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干燥原理 干燥静力学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干燥技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探究问题 1 、观察任意一 质点,在做什么运动? 动画课堂 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 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没 有随波迁移。 结论 1 :
Advertisement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化工原理实验 干燥实验(洞道式) 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二○一五年五月修订.
第四章 食品的干燥与干藏 1、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2、Aw的含义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3、食品干制条件的影响因素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 第四章 食品的干燥.
第 3 章 聽覺 每章扉頁 3.1 聽覺 3.2 人類耳朵的反應 3.3 聽覺缺陷.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据统计,干燥过程中的能耗占燃料总消耗的15%,故干燥过程的节能是关系到企业节能的大事。
第一部分 中考基础复习 第一章 声现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 多档位电热器的电路分析与判断 夏湾中学 孙玥.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膜蒸馏技术 报 告 人: 申 龙 导 师: 高 瑞 昶.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第 八 章 干 燥 Drying 第一节 干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干燥设备 第三节   喷雾干燥 第四节 冷冻干燥.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第二章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及水蒸气 韩文泉.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看一看,想一想.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光子能量线性_不同灵敏层厚度 photon,Cell Size 5x5mm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准静态过程 功 热量.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基本热力学函数 麦氏关系及应用 气体节流和绝热膨胀.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LCS之自由电子激光方案 吴钢
φ=c1cosωt+c2sinωt=Asin(ωt+θ).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Volterra-Lotka方程 1925年, A. Lotka(美)和V. Volterra(意)给出了第一个两物种间的捕食模型。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田春林 2018年11月14日.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智能仪表与传感器技术》 第一章 传感器与仪表概述 电涡流传感器及应用 任课教师:孙静.
§2.高斯定理(Gauss theorem) 一.电通量(electric flux) 1.定义:通过电场中某一个面的电力线条数。
可见: 若能得出热效率 的值, 便可求出T2或t2 .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5章 干燥原理 干燥静力学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干燥技术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5.3.1.1 干燥动力学实验 干燥条件:恒定干燥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恒定干燥条件下物料的干燥曲线 5.3.1.1 干燥动力学实验 干燥条件:恒定干燥 空气各项性质可取进、出口的平均值。 实验中记录每一个时间间隔内物料质量的变化及物料的表面温度,直到湿物料的质量恒定,这时物料中含水量为该条件下的平衡含水量。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物料含水量与物料表面温度、干燥时间的关系曲线。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2 干燥速率曲线 物料的干燥速率 : kg/(m2.s) 干燥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 预热阶段(A→B)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2 干燥速率曲线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曲线 物料的干燥速率 : kg/(m2.s) 干燥曲线 干燥速率曲线 预热阶段(A→B) 恒速干燥(B→C) 降速干燥(C→D→E) 干燥过程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1)恒速干燥阶段 分析:物料内部的水分能及时扩散到表面,物料整个表面都有充分的非结合水。 对流传热速率: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1)恒速干燥阶段 分析:物料内部的水分能及时扩散到表面,物料整个表面都有充分的非结合水。 对流传热速率: 传质速率: 干燥速率 1) 干燥速率不随物料的含水量改变而变化; 2) 干燥速率由物料表面的水分汽化速率所控制(外扩散控制), 干燥速率取决于干燥条件。 恒速干燥速率特点: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2)降速干燥阶段 分析:第一降速阶段,物料内部水分向表面扩散的速率已小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率,实际汽化面积减小,干燥速率下降。第二降速阶段,水分的汽化面由物料表面移向内部,使传热和传质途径加长,造成干燥速率下降。 降速干燥特点: 水分在多孔物料中的分布 1)干燥速率取决于水分在物料内部的扩散(内扩散)速率,与物料本身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等因素有关,受外部干燥介质的条件影响较小。 2)水分迁移形式:主要以液态形式扩散,少量以气态形式扩散。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3)临界含水量 恒速干燥阶段与降速干燥阶段的分界点称为临界点,相应的物料平均含水量为临界含水量(Xc)。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3)临界含水量 恒速干燥阶段与降速干燥阶段的分界点称为临界点,相应的物料平均含水量为临界含水量(Xc)。 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物料的性质、厚度以及恒速阶段干燥速率。 对于粘土制品,在制品水分沿厚度方向按抛物线分布时,临界水分可表示为: 分析:物料的平均临界含水量Xc总是大于其最大吸湿量Xm,随着物料厚度的增加和干燥速度的提高,Xc值加大;在干燥过程中ρ0和k的增大,则使Xc下降。Xc值越大,干燥中产生的内应力越大。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2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3.2.1 恒速干燥阶段 在恒速干燥阶段,Le=1,Nu=Sh,即有a=D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2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3.2.1 恒速干燥阶段 在恒速干燥阶段,Le=1,Nu=Sh,即有a=D 刘伊斯 关系式 影响干燥速率的主要因素: ⑴ 空气流速 =0.68~8.14 kg/(m2.s) 条件:绝热且空气流动方向与物料表面平行 t = 45~150℃ j∝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条件:空气垂直穿过物料颗粒堆积层时,设物料颗粒直径为dp,则: j∝ ⑵ 空气中的含湿量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条件:空气垂直穿过物料颗粒堆积层时,设物料颗粒直径为dp,则: j∝ ⑵ 空气中的含湿量 空气温度不变,空气的含湿量降低,传质推动力(dw-d)将增大,干燥速率增加。 ⑶ 空气温度 (4) 空气与物料接触方式 物料颗粒悬浮分散在气流,物料的干燥速率较大; 气流掠过物料层表面时,干燥速率较低 ; 气流垂直穿过物料时,干燥速率介于两者之间。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2.2 降速干燥阶段 水分在物料内部扩散的机制主要有液体扩散理论和毛细管理论。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2.2 降速干燥阶段 水分在物料内部扩散的机制主要有液体扩散理论和毛细管理论。 在降速阶段的前期,水分的移动靠毛细管作用力,而在后期,水分移动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 物料内部的传质采用稳态Fick定律: 在非等温度条件下,存在热湿传导,又称为Luikov效应,在不可逆热力学中将这种由温差引起的质量传递现象称为Soret效应。 物料中水分在压力梯度作用下所产生的质量扩散通量jAp可表示为: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根据物料中各种传递过程的耦合分析有: 对沿X方向上的一维干燥过程,内扩散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根据物料中各种传递过程的耦合分析有: 对沿X方向上的一维干燥过程,内扩散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对厚度为δ的平板制品进行两面对称干燥时,湿扩散速率: 总结: 1)热湿扩散中水分扩散与加热强度及加热方式有关。 2)外部加热时,热扩散与质扩散方向相反;内热源加热时,热扩散与质扩散方向相同,这有利于干燥速率的提高。 3)湿扩散和热湿扩散中的扩散系数D和Dt的大小与物料的种类、结构、形状、大小等性质有关,可由实验测得。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3 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 5.3.3.1 恒速干燥阶段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3 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 5.3.3.1 恒速干燥阶段 若物料在干燥前的含水量(X1)大于临界含水量(XC),忽略物料的预热阶段,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时间(τ1)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恒速干燥 已知:常压下将干球温度t=30℃、湿球温度tw=20℃的空气预热到70℃后送入间歇式干燥器, 70℃时,X=0.0105kg/kg干空气。空气以6m/s的速度流过物料表面。干燥单位面积的干物料量为23.5kg/m2,物料的临界含水量 Xc=0.21kg/(kg干料)。 求:(1)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2)将物料含水量从X1=0.45kg/(kg干料)减少到X2=0.24kg/(kg干料)所需要的干燥时间。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解:(1) 查附录得 t w=20℃时,水的汽化潜热 =2453kJ/kg,得 t w=70℃时,Psv=4.243kPa。 干燥器内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 湿空气的密度: 湿空气的质量流速: 对流换热系数: W/(m2·℃) 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 kg/(m2·s) (2)因X2>Xc,恒速干燥阶段,干燥时间为 :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3.2 降速干燥阶段 物料从临界含水量(XC)减少到(X2)所需要的时间τ2为: (1)图解积分法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3.2 降速干燥阶段 物料从临界含水量(XC)减少到(X2)所需要的时间τ2为: 图解积分法示意 (1)图解积分法 物料在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与含水量呈非线性变化,采用图解积分法求解τ2。 (2)近似计算法 物料在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与含水量的变化关系可近似作为线性关系处理: 降速干燥速率曲线处理为直线 干燥时间: 总的干燥时间τ为: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例:已知物料在恒定空气条件下含水量从0.10kg/(kg干料)干燥至0.04kg/(kg干料)共需要5h。如果将此物料继续干燥到含水量为0.01kg/(kg干料)还需多少时间? 已知:此干燥条件下物料的临界含水量Xc=0.08kg/kg干料,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曲线近似作为通过原点的直线处理。 解:(1)由X1>Xc>X2,物料含水量经历等速和降速干燥两个阶段 τ1=1.33 h τ2 =3.67 h (2)继续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设物料从临界含水量Xc干燥X3=0.01kg/kg干料至所需时间为τ3,则: 继续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τ3-τ2=2τ2=2×3.67=7.34h τ3=3τ2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 连续干燥过程 气流与物料接触方式:顺流、逆流、错流或更为复杂的形式。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 连续干燥过程 顺流干燥器中的气固温度的变化 气流与物料接触方式:顺流、逆流、错流或更为复杂的形式。 特点:不存在恒速干燥阶段,只有表面汽化阶段。在升温阶段中,与物料接触的空气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其干燥速率不能假设与物料含水量成正比。 5.3.4.1 连续干燥过程的数学描述 数学描述:欧拉方法。 物料衡算 质量衡算 气、固两相的热、质同时传递过程 传热速率 物料内部的导热和扩散 方程组 传质速率 内部传热 内部传质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物料衡算 以干燥器为控制体对水分进行物料衡算可得: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物料衡算 以干燥器为控制体对水分进行物料衡算可得: 湿基水分Xw与以干基水分Xd之间的关系: 不计干燥器内物料损失,即: (2)预热器的热量衡算 以预热器为控制体,忽略热损失,热量衡算式为: (3)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以干燥器作为控制体进行热量衡算,得: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3 干燥过程的热效率与干燥效率 干燥过程的热效率ηt定义为: 干燥效率ηd定义为: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3 干燥过程的热效率与干燥效率 干燥过程的热效率ηt定义为: 干燥效率ηd定义为: 提高干燥过程的热效率和干燥效率的途径: ① 降低出口温度t2; ② 回收废气中热量用以预热冷空气或冷物料; ③ 加强干燥设备和管路的保温,减少干燥过程的热损失。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4 实际干燥过程的简化 忽略热损失及物料温度变化 恒速度干燥 理想干燥过程 物料水分 等焓过程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4.4 实际干燥过程的简化 忽略热损失及物料温度变化 恒速度干燥 理想干燥过程 物料水分 等焓过程 热量用于 水分汽化 未补充热量 简化条件:临界含水量较低、颗粒尺寸细小的松散物料。 解决实际干燥问题途径:实验和经验。 简化假设: ① 假定预热阶段物料含水量不变,仅温度发生变化,且只发生气、固两相间传热过程。常忽略物料的预热阶段。 ② 假定恒速干燥阶段为理想干燥过程。由实验测定的临界含水量,可求出此阶段内物料的温度(tw)。 ③ 假定在物料的降速干燥阶段气、固两相温度呈线性,两相在此阶段平均温差可由两端点温差的对数平均值计算。

例:在连续干燥器中,湿物料以1. 58kg/s的速率送入干燥器中,要求湿物料从 Xd1=5%干燥至Xd2=0 例:在连续干燥器中,湿物料以1.58kg/s的速率送入干燥器中,要求湿物料从 Xd1=5%干燥至Xd2=0.5%。以温度为20℃、含湿量为0.007kg/(kg干空气)、总压为101.3kPa的空气为干燥介质,空气预热温度为127℃,废气出口温度为82℃。设过程为理想干燥过程,求(1)空气用量;(2)预热器的热负荷。 解:(1)过程中干物料的处理量 物料进、出干燥器的干基含水量 蒸发水分的量: 入干燥器空气状态: 空气的焓值:

出干燥器空气状态: 干空气用量: 湿空气用量: (2)空气进入预热器时的状态 预热器的热负荷: 注意:在实际干燥过程中,由于有热损失及物料带走的热量,过程所需要的空气量及预热器的热负荷将有所增加。

5.4 干燥技术 5.4.1 对流干燥 干燥介质:空气、烟气、过热蒸汽等。 固定床对流干燥 物料颗粒是否流动 对流干燥 流化床对流干燥 5.4 干燥技术 5.4.1 对流干燥 干燥介质:空气、烟气、过热蒸汽等。 固定床对流干燥 物料颗粒是否流动 对流干燥 流化床对流干燥 影响因素:热气体状态参数和被干燥物料的尺寸、形状及特性。 1)块状物料,干燥时间与物料的厚度的关系可用以下经验式表示: 2)粒状物料,随物料层厚度增加,干燥速度迅速降低(如图)。对粒状稠密堆积多孔物料,可用下列关系式: 不同厚度粒状物料的 加热与干燥曲线 粒状物料的干燥技术:悬浮态干燥(也称流态化或沸腾床干燥)、振动流态化干燥、气流干燥及喷雾干燥等。

5.4 干燥技术 气流干燥适用范围:含非结合水及结块不严重又不怕磨损的粒状物料,尤其适宜干燥热敏性物料或临界水分低的细粒或粉末物料。 5.4 干燥技术 气流干燥流程 多层流化床干燥 喷雾干燥流程 气流干燥适用范围:含非结合水及结块不严重又不怕磨损的粒状物料,尤其适宜干燥热敏性物料或临界水分低的细粒或粉末物料。 流化床干燥特点:颗粒在热气流中上下翻滚,互相碰撞,类似液体的腾现象,热气流与物料间进行剧烈传热与传质,湿物料被快速干燥。 喷雾干燥适用范围:液体、悬浮液以及浆状液体的干燥。

5.4 干燥技术 5.4.2 传导干燥 传导干燥是将湿物料与热表面直接接触来实现干燥的。 适用范围:薄片、纤维、膏状物料的干燥。 5.4 干燥技术 5.4.2 传导干燥 传导干燥是将湿物料与热表面直接接触来实现干燥的。 适用范围:薄片、纤维、膏状物料的干燥。 1-排气罩; 2-刮刀; 3-滚筒; 4-螺旋输送器 双滚筒干燥器 滚筒干燥器特点:传热面积小,干燥后产品的含水量较高(一般为3%~10%),适用于干燥小批量的液状、泥状和浆状物料。

5.4 干燥技术 5.4.3 辐射干燥 辐射干燥(热辐射干燥 )是以辐射的方式传热给物料使其干燥。 热辐射源的适宜波长:0.4~15μm。 5.4 干燥技术 5.4.3 辐射干燥 辐射干燥(热辐射干燥 )是以辐射的方式传热给物料使其干燥。 辐射能的波长范围 红外线干燥 原理 物体对热射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可见光干燥 热辐射源的适宜波长:0.4~15μm。 适用于薄型制品 分析热辐射干燥的换热过程: 当外界对物料进行热辐射时,辐射能量经过物料后,一部分被吸收dqa,另一部分被散射dqs。通过物料后辐射能量减少量dq为 积分 与描述通过气体层的单色辐射吸收定律-Bouguer定律相吻合。

5.4 干燥技术 5.4.4 场干燥技术 5.4.4.1 高频电场干燥 高频电场干燥是向物料施加高频交变电场,利用物料的电阻发热 。 5.4 干燥技术 5.4.4 场干燥技术 5.4.4.1 高频电场干燥 高频电场干燥是向物料施加高频交变电场,利用物料的电阻发热 。 微波干燥: 3×102~3×105MHz 高频干燥: 频率低于300MHz 优点:制品不易开裂和变形,可用于干燥形状复杂的大型制品。 缺点:纯粹用高频电场进行干燥运转成本很高。 5.4.4.2 工频干燥 原理:将被干燥的制品作为电阻并联在工频(50Hz)电路中,用焦耳效应产生的热量使其中的水分蒸发而被干燥。 优点:干燥速度快,可用于大型制品的干燥;方法简便,干燥均匀性好;单位产品热耗少。 缺点:在干燥形状复杂的大型制品时,安装电极较困难。

5.4 干燥技术 5.4.4.3 声波场干燥 原理:在声波或超声波场中,以适当频率的声波撞击物料,物料内部产生振动,使部分结合水与物料分离,同时声波所传播的能量被物料吸收而产生热量,使物料中水分移动和蒸发后排出。 声能在传播介质中的吸收与声能密度的降低呈指数规律变化: 选择声波波长、频率原则:物料的形状、尺寸、结构及性质。 粗大物料:低频(0.5~6.0kHz)、高声能密度(>160dB)效果佳。 英国Drimax带式快速干燥器 代表干燥技术:脉冲燃烧干燥、对撞流干燥、冲击穿透干燥、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热蒸汽干燥、接触吸附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