国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4、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把国家大权直接归于手中,这是皇权独大的登封之举。 3、明朝时期,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比宰相权力小得多。 4、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把国家大权直接归于手中,这是皇权独大的登封之举。

中国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第三讲至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