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西方行政制度》复习重点 试题类型本次考试的题型分四大题,分别是:不定项选择题、判断分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1. 不定项选择题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2. 判断分析题 4 小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 3. 简答题 4 道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4. 论述题 1.
Advertisement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第十六专题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
第二章 复式记账原理***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1.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2.会计科目与账户*** 3. 借贷记账法***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1、分别用双手在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2、双手交叉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007年11月考试相关工作安排 各考试点、培训中心和广大应考人员:
分式的乘除(1) 周良中学 贾文荣.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3课 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
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状态 人民版(必修一).
第四章 制造业企业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教材、教法与评价的交流 金 利 2006年1月10日.
2 分子的热运动.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全息数据库 综合能力提升 高频考点突破 1~6 7~12 13~14 备课资料集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2.秦朝是如何拓展疆土的?(西南、北方、南方)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代议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藏 Tibet.
第4课时 绝对值.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材研读 题组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让身边的侍臣、秘书参与军国机要,组成①中朝。 题组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让身边的侍臣、秘书参与军国机要,组成①中朝。 2.汉初在地方上实行② 郡国并行制    ,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 ③ 推恩令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同时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高官。 3.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主要选官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为④ 九品中正制    ,主要标准为门第和家世。 4.唐代完善⑤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间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并提高了行政效率。 5.唐中期,政府在边地设⑥ 节度使    ,后来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 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6.唐代的选官制度为⑦ 科举制    ,其积极影响主要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 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中央政府控制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消极影响有: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 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7.宋代以⑧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8.宋代管理地方的措施有: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加以监督;财政上,设⑨ 转运使    管理地方 财政,赋税大部分都上缴中央。 9.元朝在中央设⑩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管辖西 藏地区并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了中央集权;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

题组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  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明成祖正式设立  内阁    ,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清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该会议做出的决策,  皇帝    也无权改变;康 熙帝设立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4.清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  军机处    ,后来演变为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5.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主要官员为  军机大臣    ,其职权主要是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全国的军政大 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6.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

1.《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 (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 ) 题组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 (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     )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答案    C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 令。材料信息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正常的流程,即使是天子的命令也不是正 规的诏命,这体现了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故选C项。A项“民主进步性” 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但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 的矛盾尖锐,故B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2.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 法 ( ) 2.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 法 (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答案    D 从材料可知,通判具有监察职能,不涉及军政和财政,故A、C两 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设 置通判是为了监察地方,分割地方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 正确。

3.“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醇 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 3.“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醇 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答案    D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是靠地方官员举荐,选官权在地方,不 可能出现“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 …率由是出”等现象,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与人 才的选拔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吸引很 多人才参加,选官权在中央,故D项正确。

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 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 ) 题组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 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    C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 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 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 要。故选C项。

5.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 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 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 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 机处实质上 (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  D.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    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 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权力受皇权制约,排除C。六部地位下 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 6.《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 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答案    A 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制度,D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权力受皇权制约,排除C。六部地位下 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 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出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选A。

领袖” 可知,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因为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君 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干观点相反。 7.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 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 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根据题干中的“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 领袖” 可知,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明清,因为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君 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干观点相反。

重难突破 重难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表现 趋势 皇权与相权 重难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表现 趋势 皇权与相权 (1)秦朝设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加强皇权 (3)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4)明朝废除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与地方 (1)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4)北宋实行军政分离、财政与行政分离、派文臣做知州并以通判相牵制的 管理方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2)演进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 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 (1)演进历程 时期 选官方式 选拔标准 夏商周 世官制 出身 西汉 察举制 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至清 科举制 才学 (2)演进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 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命题视角 本考点内容跨越多个朝代,涉及的重要政治制度及历史概 念非常多,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主要命题角度有: (1)考查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 (2)将科举制与前代的选官制度相比较,考查其进步性及对西方文官制度 和当今中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影响。 (3)隐性介入时政热点,考查古代监察机构的职能及对今天廉政建设的借 鉴意义。

典例1    (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 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 的能力。  命题立意 本题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设置问题情境,考查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 的能力。  解题关键 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的基本趋势是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日益增强。  解析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A项中的“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这一主题不 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  答案    B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1-1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 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 得宋代 (     )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积贫积弱是 由冗官、冗兵和冗费共同造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官职增多就是为 了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 措施,“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官僚队伍膨胀,行政效率低 下,故D项正确。

1-2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 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 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 (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答案    D  解析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与中国唐宋时期的专制政治体 制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能体现出宰相的权力很大,但宰相不是国家的实际 决策者,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体 制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但题干体现出宰相的权力很大,可以得出其反映 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正确。

重难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重难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 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 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 “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 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 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 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难以实施 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命题视角 本考点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机构——内阁与军机处,近年高考主 要围绕这两大机构命题,具体角度有: (1)引用新材料或设置新情境,考查明代内 阁的职能、特点及演变历程。 (2)考查军机处设置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军机大臣的职责。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势,同时考查学生调运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典例2    (2014课标Ⅱ,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 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 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命题立意 本题为历史情境类选择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化的基本趋 势,同时考查学生调运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关键 理解明朝内阁成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及内阁的权力来源。 

解析 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属于皇帝增设的体制外机构,用以加强皇权, 明朝 中后期内阁首辅能够操纵体制内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A项错误,B项正 确。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非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 虽然内阁首辅操 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D项错误。  答案    B

2-1 《明史·职官志》记载:“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 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 主要反映了 (     )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B.皇帝设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答案    C  解析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因此,“皇帝设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不符合 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而相权转归寺人”“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并结合所学 可知,明代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故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明 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不符合史实, 故D项错误。

2-2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 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B  解析 军机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产物,军机大臣参与军国 大计,但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朝廷做出这样的规定,直接目的是防止军机泄 露,但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即维护专制皇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C、 D两项显然与这样的规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