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 骆成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从宾馆 A 出发去景点 B 有 A→C→B, A →D →B 两条道路。你有哪些方法帮忙判别哪条路更近? 如果只有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呢?
Advertisements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人生格言: 天道酬勤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自师1201 姓名:刘 威.
民國88年至99年期間,下列何種空氣品質指標污染物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岳阳市教学竞赛课件 勾股定理 授课者 赵真金.
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用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八年级 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线段的垂直分平分线的性质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第一章 证明(二)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 河南郑州第八中学 刘正峰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19.3 梯形(第1课时) 等腰梯形.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学.科.网..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李伟庭老师 (彩虹村天主教英文中学老师) 相似三角形.
4.8 平行线 海南华侨中学 王应寿.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六安皋城中学:付军.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六安皋城中学:付军.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剪纸 剪纸. 剪纸 剪纸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1图形的轴对称 宁波市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季 冰.
19.2 证明举例(2) —— 米 英.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2.6 直角三角形(二).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八年级 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成长经历.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4 圆心角(1).
10.3平行线的性质 合肥38中学 甄元对.
4.2 证明⑶.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八年级 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Welcome 实验:筷子提米.
第一部分 数字电路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主讲教师:喻红.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线段 直线 射线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胡益萌.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海南华侨中学 叶 敏.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探究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实验学校 杨国华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9.1.2不等式的性质 周村实验中学 许伟伟.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 股 定 理 包头市一机四中 赵鲜丽.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美丽的旋转.
锐角三角函数(1) ——正 弦.
1.2轴对称的性质 八 年 级 数 学 备 课 组.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正方形的性质.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l1 // l2 l1 ⊥ l2 k1与k2 满足什么关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八年级上册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 骆成锋

探索新知 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 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 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 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 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 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 最短? B A l

  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 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 问题”.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B A l

追问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追问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 线. B · A l

  追问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 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 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 l A   追问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 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 件的点B′吗?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 l A B′ C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 点B′; (2)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 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 l A B′ C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 重合),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AC +B′C = AB′, AC′+BC′= AC′+B′C′. ∵在△AB′C′中,AB′<AC′+B′C′, ∴ AC +BC<AC′+BC′.   即 AC +BC 最短. B · l A B′ C C′

运用新知 练习 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往山 脚下的Q 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

  基本思路: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首先可连接PQ,线 段PQ 为旅游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 一条直线BC,这样问题就转化为“点P,Q 在直线BC 的同侧,如何在BC上找到 一点R,使PR与QR 的和最 小”. A B C P Q 山 河岸 大桥

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给马喝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助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问题2 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 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 思维分析:1.如图假定任选位置造桥MN,连接AM和BN,从A到B的路径是AM+MN+BN,那么怎样确定什么情况下最短呢? 2.利用线段公理解决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障碍呢? 思维点拨:在不改变AM+MN+BN的前提下把桥转 化到一侧呢?什么图形变换能帮助我们呢? (估计有以下方法) 1.把A平移到岸边. 2.把B平移到岸边. 3.把桥平移到和A相连. 4.把桥平移到和B相连. 上述方法都能做到使AM+MN+BN不变呢?请检验. 1、2两种方法改变了.怎样调整呢?把A或B分别向下或上平移一个桥长,那么怎样确定桥的位置呢?

问题2 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 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 解:如图,平移A到A’,使AA’等于河宽,连接A’B交河岸于N.作桥MN, 此AM+MN+BN最短. 理由:另任作桥M’N’,连接AM’,BN’,A’N’. 由平移性质可知,AM=A’N,AA’=MN=M’N’,AM’=A’N’. AM+MN+BN转化为AA’+A’B, 而AM’+M’N’+BN’ 转化为AA’+A’N’+BN’. 在△A’N’B中,由线段公理知A’N’+BN’>A’B. 因此AM’+M’N’+BN’> AM+MN+BN, 如图所示:

归纳小结 (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课本91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