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颤震.
风 温.
暑 温.
春 温.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治 风 剂 方剂学教研室.
开窍剂 概念: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 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适应范围:闭证一口噤,握拳,脉有力等。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表245 妇人产后病概论
肺结核.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经行感冒.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汗 证.
安 神 剂.
失眠 第五节 失眠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
暑 温 主讲人 王洪京.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中 风 病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开 窍 剂.
破伤风.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痉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一、概 述 定义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 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1) 1、《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1) 1、《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病因) 《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病位) 《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特征) 《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病机)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2) 刚痉外感表实无汗 2、《金匮要略》分 柔痉表虚有汗 提出伤亡津液而致痉的理论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2) 刚痉外感表实无汗 2、《金匮要略》分 柔痉表虚有汗 提出伤亡津液而致痉的理论 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3) 3、《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3) 3、《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医学明理》、《景岳全书》提出阴虚致痉。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4) 4、①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4) 4、①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纵痉厥矣”。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5) ②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5) ②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一、概 述 范围 与脑膜刺激征相似 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毒性脑病、 脑脓肿、 肝昏迷、 一、概 述 范围 与脑膜刺激征相似 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毒性脑病、 脑脓肿、 肝昏迷、 尿毒症、 脑寄生虫病、 脑血管疾病等均可出现痉证表现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感受外邪 2、久病过劳 3、误治或失治

二、病因病机 病机 风寒湿 壅阻经络 阻碍气血津液运行 消灼津液 引动肝风 痉病 温热 久病入络,瘀血内阻 痹阻经脉 脾虚、肝火、肺逆 二、病因病机 病机 风寒湿 壅阻经络 阻碍气血津液运行 消灼津液 引动肝风 痉病 温热 久病入络,瘀血内阻 痹阻经脉 脾虚、肝火、肺逆 痰浊内生 阻滞经脉 误治、失血、失汗 亡血失津

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见于内伤致痉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筋脉 ——属肝 相关脏腑:心、脾、胃、肾 病理性质 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见于内伤致痉 虚 实 邪气盛,见于外感致痉 虚实夹杂 邪气伤正,如热盛伤津、瘀 血痰浊阻滞经脉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理变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 外感 筋脉失养 热盛伤津、阴血亏乏 亡血、过汗、误治、失治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理变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 外感 筋脉失养 热盛伤津、阴血亏乏 亡血、过汗、误治、失治 内伤 阴血亏少、筋脉失养 久病伤正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三、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症候特征 突然起病 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 2.兼症 危重----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三、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症候特征 突然起病 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 2.兼症 危重----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病史 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神志 发作特点 缓解方式 兼证 痉病 正常 持续时间长 需治疗方缓解 发热、头痛 痫病 异常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神志 发作特点 缓解方式 兼证 痉病 正常 持续时间长 需治疗方缓解 发热、头痛 痫病 异常 持续时间短 可自行缓解 吐涎沫,口中怪叫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2.痉证与厥证 神志 四肢逆冷 抽搐 项背强直 痉证 正常 无 有 厥证 异常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3、痉证与中风 神志症状 抽搐时间 偏瘫症状 痉证 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 长 无 中风 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 短 有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 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 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 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 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 阵性间歇,手足屈曲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 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 病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 病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 临床表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 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 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

三、诊查要点 相关检查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细菌学、脑脊液检查 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脑CT 、MRI影像学、肝肾功能脑脊液等检查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 有发热 内伤——无恶寒发热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 有发热 内伤——无恶寒发热 2.辨虚证与实证 实证——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 表现: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 虚证——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表现: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

四、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风、寒、湿、热致痉者——祛邪为主 (祛风,散寒,清热,祛湿等) 四、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风、寒、湿、热致痉者——祛邪为主 (祛风,散寒,清热,祛湿等) 肝经热盛者——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阳明热盛者——清泄胃热,存阴止痉 心营热盛者——清心凉血,开窍止痉 瘀血致痉者——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痰浊致痉者——祛风豁痰,熄风镇痉 治标:针药并施, 舒筋解痉 治法 养血滋阴,舒筋止痉 病势较缓治其本 治法 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症状: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 病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症状: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 语,四肢抽搐 兼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病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方义: 用药加减: 寒邪重——葛根汤温经散寒,解肌止痉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方义: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胜湿; 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用药加减: 寒邪重——葛根汤温经散寒,解肌止痉 风邪偏盛——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寒止痉 湿热偏重——三仁汤清热化湿,通经和络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症状 主证:口噤骱齿,手足躁动,甚 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兼证:口苦,头晕头胀,高热头痛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症状 主证:口噤骱齿,手足躁动,甚 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兼证:口苦,头晕头胀,高热头痛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 而数 病机: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止痉; 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通络;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方义: 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止痉; 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通络; 茯神——宁神定志; 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补养肝血,缓急止痉 用药加减: 口苦苔黄——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口干渴——石膏、花粉、麦冬清热生津止渴; 反复发作——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痉; 神昏者——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 弓反张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 弓反张 兼证: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壮热汗出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 3.阳明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方义: 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 大黄、芒硝软坚润燥,通腑泄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用药加减: 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 津; 抽搐——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熄风止痉; 热甚烦躁——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 热甚动血——水牛角、生地、丹皮养阴和营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症状 :主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病机: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症状 :主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兼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病机: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方药:清营汤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高热烦躁——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方义: 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心泄热,凉血解 毒; 玄参、生地、麦冬——滋阴 用药加减: 高热烦躁——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 痉; 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症状:主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症状:主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 抽搐 兼证:胸脘满闷,呕吐痰涎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方药:导痰汤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方义: 用药加减: 言语不利——白芥子、远志祛痰开窍醒神;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方义: 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 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全蝎、蜈蚣、地龙——熄风止痉 用药加减: 言语不利——白芥子、远志祛痰开窍醒神; 胸闷——瓜蒌、郁金理气行滞宽胸; 痰郁化热——瓜蒌、黄芩、天竺黄、竹茹、礞石清热化痰; 痰壅致突发昏厥——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病机: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润,直视口噤,头目昏眩 兼证: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 舌脉: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机: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方义: 用药加减: 生熟地、白芍、麦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 补血滋阴柔肝;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方义: 生熟地、白芍、麦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 补血滋阴柔肝; 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熄风止痉; 鸡子黄——养阴宁心 用药加减: 阴虚内热——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养阴清热除烦; 抽动不安,失眠——栀子、夜交藤、酸枣仁、生龙牡养心安神; 阴虚汗多——人参、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虚自汗——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 久病,气虚血滞——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补阳还五汤; 虚风内动——全蝎、天麻、钩藤养阴润津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五、预防调护 一、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二、先兆表现,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用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五、预防调护 三、痉证属急重症者,加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六、结语 定义: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 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病因:外因风、寒、湿、热之邪,内因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

六、结语 鉴别:本病应与痫证、厥证、中风、破伤风、颤证等病证相鉴别 治疗原则: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 预后:痉证多起病急,变化较快。外感发痉,预后较好。内伤发痉,治疗较为困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