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引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输入输出描述法 数学模型的分类,传递函数,典型环节, 系统的相似性,线性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高等数学( XJD )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返回 高等数学( XAUAT ) 高等数学( XJD ) 求导法则 基本公式 导 数 导 数 微 分微 分 微 分微 分 求导方法 高阶导数 微分法则 导数与微分关系图导数与微分关系图.
Advertisement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习题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测验题.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基本公式 导 数 导 数 微 分微 分 微 分微 分 高阶导数 高阶微分 一、主要内容.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习题课 一、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应用 二、导数和微分的求法 导数与微分 第二章.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数学模型 [ 数学模型 ] : 描述控制系统变量(物理量)之间动态关 系的数学表达式。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 数,结构图,信号流图,频率特性以及状态空间描述等。 [ 线性系统 ] : 如果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则称其为线性系 统。叠加原理说明,两个不同的作用函数同时作用于系.
2.3 函数的微分.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前复习 高阶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作业解析: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0 引言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 2-2 传递函数 2-3 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20 通过方框图变换,求如图题2-20所示 系统的传递函数。 退出.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列写系统微分方程 2.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2.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动态结构图.
Signals and Systems Lecture 28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怎样根据输入信号求系统的输出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三方面性能的基本理论。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知识点名称: 导数的定义.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内 容 提 要 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的品质及稳态性能直接表征了系统的优劣。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系统的稳定性完全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参数决定,而与系统的输入无关;系统的稳态误差是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它标志着系统的控制精度;系统的时域响应可定性或定量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介绍了如何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二.换元积分法 ò ( )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 1.基本公式 把3x当作u,“d”后面凑成u 2.凑微分 调整系数 (1)凑系数 C x
自动控制原理 第九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系列课程 计算机工业控制   主讲:周红燕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经典控制理论的两大代表性方法之一 W. R. Evans 1948年提出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前馈控制 谢磊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RFB:外部积分反馈 (external reset feedback)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 倪东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 2017/05/11.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以拉普拉斯变换作为数学工具,直接解出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然后,依据响应的表达式及其描述曲线来分析系统的控制性能,如稳定性、快速性、稳态精度等,并找出系统结构、参数与这些性能之间的关系。 表达式 曲线.
张建明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2016年05月19日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第三节 稳态性能分析.
§5  4 带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一、系统的结构与状态空间表达式: 设能控能观受控系统 反馈控制律: 状态观测器 :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数学模型的表示有多种
自动控制原理1 总结与复 习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十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 S域分析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引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输入输出描述法 数学模型的分类,传递函数,典型环节, 系统的相似性,线性化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引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输入输出描述法 数学模型的分类,传递函数,典型环节, 系统的相似性,线性化 结构图(方块图)及其等效变换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特征多项式与特征方程

2.1 引言 数学模型的定义: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类型:动态模型、静态模型 2.1 引言 系统 u(t) y(t) 数学模型的定义: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类型:动态模型、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 建模方法:机理分析法、实验法(系统辨识) 白箱法 + 黑箱法  灰箱法

为何要建立数学模型? 2个简单的静态模型例子: 椅子在不平的地面上是否一定可以放稳? 例1:椅子问题

设地面光滑,椅子腿为A、B、C、D,腿长相等;椅子转动的角度为θ,并定义 f(θ):腿A、C与地面距离之和 g(θ):腿B、D与地面距离之和 ∵起码三腿着地, ∴必有 f(θ)=0 或 g(θ)=0 令 h(θ)= f(θ)-g(θ) 椅子转动的数学模型, 输入θ,输出h, 问题:是否有h(θ)=0 ? 设 f(0)=0,g(0)≠0, 则当θ=0 时, h(0)<0;

即使地面不平,只要地面的曲面是连续变化的,则一定能通过转动椅子将其放稳。 结论: 即使地面不平,只要地面的曲面是连续变化的,则一定能通过转动椅子将其放稳。

例2 :帆船推力问题 航向和风向已知,如何调整风帆角度以获得最大推力?

结论:帆与船的夹角=风向与船的夹角的一半时推力最大 思考:风向与航程一定时,如何以最短时间走完全程? 作用在帆上的力为 α β 风力F F1 F2 帆 作用在船上的推力为 对F2求导可得 帆船的数学模型, 输入β,输出F2, 问题:β=?时F2最大 结论:帆与船的夹角=风向与船的夹角的一半时推力最大 思考:风向与航程一定时,如何以最短时间走完全程?

为何要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根据受控对象的模型和性能要求,设计控制器或控制装置; 检测环节 给定信号 扰动 - 反馈信号 控制量 误差 被控量 根据受控对象的模型和性能要求,设计控制器或控制装置; 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实验、调整、校正、综合等。

动态模型例: R-L-C串联网络的数学模型 问题:求输入u(t)与输出uc(t)之间的关系。

线性连续时间单变量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u(t) y(t) 实际系统不可能出现 m > n 的情况,或者讲 系统在物理上不可实现

2.2 输入输出描述法 数学模型的分类: 时域模型 (微分或差分方程) 第5章讲

1. 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G(s)=Y(s)/U(s)。 注意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G(s)=Y(s)/U(s)。 对于n阶线性定常系统, 系统 u(t) y(t) G(s) U(s) Y(s) 设初始条件为零,经拉氏变换后 结构图

zi、pi 分别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zi≠pi) ∴ n阶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 系统增益 根轨迹增益 zi、pi 分别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zi≠pi) 零极点表达形式 时间常数表达形式

注1:为何传递函数只能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因为传递函数定义为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所以要得到传递函数,就需要分别把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从微分方程的每一项中提出来,而时变或非线性系统做不到这一点。

注2:为何定义传递函数时要求系统满足零初始条件? 无法直接得到传递函数,只能将输出表达为:

2.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是复变量s的真有理分式; 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 与输入量无关; G(s) U(s) Y(s) 是复变量s的真有理分式; 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 与输入量无关; 与微分方程可相互转换; 反映系统零初始状态下的响应; 传递函数G(s) 的拉氏反变换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无零极点相消时传递函数是系统的一种完全描述。

例: R-L-C串联网络的传递函数 输入u(t),输出uc(t),求传递函数? 由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G(s) U(s) UC(s)

3. 系统的相似性及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例1:RC电路 uo ui R C 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 G(s) Ui(s) Uo(s)

例2:小车速度与推力的关系 m F f v 设小车速度为v(t),推力为F, 属于非线性方程,忽略风阻则为线性方程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m F f v 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 G(s)

例3:水箱系统 H 设水箱横截面积为A,则有 属于非线性方程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H 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 G(s) Qi(s) H(s)

结论 同一形式的数学描述可以代表不同的实际系统,这些系统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特性; 对于不同的实际系统,只要其数学描述相同,则分析和设计的思路、方法及过程也基本一致。 注:上述例子采用的是机理建模方法,但很多实际系统是无法进行机理建模的,而必须借助于“系统辨识”,即通过采集输入输出的实验或运行数据,用一个最接近这些数据的数学方程来代表系统的模型,系统辨识可以离线或在线进行。

典型环节的零极点主要分布在虚轴及其以左 的复平面上 2.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σ jω × s复平面上 零极点的分布 典型环节的零极点主要分布在虚轴及其以左 的复平面上

1、比例(放大)环节 例: 比例系数K u(t) y(t) 数学方程:y(t) = Ku(t) 传递函数:G(s) = K K U(s) Y(s) G(s) uo ui R1 + - R0 Rb 例: F1 F2 杠杆系统 其他如齿轮系统、电位器、纯电阻电路等。

比例(P)控制作用(参考3.7) 误差幅度越大,控制量越大,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扰动 控制量 给定信号 误差 被控量 比例控制 受控对象 - 反馈信号 检测环节 误差幅度越大,控制量越大,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即使是恒值控制系统,调节过程结束、系统达到稳态后仍有误差(稳态误差≠0)。

很多实际系统都可近似看作惯性环节,如 RC电路、炉温系统、水箱系统、汽车的加减速过程等。 2、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 u(t) y(t) G(s) U(s) Y(s) 特点:T越大,响应速度越慢。 K=1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T1 T2 T=2T1 =T2 0.632 1.0 t y(t) 斜率1/T T=T1 很多实际系统都可近似看作惯性环节,如 RC电路、炉温系统、水箱系统、汽车的加减速过程等。

特点:只要输入不为零,输出就会变化,输入为零后,输出不再变化;常用来消除跟踪误差。 3、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 u(t) y(t) G(s) U(s) Y(s) 水箱系统 h q uo ui C + - R0 Rb 例: 特点:只要输入不为零,输出就会变化,输入为零后,输出不再变化;常用来消除跟踪误差。

附:求电路系统传递函数的复阻抗法 u + - R i C u i L u i

比例+积分(PI) 控制作用(参考3.7) 比例控制的作用同前,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量 扰动 比例控制 被控量 给定信号 误差 受控对象 积分控制 - 反馈信号 检测环节 比例控制的作用同前,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对于恒值控制系统,积分控制可使误差最终为零,即稳态误差=0; 对跟踪给定的动态性能,比例控制先强后弱,积分控制则正好相反,有互补作用。

4、微分环节 ①理想微分 ②一阶微分 ③二阶微分环节 R C ui uo Rb 特点:反映输入的变化率,有超前作用,常用来改善动态性能 + - C Rb ①理想微分 ②一阶微分 特点:反映输入的变化率,有超前作用,常用来改善动态性能 注:微分对信号的高频噪声很敏感,实际使用时通常加惯性环节 ③二阶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PID) 控制作用(参考3.7) Proportional-Integrel-Derivative Control 量 扰动 比例控制 被控量 给定信号 误差 积分控制 受控对象 - 微分控制 反馈信号 检测环节 比例控制提供最基本的控制作用; 积分控制用来消除稳态误差; 微分控制反应误差变化率,具有“超前”或“预测”作用,可抑制被控量的变化。

5、振荡环节 例: ζ称为阻尼比, ζ<1 时传递函数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响应为衰减振荡型。 ζ:决定振荡幅度 T:决定响应快慢 单位阶跃响应 t K 仿真图 例: ui uo R L C RLC串联电路 (复阻抗法) 继续

MATLAB 仿真结构图

振荡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K=1, T=1) y time ζ=0.1 ζ=0.4 ζ=0.6 ζ=1

振荡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K=1,ζ=0.6) y time 返回

6、纯滞后环节 例: 滞后环节 u(t) y(t) u(t) y(t) τ t 滞后时间越大,控制难度越大 水温控制系统电功率与温度检测 温控开关 期望温度 测温元件 冷水 热水 电加热器 水箱 水温控制系统电功率与温度检测 燃气热水器进气与水温 冷水 热水 进气 轧辊 厚度检测 钢板轧制过程 此外如计算机控制、测控卫星、网络控制、过程控制等。

练习: B2.9(2),(3); B2.12; B2.14 (c)

实验1:典型环节的电模拟(3学时) 联系:李亚力老师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实验楼403 85466288→8216, 13330961802

2.3.1 结构图(方块图)及其等效变换 例:RC电路的结构图 R i C ui uo 引出点 相加点 或综合点 Uo(s) I(s) Ui(s) I(s) Uo(s) Uo(s)

注意:两级RC≠2个单级RC的串联,∵有“负载效应” i1 R1 U1 R2 C1 C2 uo ui i2 Uo - Ui U1 I1 I2 注意:两级RC≠2个单级RC的串联,∵有“负载效应”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串联连接 G1(s)·G2(s) G1(s) G2(s) 并联连接 G1(s)+G2(s) G1(s) G2(s) 自证

反馈连接(重要,很常用) 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G (s) H (s) 开环传递函数

相邻引出点之间或综合点之间可任意交换或合并 综合点前移后移 引出点后移前移 相邻引出点的移动 相邻引出点之间或综合点之间可任意交换或合并 交换或合并相加点

课堂练习:通过结构图化简求两级RC网络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并与单级RC网络进行比较。 注意 引出点和综合点之间不能交换! 课堂练习:通过结构图化简求两级RC网络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并与单级RC网络进行比较。 化简思路?

解:

比较:单级RC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课堂练习:通过化简下面的结构图来求传递函数 Y(s)/R(s) 有几种可行方案? G1 G2 G3 G4 Y(s) G6 - G5 G7 R(s) D A B C 也可将3条反馈支路移成并联关系(有多种方式)后相加,好处是只需运用1次反馈公式(课后完成)

- - A点后移 G1 G2 G3 G4 Y(s) G6 G5 G7 R(s) A 1/G4 G1 G2 G3 G4 Y(s) G6 G5

- - - Y(s) G1 G2 G3G4 G6/G4 G5 G7 R(s) Y(s) 反馈公式 G1 G2 G3G4 1+G3G4G5

练习:B2.15 (a), (c)

G(s)=G1(s)G2(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 Y(s)/R(s), Y(s)/D(s), E(s)/R(s) 等 2.3.4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G1(s) G2(s) H(s) D(s) Y(s) R(s) - E(s) B(s) 相关术语: R(s):参考输入 D(s):扰动输入 Y(s):输出信号 G(s)=G1(s)G2(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B(s):反馈信号 H(s):反馈支路的传递函数 E(s):跟踪误差 G(s)H(s):开环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 Y(s)/R(s), Y(s)/D(s), E(s)/R(s) 等

G1(s) G2(s) H(s) D(s) Y(s) R(s) - 输入信号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运用反馈公式 分母为 1+开环传递函数

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G1(s) G 2(s) H(s) D(s) Y(s) R(s) - 分母同样为 1+开环传函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G1(s) G 2(s) H(s) D(s) Y(s) R(s) - E(s) 分母同样为 1+开环传函

复合控制系统的抗扰性: G1(s) G 2(s) H(s) D(s) Y(s) R(s) - F(s) 分母同样为 1+开环传函

复合控制系统的跟踪性: 理想目标是使 E(s)=0 F(s) R(s) Y(s) E(s) G1(s) G 2(s) - H(s) 分母同样为 1+开环传函 最理想的跟踪性能

特征多项式或特征方程的根是闭环系统的极点,闭环极点决定了闭环系统响应的基本形态 闭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与特征方程: 特征式 所有闭环传函都有相同的分母,即 1+开环传函 “系统结构的不变量”指所有闭环传函的分母都一样。 特征多项式或特征方程的根是闭环系统的极点,闭环极点决定了闭环系统响应的基本形态 练习:B2.11

练习汇总: B2.9,(2),(3); B2.12; B2.14 (c) B2.11 B2.15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