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清 热 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丹 毒. 【定义】 患部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 灼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命名】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新生儿发病,称赤游丹.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实验五. 根及根茎类 -4 ( 1 )掌握当归、柴胡( 2 种)、龙胆、天麻、白 术、苍术的组织构造特征 ( 2 )掌握当归、龙胆、黄芩、柴胡、天麻、白术 粉末特征 ( 3 )掌握当归等 10 味药材性状鉴别点 实验目的.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药 物 ―― 理血药 作 用 ―― 活血祛瘀、止血 病 证 ―― 血瘀证、出血证 定 义 血证血证 血虚 出血 血瘀 — 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 — 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离经妄行 补血 止血 活血祛瘀 分类分类.
温病常用诊法.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温 病 学.
痢疾.
风 温.
理血剂 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 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 理血剂。 立法依据: “血实者直决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春 温.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窍剂 概念: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 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适应范围:闭证一口噤,握拳,脉有力等。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清热剂.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痢 疾 主讲: 马剑颖 讲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王 付 制作.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第一节 喉痹.
经行感冒.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暑 温 主讲人 王洪京.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胃阴亏虚.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消 食 剂.
痢疾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四 章 清 热 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里热证 二、适应证、分类 1.病因: 2.病性:病邪性质:温→热→火→毒 3.病位: 卫 (1) 邪热入里或寒邪入里化热 (2) 阴虚阳亢(热) 2.病性:病邪性质:温→热→火→毒 3.病位: 卫 气 营 血 心(包)、肝肾-----三阴经 肺-----------------------太阳--------表证 脾胃、肠--------------阳明 里证

4.分类 热入气分------清气分热 病位----卫气营血 热入营血------清营凉血 脏腑-------------------脏腑热盛------清脏腑热 病性-------------------火毒炽盛------清热解毒 阴虚阳亢(热)------清虚热

三、立法依据 清法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治热从寒”

四 、注意事项 1.明辩病位 2.明辩真假 3.明辩虚实 4.病重邪盛 注意反佐 4.病重邪盛 注意反佐 (“甚者从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方法:① 寒药热服 ② 加入少量热药(如姜汁) 5.顾护脾胃 (泻火莫伤胃)

第 一 节 清气分热

白 虎 汤 《伤寒论》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循经上扰:壮热面赤 热迫津泄:大汗出 热灼津伤:口大渴 经脉热盛:脉洪大有力 伤 寒 阳明 气分 (化热) 里热 炽盛

配伍 ①益胃生津 ② 防寒伤中 清气分热 石 膏 知 母 粳 米 甘 草 调和 诸药 清热生津 益胃生津 清热生津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要剂,现代用于: “四大症”,辩证为热盛津伤。 1、感染性疾病:流脑、流感高热、肺炎高热 2、非感染性疾病:甲亢;糖尿病 “四大症”,辩证为热盛津伤。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1 气津两伤: 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 卫气同病,经络痹阻: 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 兼有湿邪: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1 气津两伤: 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 卫气同病,经络痹阻: 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 兼有湿邪: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4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兼胃气失和 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竹叶石膏汤)

使用注意 ⑴ 石膏的量宜大 ⑵ 石膏宜捣成散 ⑶ 粳米宜用山药替代 ⑷ 白虎四忌

第 二 节 清营凉血

清 营 汤 《温病条辨》

主治 热入营分证 热扰心营: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 热动营血:斑疹隐隐 热蒸阴液:口不渴 卫 气 营 卫 气 营 初传营分-----卫气分热盛---热灼胃津:身热口渴

配伍 活血防:热与血结 凉药留瘀 透热转气 清热解毒 清营热,养营阴 银花 连翘 生地 竹叶 犀 轻清宣透 丹 玄参 角 参 麦冬 养阴清热 清营解毒 黄连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心除烦

配伍特点 1 咸寒为主,佐以甘苦 2 轻清宣透,透热转气 3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本方为治疗热入营分的代表方,也是清营透热的常用方。现代用于乙脑、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皮肤病属热入营分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入营分的代表方,也是清营透热的常用方。现代用于乙脑、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皮肤病属热入营分者。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舌绛而苔白滑者,禁用/湿郁之象),脉细数。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⑴ 气分偏盛(口渴):重用银花、连翘、黄连 或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蓝根。 ⑵ 营分热盛(口不渴):重用犀角、生地、玄参 ⑴ 气分偏盛(口渴):重用银花、连翘、黄连       或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蓝根。 ⑵ 营分热盛(口不渴):重用犀角、生地、玄参 ⑶ 皮肤病: 去犀角,加桃仁、荆芥、防风、白藓皮、丹皮

验案举例 王某,男,12岁。3日前晨起发觉鼻梁部有1粟米样脓头,局部灼热疼痛,掐破后挤压少许酱紫色脓血水。2日后肿势扩散,伴高热头痛。诊见:周围肿势弥漫,身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上散见出血点。舌绛苔黄,脉数。体温40.5℃,白细胞18.7×109/L,中性0.89。

此外感邪热疫毒,发为鼻疔,因挤压而致邪毒扩散,气营两燔,为疔毒走黄之重症。急以清气凉营解毒,参以清心开窍。 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   此外感邪热疫毒,发为鼻疔,因挤压而致邪毒扩散,气营两燔,为疔毒走黄之重症。急以清气凉营解毒,参以清心开窍。 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 处方  玄参15g 石膏40g 生地20g 水牛角30g 麦冬10g 竹叶10g 连翘20g 金银花30g 黄连5g 丹皮12g 紫花地丁30g 野菊花20g 生甘草5g。 1剂,水煎服

二诊 翌日,热势减,体温39℃,神清。再予 原方加减续服5剂。 三诊 体温降至正常,漫肿显著减退,后以拔毒生肌散疮口换药1周,病告痊愈。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主治 热入血分证 热入 血分 热扰心营:神昏谵语 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 离经之血 蓄血留瘀:发狂嗽水而不欲咽 热与血结 色紫黒,舌绛起刺 热入 血分 离经之血 蓄血留瘀:发狂嗽水而不欲咽 热与血结

配伍 凉血 清热凉血 犀 角 生 地 赤芍 丹皮 养阴凉血 凉血散瘀 清热凉血 阴复火熄

配伍特点 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热经纬》)。 ① 凉血(清热)血自宁 ② 滋阴火自熄 ③ 散血防留瘀

本方原书治疗热伤血络证和蓄血留瘀证,后世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热性、气虚)。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原书治疗热伤血络证和蓄血留瘀证,后世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热性、气虚)。 出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绛起刺, 脉数。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⑴ 热性:一般加白茅根、侧柏叶 ⑵ 气虚:黄芪、人参(量大) 衄血:牛膝、赭石 发斑:紫草、茜草 吐血:花蕊石 便血:槐花、地榆 发斑:紫草、茜草  吐血:花蕊石 便血:槐花、地榆 尿血:小蓟 ⑵ 气虚:黄芪、人参(量大)

第 三 节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主治 大头瘟(大头天行) 上攻头面:头面红肿焮痛 壅于上焦:咽喉不利,舌燥口渴痛 风热表证: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外 感 风 热 疫 毒 上攻头面:头面红肿焮痛 壅于上焦:咽喉不利,舌燥口渴痛 风热表证: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配伍 疏散风热,发越郁火 清散疫毒 陈皮 理气通滞 牛子 连翘 薄荷 僵蚕 黄芩 黄连 升麻 柴胡 引药 上达 马勃 板蓝 玄参 桔/草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 苦降辛散,相反相成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 

吴瑭:“……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叶霖:“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合得宜,不得讥东垣之误也。去升麻、黄连尚可,去黄芩、柴胡则不可。只知泥执三焦,不知有阴阳十二经脉;只知外感之温邪,不知有伏气之温病温毒,乃内伏疫邪,借少阳为出路,舍柴胡何以驱转伏邪?……温热、瘟疫不分,误人非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配伍特点 ① 内清外疏,以清为主 ② 苦降辛散,相反相成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有效方剂。现代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急性感染(冠周炎、牙龈脓肿)等属风热疫毒发病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有效方剂。现代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急性感染(冠周炎、牙龈脓肿)等属风热疫毒发病者。 头面肿盛,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 浮数有力。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⑴ 局部肿硬:加赤芍、夏枯草、贝母、丝瓜络 ⑵ 表证明显者:去芩、连,加荆、防、蝉衣 ⑶ 表证已解里热炽盛:去薄荷、柴胡, 加银花、青黛 ⑷ 睾丸肿痛者:川楝子、龙胆草

验案举例 颜面丹毒(抱头火丹)案    杨某,女,24岁。农民。主诉上午初感面部绷紧,瘙痒,继之浮肿,面部灼热胀痛,口唇、鼻、眼睑部红肿明显。无汗,微恶风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处方: 二诊:服药后颜面红肿基本消失,仅面部发胀,继用上方加赤芍、丹皮各6g(为什么?),3剂痊愈。 黄连10g 黄芩10g 玄参10g 板蓝根10g 连翘10g 菊花10g 僵蚕10g 薄荷6g 陈皮6g 防风6g 荆芥6g 升麻3g 柴胡3g 甘草3g。(无牛蒡子、马勃,?)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颜面红肿基本消失,仅面部发胀,继用上方加赤芍、丹皮各6g(为什么?),3剂痊愈。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属阳证者 热 毒 内 壅 炼液成痰 营卫郁遏:身热凛寒 搏结皮肉:红、肿、焮、痛 热灼肉腐:酿化成脓 痰瘀 热毒 气滞血瘀

配伍 清热解毒 白芷 防风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橘皮 甘 草 银 花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调和 诸药 山甲 皂角 清热解毒 清热 贝母 透散热毒 消肿排脓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橘皮 甘 草 银 花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调和 诸药 山甲 皂角 通行经络 溃坚排脓 清热解毒 清热 贝母 花粉 清热化痰 消肿散结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证疮疡的代表方,古人称“疮疡之 圣药,外科之首方”。现主要用于: ⑴ 外痈(体表疮疡):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各种化脓性感染。 ⑵ 内痈(脏腑疮疡):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扁桃体炎)。

⑶ 肛瘘术后并发疼痛、伤口愈合缓慢(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脉数有力。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⑴ 一般加减:加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 ⑵ 红肿明显:减防风、白芷、陈皮 ⑶ 根据部位,加引经药: 胸部:瓜蒌皮 胁部:柴胡 颈项:桔梗 头面:川芎 胸部:瓜蒌皮 胁部:柴胡 腰背:秦艽

第 四 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主治 心经热盛证 口舌生疮 上炎 心胸烦热 口渴饮冷 舌红脉数 心火 下移小肠 小便赤涩热痛

思考 本方主治既然为“心经热盛”,为何用药不用“苦寒直折”之法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主治 1 肝胆实火上炎证 2 肝胆湿热下注证 循经发病 肝经所过:前阴、属肝、络胆、胸胁、目、颠顶 胆经所过:目、耳、属胆、络肝、前阴、胸胁   肝经所过:前阴、属肝、络胆、胸胁、目、颠顶   胆经所过:目、耳、属胆、络肝、前阴、胸胁  肝胆实火上炎:颠顶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等 肝胆湿热下注: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

配伍 泻火除湿 车前 木通 泽泻 渗湿泄热 龙 胆 草 黄芩 栀子 清热燥湿 甘 草 清热燥湿 调和 诸药 生地 当归 养阴补血 防肝火、苦燥、淡渗药伤阴血 柴胡 疏肝散热 引药入肝胆

配伍特点 1 清泻与渗利并用 2 泻中有补,祛邪不伤正,养阴不敛邪 3 清中有疏,兼顾肝的生理特点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及肝胆湿热下注证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肝胆经所过上、下部位发病属肝胆实热证的。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及肝胆湿热下注证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肝胆经所过上、下部位发病属肝胆实热证的。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上部: 1、头痛、三叉神经痛:去车前、生地,加白芍 2、目赤肿痛(青光眼、角膜炎、结膜炎) 菊花、钩藤、全蝎、蜈蚣 去泽泻、黄芩,加桑叶、菊花、蝉蜕、决明子 3、耳鸣耳聋(实证,肝胆湿热闭阻清窍):菖蒲 耳肿化脓(中耳炎):薏仁、银花、连翘

下部: 赤带:赤芍、丹皮 黄带:薏仁、苍术、黄柏 ① 阴痒阴肿(外阴炎):地肤子、白藓皮、紫草、 ② 阴挺(子宫脱垂):升麻、柴胡 赤芍(外洗方:蛇床子15、苦参10、豨草30、白藓皮60) ② 阴挺(子宫脱垂):升麻、柴胡 ③ 带下病(阴道炎,有异味,臭秽难闻) 赤带:赤芍、丹皮 黄带:薏仁、苍术、黄柏

清胃散《脾胃论》 玉女煎《景岳全书》

主治 胃有积热,循经上攻证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火热为病:齿喜冷而恶热   胃有积热,循经上攻证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唇舌颊腮肿痛 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胃有积热 循经上攻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火热为病:齿喜冷而恶热 热邪伤津:口干舌燥

主治 养血防胃热伤阴血  清散胃火 升麻 黄 连 清散胃火 当 归 清泻胃火 养血活血 生地 丹皮 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气血两清 活血防热与血结

配伍特点 1 气血两清 2 升降并用 3 泻中有补

清胃散 玉女煎 胃火上攻(实) 胃热阴虚(虚实错杂) 牙痛、头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 病程较短,龈肿脉实 反复发作,齿松脉虚

清胃散 黄连、升麻 生地、丹皮、当归 凉血和血 清疏胃火 胃火上攻(实)

玉女煎 石膏、知母 熟地、麦冬 牛膝 导热下行 补肾 胃热 阴虚 (虚实错杂)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热性痢疾的病因病机 湿热/疫毒 互 相 搏 结 壅滞肠中 气分:白痢(粘液样) 赤白相兼 气血积滞 血分:赤痢(脓血样)

主治   热(疫)毒痢疾     病因:热毒 病位:侧重于血分 病势:重、急

配伍  清热解毒 白 头 翁 黄连 黄柏 秦 皮 清热解毒厚肠止痢 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凉血止痢

配伍特点 1 气血两清(苦寒直折,清热解毒) 2 标本兼顾(清---本;标---止痢)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热(疫)毒痢疾的有效名方。现代用于治疗以下属热(疫)毒的 : ① 痢疾(急性菌痢、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② 各种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多白少,舌 红苔黄,脉弦数。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3)肠炎:以本方煎汤,加灭滴灵粉,保留灌肠。 (1)急性菌痢:合用芍药汤,或加入马齿苋、地榆 (2)中毒性痢疾:合犀角地黄汤,加钩藤、石决明 (3)肠炎:以本方煎汤,加灭滴灵粉,保留灌肠。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治   湿 热 痢 疾 病因:湿 热 病位:侧重于气分

配伍 缓急止痛 除湿热 白芍 养血活血 当归 缓急止痛 黄连 大 黄芩 黄 泻热导滞 清热燥湿 甘 调和 草 木香 诸药 行气导滞 槟榔  除湿热 白芍 当归 养血活血 缓急止痛 黄连 黄芩 大 黄 泻热导滞 甘 草 清热燥湿 调和 诸药 木香 槟榔 行气导滞 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  肉桂 温阳活血

配伍特点 1.清热燥湿为本,兼气血并治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2.通因通用,以通祛邪(湿热积滞)。 3.寒热并用(使寒而不遏,苦寒不伤阳,辛热不 伤阴 )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代表良方。现代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代表良方。现代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者。 用方指征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多赤少,泻下不畅,苔腻微黄

随证加减 (1).舌红少津:去肉桂,加乌梅 (2).兼食积:去甘草,加山楂、莱菔子 (3).兼表证(恶寒发热):合荆防败毒散

治痢法之沿革? 1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2 金·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据此而创芍药汤。

第 五 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主治 温病后期,阴虚邪伏证 热伏阴分:夜热早凉 阴伤不能作汗:热退无汗 阴虚有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温病后期 阴虚邪伏

配伍 滋阴 鳖甲 滋阴,入络搜邪 生地 知母 丹 皮 滋阴清热 辛寒透热 青蒿 透热,引邪外出 透热

本方为治疗阴虚内热的常用方,也是养阴透热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原因不明发热、慢性肾盂肾炎及肾结核发热、小儿夏季热等属低热不退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虚内热的常用方,也是养阴透热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原因不明发热、慢性肾盂肾炎及肾结核发热、小儿夏季热等属低热不退者。 用方指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苔红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