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行他利之分类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修行 行他利第一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菩萨之修行超胜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修行不间断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不以邪行厌烦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3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已说利他随顺,次以此行回向众生。 别人在不精进时离开了修行,但菩萨不是这样,以愿行发心的威力,纵使处于睡眠等放逸时善根也不间断增长,不仅仅是身语意直接布施等修行六度利益众生的阶段,而且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也以心引发的愿力利益有情。 佛子不管行持任何威仪,当时趋入六根种种行境。 随顺应理时的发愿词利益众生而现行宏愿,具足一切无记威仪也成为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4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依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 菩萨 入城时,愿一切有情入殊胜解脱城; 上路时愿一切有情入大乘之道; 攀梯时愿一切有情攀解脱梯; 沐浴时愿一切有情业惑清净; 燃火时愿以智慧火焚毁一切有情妄念之薪等。 随同它的清净法以缘一切有情获得安乐解脱之愿普皆回向的他利不间断。

5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教证等

6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135.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6.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7.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8.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139.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40.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141.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教证等

7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唵地利日哩莎诃(七遍)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身形  愿汝实时生净土 唵逸地律尼莎诃(七遍)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娑婆诃(七遍)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唵室利曳婆酰莎诃(七遍) 教证等

8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又云。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七遍)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莎诃(七遍乃至二十一遍更妙)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唵囕(二十一遍)莎诃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诵此呪,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七遍如先礼佛后而饮水更妙)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唵阿蜜栗帝吽癹咤(七遍) 教证等

9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与道有关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见树、见山、见花、见河流、大海、见不同人等 教证等

10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见不同人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教证等

11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教证等

12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绕塔三帀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南无三满多没駄喃唵度波度波莎诃(七遍)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唵嚩则啰阿尼钵啰尼邑多耶莎诃 舍加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临睡眠时当合掌观想念佛十声即诵偈云)。 心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教证等

13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谓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以二乘无漏,不能兼利,非真净故。得斯意者,举足下足,尽文殊心。见闻觉知,皆普贤行。文殊心故,心无浊乱,是曰清净。普贤行故,是佛往修诸佛菩萨同所行也,所行即净。…… 三宗趣者,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成就普贤实德为趣。 四解妨者:问:文中但辨一百余愿,何有行耶? 答:文中辨行,略有数重,谓就所历事中,始自出家,终于卧觉,皆事行也。知家性空,理行也。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无碍行也。遇违顺境,心不驰散,止行也。智不沉没,观行也。即止观双运行也。 教证等

14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复有问言:夫妙行者,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 答:若斯见者,离念求于无念,尚未得于真无念也,况念无念之无碍耶。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也,岂成一念顿圆如上所明也,行学之者,愿善留心。 教证等

15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行他利之分类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修行 行他利第一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菩萨之修行超胜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修行不间断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不以邪行厌烦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16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菩萨具足无误证悟诸法之自性的智慧与慈悯众生的大悲,因此对于恒时以本来无有而执为我之根本的贪嗔痴罪而不由自主的众生,具慧菩萨不把那些众生殴打恶语邪见等执为那些有情的罪过,知晓他们就像疯子伤害别人、自尽身亡一样是不情愿中随着烦恼心所转才导致这样的邪行,从而对那些邪行众生无有嗔恨厌烦,反而使此众生从罪过中解脱的悲心更增长。

17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大宝积经: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提婆达多是佛宿怨,觅如来便。 佛言:善男子,若无提婆善知识者,终不得知如来具有无量功德。善男子,提婆达多是善知识,共我诤胜,现作怨家,得显如来无量功德。 教证等

18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者能作归依,未解脱者能令解脱,得八自在,为大医师,作大药王。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云何如来记说善星,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不可治人。如来何故不先为其演说正法,后为菩萨?如来世尊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教证等

19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三子,其一子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第二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若欲教告之时,应先教谁?先亲爱谁?当先教谁知世间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应先教授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知世事者,其次第二,乃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心恭敬之心,为愍念故,次复教之。 教证等

20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善男子,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初喻菩萨,中喻声闻,后喻一阐提。如十二部经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五逆罪说,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愍故,为生后世诸善种子。 【三子、三田、三罂、三病人、三马、三人等譬者】 教证等

21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何故记彼当堕阿鼻地狱?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我欲坏彼恶邪心故,记彼善星以放逸故堕于地狱。 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所说真实无二。何以故?若佛所记当堕地狱,若不堕者,无有是处。声闻缘觉所记莂者,则有二种,或虚或实。如目犍连在摩伽陀国遍告诸人,却后七日,天当降雨,时竟不雨。复记牸牛当生白犊,及其产时,乃产驳犊。记生男者,后乃产女。 教证等

22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善男子,善星比丘常为无量诸众生等,宣说一切无善恶果,尔时永断一切善根,乃至无有如毛发许。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当断善根,犹故共住,满二十年,畜养共行。我若远弃,不近左右,是人当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 教证等

23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菩萨具足无误证悟诸法之自性的智慧与慈悯众生的大悲,因此对于恒时以本来无有而执为我之根本的贪嗔痴罪而不由自主的众生,具慧菩萨不把那些众生殴打恶语邪见等执为那些有情的罪过,知晓他们就像疯子伤害别人、自尽身亡一样是不情愿中随着烦恼心所转才导致这样的邪行,从而对那些邪行众生无有嗔恨厌烦,反而使此众生从罪过中解脱的悲心更增长。 四百论: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疼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上师两岁时的经历。

24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行他利之分类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修行 行他利第一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菩萨之修行超胜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修行不间断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不以邪行厌烦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25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菩萨的此修行,胜伏三界世间五趣众生; 具足最寂灭的不住有寂之涅槃; (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种种功德资粮越来越增上; 以慈心意乐恒时摄受不舍众生。 具足胜伏众生、获得不住之涅槃、功德增上、不舍众生四种殊胜性,如前所述的意义。 【某种情况下,着重培养佛教优秀人才,不叫舍弃众生,反而是利生的一种善巧方便。】

26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大唐西域记: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矣。戒行清白,律仪淳粹,僧有严制,众咸贞素,印度诸国皆仰则焉。请教谈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得礼重。 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飞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 若其高才博物,强识多能,明德哲人,联晖继轨。 教证等

27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宁玛派: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 嗄举派:那诺巴尊者 萨迦派:布诺巴尊者、卓明译师 噶当派:阿底峡尊者、哦译师 印度: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月称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 教证等

28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德众所居,自然严肃。建立已来七百余载,未有一人犯讥过者。 教证等

29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哈佛人才培养 人格 能力 胆量 梦想 领导力 远见 佛教精英增益 人格 洞察世出世间智慧能力、修行境界很高 真正想度众生的胆量 梦想 领导力 洞察世出间的远见 教证等 结合时代,抓住弘法利生的机遇 喇荣法脉具有不共怀业成就加持

30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分别所了知是大乘的特法,是指从皈依至修行之间。 虽然声闻也皈依三宝、具足小乘种姓、为自利寂乐果位而发心、有相似修行道三学, 但了知与那些小乘的小相比大乘超胜之差别而对大乘道获得增上的喜悦,犹如闭合的莲花绽放般,内心生起向往大乘的欢喜。 教证等

31 如此宣说了以修行趋入不住之涅槃,而不住之涅槃,没有证悟真如无法获得,因此继修行品之后宣说真如品。
所建立 论名 如此宣说了以修行趋入不住之涅槃,而不住之涅槃,没有证悟真如无法获得,因此继修行品之后宣说真如品。 如此了知大小乘的差别后,趋入大乘者所要思维的是,大乘所说真如义、大乘菩萨之神变力、根性成熟之理,从而对真如义获得定解,能成办菩萨之二利的威力与能成办它的根基成熟之方便,自己趋入,犹如享用烹饪好的美食般,行者也是了知真如,修行大威力,相应获得自己之根基成熟的功德,生起领受的欢喜。 分别所了知 真如之法相 译礼 思维所证真如 抉择真如之二无我 造论之理 大乘经庄严论 所思维 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论义 宣说所造 论之正文 思维所修六通威力 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 末义 解说菩提分法

32 譬如金成器 本论所安立 譬如花正敷 缘外名句而闻得分别了知 譬如食美膳 缘内如理思维而得解 譬如解文字 缘修现证见密真如不可思议 譬如开宝箧 以无分别智断俱生二障圆成证得

33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 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所建立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 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论名 分别所了知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真如之法相 译礼 思维所证真如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 现入缘生法,众生依他作,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建立人无我 抉择真如之二无我 造论之理 建立法无我 大乘经庄严论 所思维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论义 宣说所造 论之正文 思维所修六通威力 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 末义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解说菩提分法

34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注释内容分四: 从三自性角度解释 对凡夫而言,从肯定方面,真如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故为断除疑惑,远离歧途,所以从远离戏论的角度抉择。 从自空中观角度解释 旁述唯识和中观的密意一致 结论

35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各别自证的真如法相是远离有、无、一、异四边,指什么呢? 胜义真如不是像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一样有,圆满成性并非无有,[如三转善加辨别法轮中所说] 所谓一切法除甚深内缘起依他起法以外不存在,耽著它似现所取能取般成立是遍计所执性。如是显现,如显现般,异生凡愚耽著如是成立,但实际所取能取二法本来不成立的圆成实,是实相或胜义,名言中某法无有某法,以彼而空,空性是肯定成立的,因此有。 【此处跟辩中边论中所讲稍有不同,但不相违: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遍计所执非有,余二性非无。)】

36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所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与圆成实它们不是一体,因此并非同性或无别, 不是他体,故非异。 对此,如《解深密经》中云:“诸行胜义相,远离一异相”等。 遍计法是颠倒的,实际无有, 依他起是显现遍计二法之基, 圆成实无有颠倒,以二法而空, 因此它们不是一体,它们是有法与法性。

37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若问:那么是他体吗? 不是,依他起自性中远离所取能取遍计法,就是圆成实,此外无有任何所谓的圆成实,因为有法是依他起,它的法性是圆成实。 假设这两者是他体,那么依他起需要以所取能取不空,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要了知就如同有为法与无常或者火与热性无有他体一样。

38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胜义圆成实原本无生无灭,自本体本来不是因缘所生,岂能有灭? 轮回与涅槃位前后无有差别,因此永远不减不增安住真如中,如虚空有云无云时无增无减一样, 真如不是以染品减、净品增而减增,或者说自本体自性清净,也无有重新清净的,如同虚空、纯金、水、水晶自性清净一样,从自性侧面,无有所遣垢染, 也如虚空离开骤起之云、纯金离锈、水无浊、水晶离垢般,圆成实依靠遣除客尘二障的力量得以清净垢染,那就是胜义的法相。 以五义宣说胜义无二,即非有非无、不一不异、无生无灭、无增无减、非净不净。

39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按照中观宗的观点,缘起显现的一切法在世俗名言中非无,胜义中非有,也不是有无二俱,是胜义中无、名言中有的诸法法尔,因此这两者仅以名称分类,实际上不成立异体二法,如同火的热性与糖的甜味。 若问:那么,不是世俗中有、胜义中无这二者的第三品物体就是真如吗? 并不是,不是有法与法性空性二者的第三品物体无有能立的量,这样的第三品物体在名言诸法的自性或法性中也不可能有。 因此,远离有、无、是二、非二四边就是离一切戏论,法与法性无别的无别二谛,承许是各别自证。这样的法性离戏,它远离生灭盈亏,恒常平等,无有尘许净不净等二法之相。

40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教证等

41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此唯识宗说诸法只是心的显现,除此之外无有,承许现基依他起心识自明自知实有。 下面探究其观点的意旨所在:若承许识是显现一切名言的基,实有,而不承许胜义成实的实有,则与中观宗无有任何相违。 如若承许胜义中成实,则与中观宗相违, 虽然显现上仅以这一点就可分析与中观相不相违,但实际上弥勒的法类与大祖师无著的诸论意趣一致,任何行者于信解行地最初了知诸法唯心,之后领受它也无所取,其后,因无所取也就无有能取,加行道胜法位时证悟即刻,获得现量证悟远离所取能取之法性谛的一地。

42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唯识宗,虽然承许显现处、境、身这二取的因阿赖耶识在名言中实有,也是这两者不成立的同时显现种种,如同幻术等。 所以,此宗理应完全证悟了二空之识无有成实的实法与相状,因此应当认定中观、唯识大祖师究竟意趣一致。

43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若问:那么,中观的论师们为何遮破唯识宗呢? 那是声称唯识宗的增上慢者,说唯识宗里无有外境的心实有,如同绳子以蛇而空但绳子不空一样,就名言来说,没有懂得此宗承许的法理,耽著二空之识在胜义中成实,是破这样的宗派,并不是遮破如实证悟佛陀所说唯识道的圣者无著的意趣。 如此来说无有不合理,雪域的智者们有承许声闻见谛也证悟了二无我,与中观无有差别,那么大祖师无著证悟中观密意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是圣者的缘故。

44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一般,中观宗抉择缘起的诸法无生即可,而唯识宗并不是非得承认,但缘起也有辨别本性的缘起及辨别净不净的缘起两种。 辨别本性的缘起,是讲阿赖耶中起现一切现相之理,因此是细微内缘起,这是精通细微甚深之义的菩萨所证悟的。 辨别净不净是粗大外缘起十二相,所说深义在圣者无著的《摄乘论》等中有宣说。

45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与之相同,了义经与甚深密续中也说不属于心的法无有,轮涅二者归根到底是心,由心主宰产生轮涅之法,如果无有心,那么它们都成无有之理: 由心主宰以烦恼而造业,形成染污的轮回法, 以心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与悲心修行大乘道,成就八识连同阿赖耶转依五智自性的佛果。 声闻缘觉们也以证悟人无我的心而成就近取有的涅槃。 因此染法净法根本依赖于心,这是内道佛教徒谁都必然承认的。

46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而且,如果抉择了心无自性,那么不费力就将现证大乘道,是道之大要点,这是《普明现前菩提续》中宣说的。 印度众所周知的大智者巴夏论师在摄集一切中观要点的《中观宝灯论》中明确说:“瑜伽行中观称为细微内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称为粗大外中观。实修时,瑜伽行中观甚深,因此具德月称菩萨也是如此实修。” 为此,唯识宗所承许的这个“二空之识自明”, 如果理解成具二取之识究竟,不可言说其所取能取是此的识自本体不空成实存在,那绝对是所破; 如果理解成真如本来无生的自性自证现量领受无有二取之智慧自明,则绝对是所立。

47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这一点中观与密宗都需要承认,如果各别自证智慧或光明心不存在,那么学道证悟法性谛的心存在就不合理,如果无学无余涅槃时,佛陀遍知智慧不存在,则小乘涅槃与灯火熄灭无有差别,由此如何承许佛陀的身智与事业无尽呢?为此,中观与唯识的大祖师们开创深广法道轨方式的安立虽然表面现似不同,但究竟意趣同一趋入智慧界,可见了知此要点,极其善妙。【如智旭撰起信论裂网疏,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 总之,诸法的实相真如是现空无任何偏颇之方双运各别自证所了悟的,如果证悟了它在基道果位无有变异,则解脱一切边执恶见险地。

48


Download ppt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