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 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Advertisements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颤震.
模块四 病因病机学说基础及应用.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春 温.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治 风 剂 方剂学教研室.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眩 晕 眩晕.
浙江省住院病历质量检查 评分表(2014版)解读 医务处.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绪论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胁痛.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经行感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中 风 中医内科教研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风.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1、骨伤科学的主要内容 2、病因病机 3、辨证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汗 证.
暑 温 主讲人 王洪京.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糖尿病流行病学.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肩部筋伤 《中医伤科学》筋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骨伤科教研室.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痉 症

一、概述 定义: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本证是以症状命名的,虽可单独发病,但尤多并发于他病过程中。 病名: 痉,古亦称痓。

历史沿革: 《内经》:奠定了外邪致痉的理论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首先把湿邪和痉病紧密联系在一起。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奠定了外邪致痉的理论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首先把湿邪和痉病紧密联系在一起。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说明风邪也是导致痉症的重要外感因素。

汉代张仲景:最早立专篇论述痉病,内容涉及特征、成因、证治方药和预后等。 概述 汉代张仲景:最早立专篇论述痉病,内容涉及特征、成因、证治方药和预后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详细描述了痉病的临床特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主脉是“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这些描述补充了《内经》之未备。 ☻论述痉的成因可分为三类:一是外感六淫;二是误治伤亡津液;三是产后血虚,汗出中风。

☻外感致痉,以表实无汗者为“刚痉”,表虚有汗者为“柔痉”。 ☻误治致痉,《金匮》例述了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皆可成痉。 隋唐宋元 概述 ☻外感致痉,以表实无汗者为“刚痉”,表虚有汗者为“柔痉”。 ☻误治致痉,《金匮》例述了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皆可成痉。 隋唐宋元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证为风痉,强调发病的原因是“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并首次提出痉与痫的鉴别:痉证“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痫证则“病发身软时醒”。

☻唐·孙思邈似已认识到发痉与热入下焦,损伤真阴有关,虽言不明,亦可视为是明清温病学家所提热盛动风发痉的基础。 概述 ☻唐·孙思邈似已认识到发痉与热入下焦,损伤真阴有关,虽言不明,亦可视为是明清温病学家所提热盛动风发痉的基础。 ☻宋·陈无择认为本病的成因是“亡血邪袭”,“病位在筋”。 ☻金元·朱丹溪对痉证提出新看法,认为并非由外来的风邪引起,而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

明清时期:对痉证的认识突飞猛进,提出颇多新说,辨治体系渐臻成熟完善。 概述 明清时期:对痉证的认识突飞猛进,提出颇多新说,辨治体系渐臻成熟完善。 ☻明·张景岳最有建树,他在《金匮要略》“伤亡津液”致痉的启发下,吸取前人精华,结合自己临证体会,提出了“内伤致痉”的理论。“常有不因误治,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在治疗上,一再强调要“以气血为主”,重视培补保护气血阴阳。但景岳不太重视外邪在痉病中的作用,未免顾此失彼。

概述 ☻清代温病学家提出了“热盛伤津,肝风内动” 和“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致痉的观点。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又说“津液受劫,肝风内鼓,是发痉之源。” 范围: 西医学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刺激征的有关疾病,如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寄生虫病及高热惊厥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风、寒 壅阻 阻碍气血 筋脉 湿、热 经络 津液运行 失养 外感 盛于阳明 耗伤津液 筋脉失养 温热 侵入营血 燔灼肝经 热盛动风 深入下焦 劫灼真阴 虚风内动

病因病机 素体气血亏虚 气虚 内伤 误治损伤气血津液 津亏 筋脉失养 失血、产后汗出 血少 久病失调 痰瘀阻络 筋脉失养

病因病机 小结: ☻病因特点:外感为六淫之邪,但就临床比较而言,以风寒湿杂感致痉及温热(或湿热)致痉多见。内伤诸因,有的伤人较速(如误治、吐泻、失血),有的渐伤缓夺,潜移默化(如七情、饮食劳倦),就临床来看,以素体气血亏虚,亡血、误治伤津为多见。 若内伤不足,复为外邪所中,内外交困,更易发病。《金匮》所举新产血虚,汗出中风病痉,即是此例。

病因病机 ☻病机特点:寒湿皆为阴邪,寒性凝滞收引;湿性粘滞留着,皆可使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痉。风为百病之长,常是其它邪气致病的先导,风伤五体首犯筋脉,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致病多发热汗出,易于伤津,这是筋脉失养的病理基础之一。 热盛发痉有两方面的因素:火热之邪是热盛的病因,阳气盛是热盛的病机。因为若人体阳气偏虚,即使感受阳热之邪也不一定出现热盛症状。相反,若人体阳气偏盛,即使感受阴邪,也会入里化热。因此阳气偏亢是产生热盛的病理基础。

内伤主要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 ☻病机关键: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 病因病机 内伤主要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 ☻病机关键: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 ☻涉及脏腑:病位在筋脉,涉及肝脾肾。气血的生化在脾,血的贮藏在肝,而肾为水火之宅,一身阴精阳气的根本,故就脏腑而言,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与肝脾肾皆有关系。

三、类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2、痉证与中风 3、痉证与厥证 4、痉证与颤证

四、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分清外感与内伤 外感由六淫、温热侵袭,故有六淫、三焦、卫气营血形证。 内伤发于素体不足、误治损伤、失血夺汗,故多有病史和诱因可查。 ☻内伤发痉辨别虚实 痰、瘀;气血阴阳亏虚。

辨证论治 2、辅助检查 脑脊液、血培养、脑CT、MRI等。 3、治疗原则 ☻舒筋解痉治其标 ☻补气养血治其本 注意:本证病机重点在于阳动而阴不濡,筋脉失养,故保津液,养阴血,荣筋脉是最为重视的原则,切不可仅用发汗、攻下,或镇潜熄风之品,治标而忽视其本。

主症:痉证特征﹢营分证(高热神昏,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 。 治法:清热凉血,清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辨证论治 4、分型论治 邪壅经络 主症:痉证特征﹢风寒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热入营血 主症:痉证特征﹢营分证(高热神昏,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 。 治法:清热凉血,清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主症:痉证特征﹢阳明经腑证(大热大渴,腹满便急,舌红苔黄燥)。 治法:清泄胃热,存阴止痉 。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燥热伤阴 辨证论治 阳明热盛 主症:痉证特征﹢阳明经腑证(大热大渴,腹满便急,舌红苔黄燥)。 治法:清泄胃热,存阴止痉 。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燥热伤阴 主症:时时发痉,四肢蠕动 ﹢阴虚证。 治法:滋阴柔肝,熄风止痉。 方药: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瘀血内阻 主症:痉证特征﹢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痰浊阻滞 主症:痉证特征 ﹢痰浊证。 辨证论治 瘀血内阻 主症:痉证特征﹢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痰浊阻滞 主症:痉证特征 ﹢痰浊证。 治法:祛风豁痰,熄风镇痉。 方药:祛风导痰汤加减。

气血亏虚 主症:诱因﹢痉证特征﹢气血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养筋缓痉。 方药:八珍汤加减。 阴阳俱虚 主症:痉证特征 ﹢阴阳虚证。 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 主症:诱因﹢痉证特征﹢气血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养筋缓痉。 方药:八珍汤加减。 阴阳俱虚 主症:痉证特征 ﹢阴阳虚证。 治法:滋阴助阳,养筋缓痉。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