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国行政史串讲.
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英雄?!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3课 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朝《及第谣》.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全息数据库 综合能力提升 高频考点突破 1~6 7~12 13~14 备课资料集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三篇 组织工作.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2.秦朝是如何拓展疆土的?(西南、北方、南方)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至元时期 (二轮复习).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代议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政治制度 行省的设置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的烦恼 忠 奸 难 辨 腐 败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地 方 难 管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同学们阅读“君权与相权”思考: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1、原因: 2、措施: 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1)汉代: 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汉代: 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2)唐朝: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3)宋朝: “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 4)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

注意点: 1)西汉:“中朝”与“外朝”; ①“中朝”(内朝)的形成—决策机构; ②外朝—执行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②外朝—执行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昭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行政: 1、中央 “二府”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1、中央 “二府”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军政: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削弱相权 扩大皇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4、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思考:1、以上三幅图各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 2、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相跪受笔录 思考:1、以上三幅图各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 2、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1)秦:  2)西汉:  3)以后历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①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②地方:设刺史。 设御史台、都察院。

明代监察御史腰牌

连连看 效果如何?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奈何朝杀夕犯”。 秦朝 御史大夫属下的机构 御史大夫 西汉 设十三州刺史  明朝建国之后不久,官吏贪赃枉法的事到处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地公,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揎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据说全国都是如此。土地庙到处都有,为什么这座小庙必须修在官府衙门的左面呢?原来这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用这种手段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很残酷的 。 秦朝 御史大夫属下的机构 连连看 御史大夫 西汉 设十三州刺史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奈何朝杀夕犯”。 效果如何?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朕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假如苏轼分别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西汉武帝、 唐玄宗的时代,也想当官,请问当时的选官制度各是 什么?能否成功当选?依据是什么?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依据 备注 先秦时期 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 明清时期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世袭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汉至宋: 2、元朝: 3、明清: 郡县两极 州郡县三级 路、州、县 道、州、县 (路、府、州、县) 3、明清: 省、府、县 省、道、府、县

注意:元朝十大行省及两个单列行政区。

蒙古: 岭北行省 东北: 辽阳行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 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浙江当时属于哪个行省?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影响?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行省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君权和相权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五,行省的设置;

(一)选择题 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A.继承了秦国王位 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灭六国统一天下 D.修建万里长城 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加强政府的办事效率

3.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以便分割相权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4.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 ①以州为监察区 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③起用布衣为相 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有 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B.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 C.地方推行州郡县三级制 D.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6.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8.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 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 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

9.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名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