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冒佩华 主讲.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关于汇率计算.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章 商品、货币、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政治经济学 主讲:刘爱文.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从本章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考察,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考察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论》选读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燕喜.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政治经济学原理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章 商 品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月 年 日 执教者:吕国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C-田田老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口腔1班1小组(1-13号) 马克思热点讨论.
6.4不等式的解法举例(1)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课时:3 作业题.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主讲:.
专题四:资本主义及其演变趋势(一) 教学内容:资本剥削的秘密所在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_07多连接之select模型 本节课讲师——void*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原始积累的秘密 第二节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主要内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结局,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前面考察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曾涉及到究竟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怎样发生的问题。在那里,马克思说:“这种积累本身是怎样发生的,我们还用不着在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点就行了”(第685页)。现在当把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揭示出来,从而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完全暴露出来之后,自然就会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怎样形成的?资本主义积累和阶级矛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南.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政治经济学

第二篇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二篇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四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五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资本的总公式 什么是资本?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它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经济制度中的资本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 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首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以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

卖 买 卖 买 W – G – W G – W – G ’ 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第一,流通的形式不同。它们的流通次序相反。 第二,运动的目的不同。 第三,运动的内容不同。 卖 买 W – G – W G – W – G ’ 卖 买

资本的总公式 G—W—G’这个公式不仅仅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其实对其它形式的资本也都适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不过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和简化。 因此,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又叫资本的一般公式。

G—W—G’ 矛盾的表现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规律相矛盾的。 ——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 矛盾的表现 既要等价交换,又要价值增殖。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那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换句话说,货币要转化为资本,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在以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流通领域中,显然,剩余价值不能从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产生;它也不能在上述公式的第二阶段(即卖的阶段)产生。因此,价值变化只能发生在资本总公式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只能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从它的使用上产生。 也就是说,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健康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其子女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 有三个部分!

三是培养工人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存所需要的费用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其特点在于: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二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其中,劳动过程是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其特点在于:(1)劳动者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2)他的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所有。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

劳动过程作为具体劳动过程,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与此同时,劳动过程作为抽象劳动过程,又创造了新价值。 所以,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新价值的创造过程。旧价值与新价值两者之和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即工人的工作日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是必要劳动,用来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是剩余劳动,用来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的二重性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在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在流通中购买劳动力商品)。即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三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 三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 购买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其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殖价值,所以叫不变资本(C)。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但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使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V)。

原材料 不变资本 厂房 机器设备

可变资本 劳动力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种区分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并在生产中使用它时产生的。所以,进一步证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 第二,它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是物化劳动表示法,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二是活劳动表示法,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若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 可见,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则他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

四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四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手段: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工作日的界限: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要受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的约束。 再次,工人阶级的斗争,使得资本家不得不寻求剩余价值生产的其它方法。

背景资料:日本独资企业上海景条针织有 限公司——延长劳动时间报道 “你一天能烫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记者一番,然后小声说“二三百件吧”。接着她又说,每烫一件衣服是三分钱。今天是休息日还要加班?记者故作好奇地问。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说,“任务紧张,我们已经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左右,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来了。”一名来自江西的老工人对记者说,他最长一次加班一直连续工作了近40个小时,从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了,其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工作时突然间就喷出一口鲜血,那都是给累的。” 这么辛苦地加班却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加班工资,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则要克扣工人工资。据这位老工人介绍,厂里工人的工资有计时的也有计件的,还有固定的,从200-900元不等,平均为400多元。然而每个工人每个月只能领到工资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时还要被扣除这样或者那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而且还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发到手,连回家过年都来不及。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手段: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它实际上也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也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是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部门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两者的联系: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两种方法一致。两者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两者的区别: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 (2)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设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重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从而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五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三)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五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三)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四)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要认清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关键是要科学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本身不是商品,也不可能作为商品出卖,因而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v+m v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与计时工资相比,由于计件工资把工人收入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工人劳动的数量、质量和强度,都由工资形式本身来控制,这就使工资成为从物质利益上刺激工人更紧张、更有效劳动的重要手段。因此,计件工资更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用这些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取得的各种服务的数量。 实际工资的高低反映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否一致,市场上商品供求是否平衡,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是否适应,都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

(四)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无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生存权利,必定要起来进行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到现在,这种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在这种斗争中,双方力量对比最终决定着工资的现实水平。 应当看到这种斗争只是一种经济斗争,其胜利至多只能稍微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并不能使无产阶级从根本上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无产阶级要想取得彻底解放,必须把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