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证明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Advertisements

颜 港 小 学 2009年数学教师暑期业务培训
任科教师: 孟老师 办公室:二楼成教2 时 间: 14年5月 电 话: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衡量变化的尺子 ——— 时间和纪年 新围初中 王济洪.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发现自己的潜能.
第十一单元 第25讲 第25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和全球化趋势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友谊相伴.
作文教学如何适应高考的要求 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限时综合强化训练.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市一中 九年级数学组.
洋流(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基础落实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题七复习.
好了歌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余角、补角.
综合练习习题课 善厚初中 张伟.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九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习题课 阶段方法技巧训练(一) 专训1 三角形判定的 六种应用.
19.3 梯形(第1课时) 等腰梯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移与平行.
八年级 上册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第2课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授课教师: 杨 娟 班 级: 初二年级.
第二节 时间 位移.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1.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1菱形.
28.1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正切.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线段的有关计算.
19.2 证明举例(2) —— 米 英.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2.6 直角三角形(二).
变 阻 器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陆 俊.
§ 等腰三角形的复习.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基本學力測驗」與「學科 能力測驗」國文試題評析
1.4 角平分线(2).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4 圆心角(1).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线八角.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2.6 直角三角形(1).
例1.如图,已知:AB∥CD,∠A=70°∠DHE=70°,求证:AM∥EF
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岱山实验学校欢迎你 岱山实验学校 虞晓君.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海南华侨中学 叶 敏.
(人教版) 数学八年级上册 12.3 等腰三角形(1) 磐石市实验中学.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3.4圆周角(一).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性质 1.
锐角三角函数(1) ——正 弦.
3.4 角的比较.
高中数学 选修2-2  2. 2.1 直接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海口十中 孙泽畴.
正方形的性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4.2 证明⑶

温故而知新 根据这两天的实践,你认为证明应该注意什么? 言必有据

问题一 在RtΔABC中,∠ACB=Rt∠,CD⊥AB于D。 图形中,有几个锐角?通过观察,图形中 这4个锐角大小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 你还可推得什么结论? 如图,已知AD是△ABC的高,E是AD上一点。若AD=BD,DE=DC, 求证:∠1=∠C A B E C D ⌒ B C D E 1 ∟ A 你还可推得什么结论?

思路探求 如图,已知AD是△ABC的高,E是AD上一点。若AD=BD,DE=DC,求证:∠1=∠C 缺一条件? B A AD是△ABC的高 ⌒ B C D E 1 ∟ A 思路探求 AD是△ABC的高 ∠ADC=∠BDC=Rt∠ AD=BD, DE=DC △ADC≌△BDC ∠1=∠C 缺一条件?

已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 ∠1=∠2. 求证:∠B=∠ADE 问题三 已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 ∠1=∠2. 求证:∠B=∠ADE ) ( A B C D E 1 2

问题四 已知:如图,AD∥BC, ∠B=∠D. 求证:△ADC≌△CBA. A B C D

已知:如图,AD是三角形纸片ABC的高.将纸片沿直线EF折叠,使点A和点D重合. 求证:EF∥BC. 问题五 已知:如图,AD是三角形纸片ABC的高.将纸片沿直线EF折叠,使点A和点D重合. 求证:EF∥BC. A B C D E F 探讨证明的思路: 已知 BC⊥AD( ) 要证EF∥BC 只需证 EF是AD的对称轴 EF⊥AD 点A与点D重合(已知)

问题六 如图所示,已知:BE,CF是 △ABC的高且BP=AC, CQ=AB, 求证:AP⊥AQ P F Q O B A E C

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不论从已知出发,还是从证明的结论出发,在探索证明途径的思考过程时,都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不断尝试推出一些正确结果,并鉴别其中哪些对完成证明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