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2(A版) 简 介 人教A版教材讲师团 深 圳 中 学 郭慧清.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精品课程《解析几何》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Advertisements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八章 向量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 和参数方程 二、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三、空间两直线的夹角.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JXSDFZ 夯实基础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新课标高考解析几何复习建议 江西师大附中洪复龙.
2012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 学习心得 浙江省宁波中学 王晓明
空间直角坐标系 这一章,我们为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作准备,介绍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这是两部分相互关联的内容。用代数的方法研究空间图形就是空间解析几何,它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推广。向量代数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的有力工具。这部分内容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工具。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 §5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二、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三、两空间直线的夹角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圆复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王欣.
Exam 2考试知识点思维导图.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执教者 :和兆星.
丰富的图形世界(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市一中 九年级数学组.
一次函数的图象复习课 南华实验学校 初二(10)班 教师:朱中萍.
第8课时 直线和圆的 位置关系(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必修2) 课题:§2.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授课教师:韩伟 年级:高中一年级 单位:阜师院附中.
9.4两个平面平行.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一、平面的点位式方程 1 平面的方位向量 过空间中一点M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平面 ,则 向量 称为平面 的方位向量
§7.2 直线的方程(1) 1、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斜率公式: 2、什么是直线的方程?什么是方程的直线?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直线与平面垂直 吴县中学数学组 赵永.
直线与平面垂直 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 旗杆与底面垂直.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实数与向量的积.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 判定及性质 贵阳一中 严虹.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图们市第一高级中学 数学组 南善花.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高中数学课件) 伯阳双语数学科组 张馥雅.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工程制图基础》 第四讲 几何元素间的相对位置.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 高三数学组 李 蕾.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小学数学总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 下册 投影和视图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杜家堡 电话:
§2-2 点的投影 一、点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二、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三、空间二点的相对位置 四、重影点 五、例题 例1 例2 例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3.2 . 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1.了解如何用向量把空间的点、直线、平面表示来出.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第一讲.
位似.
复习回顾 条件:不重合、都有斜率 条件:都有斜率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其斜率分别为k1、k2,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生活中的几何体.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正方形的性质.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l1 // l2 l1 ⊥ l2 k1与k2 满足什么关系?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2(A版) 简 介 人教A版教材讲师团 深 圳 中 学 郭慧清

一、教科书的结构框架 二、本册教科书的特点 三、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的结构框架

立体几何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知识结构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的要求 (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结构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结构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要求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要求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要求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要求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二、立体几何的特点 1.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3.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空间几何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4.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

 5.明确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  6.强调几何直观,注重合情推理,适当渗透公理化思想 。

三、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立体几何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安排内容,不仅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一 空间直线和平面 9.1 平面 9.2 空间直线 9.3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传统安排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一 空间直线和平面 9.1 平面 9.2 空间直线 9.3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9.4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9.5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二 简单几何体 9.7 棱柱 9.8 棱锥 研究性学习课题: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9.9 球 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二 简单几何体 9.7 棱柱 9.8 棱锥    研究性学习课题:    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 9.9 球 小结与复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

传统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顺序是:从点、直线和平面这些几何要素开始,先研究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遵循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

这种安排是严格按照公理化体系进行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明确,老师教起来也方便 这种安排是严格按照公理化体系进行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明确,老师教起来也方便.但这种安排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安排

  现在的教科书(数学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进行整体感受,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及其位置关系。

P2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中,对于具体的物体,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整体轮廓,之后才会对它的构成要素感兴趣。因此,现在教科书这种由整体到局部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安排,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引入合情推理,突出几何直观,在大量实际背景,直观操作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若干定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公理化思想,了解证明的含义。第二章给出的4个公理、9个定理中只有4个性质定理需要证明,其余4个判定定理只需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得出。

3.空间与平面的相互转化 学生从实物认识空间几何体与从课本上的直观图认识空间几何体几何体有着明显的差异。 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过程是一个从空间到平面的过程,是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几何体的一种重要方法。

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从观察实物直接画,也可以通过三视图画。 让学生练习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除了研究空间几何体本身的需要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像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5.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注意加强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几何直观 5.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6.只要求计算简单空间几何体的表 面积与体积(体积公式及球的表 面积不要求证明),不在距离与 角度的求法上做文章. 7.充分借助长方体模型. 6.只要求计算简单空间几何体的表   面积与体积(体积公式及球的表   面积不要求证明),不在距离与 角度的求法上做文章.   7.充分借助长方体模型.

平面解析几何

一、教科书的结构框架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知识结构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的要求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的要求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第四章 圆与方程知识结构

“第四章 圆与方程”的要求 (1)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第四章 圆与方程”的要求 (1)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5)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6)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解析几何的特点 1.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三步曲” : 2.类比综合几何处理问题的方式:位置关系、交点坐标、距离 3.典型的数形结合

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关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教学要求 重视用坐标法解决问题,但证明平面几何题要求不宜过高。 2.关注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的关系。

3.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重  视“形”到“数”,不忘“数”到“形”。 4.注意方程与函数的联系。如   一次函数与直线 5.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