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效果相同,那么那一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那一个力的分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人教版 力的分解 3.5 力 的 分 解 湖南师大附中 刘 静. 人教版 力的分解 F F1F1 F2F2.
Advertisements

平面向量.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3.5 力的分解 主讲教师:蔡潮生.
什么是合力(resultant force)、
钳加工技术 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教研组.
余角、补角.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建立作业“新常规” 区教学研究室 徐和平.
挂件模型 高考复习.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乒乓球回滚运动分析 交通902 靳思阳.
習作2-1 題目+解答 紐約港 紐約中央公園 格陵蘭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授课教师: 杨 娟 班 级: 初二年级.
章未总结 平衡问题求解“八法” 热点讲座 专题一 力的合成法 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AC、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EF与AD、BC交于E、F两点,OE与OF,相等吗?为什么?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1.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1菱形.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看一看,想一想.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 专题:简单的连结体问题 定海一中 余 杰.
高考成功方案第1步 第二章第二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考成功方案第2步 每课一得 高考成功方案第3步 每课一测.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实数与向量的积.
正方形 ——计成保.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
2.6 直角三角形(二).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成长经历.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高一年级物理组 邓林.
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Welcome 实验:筷子提米.
3.5 力 的 分 解.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注意:这里的F合为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力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O x y i j O x y i j a A(x, y) y x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复习.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力的等效替代与力的合成分解 1.知道什么是力的等效与力的替代。 2.学会寻找等效力。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 下册 投影和视图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杜家堡 电话: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就一定可以找到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一为施力物体,一为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2轴对称的性质 八 年 级 数 学 备 课 组.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田春林 2018年11月14日.
習作2-1 題目+解答 紐約港 紐約中央公園 格陵蘭島.
正方形的性质.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效果相同,那么那一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那一个力的分力。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式法求解:

作图法求解: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用作图法求解。选择某一标度,例如用6m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1-27所示,表示Fl的线段长18mm,表示力F2的线段长24mm。用刻度尺量得表示合力F的对角线长30mm,所以合力的大小F=15N×5=75N。 用量角器量得合力F与力F1的夹角为53o 。

力的合成三角形作图法

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2)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3)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求: 这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4)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2)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F万是合力,F向心与F重是分力. 若θ角已知,则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可求.

(3)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求: 这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4)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 已知:F=Mg=5N,T1=m1g=3N,T2=m2g=4N. 求:θ1=? θ2=?

3.正交分解合成法

例题2 在一个光滑斜面a上,用一个可绕O点自由转动的光滑轻板b夹住一个质量为m的圆球,ab之间的夹角为θ,如图2-1所示.当球保持静止时,求对斜坡a的压力为Na,求对轻板b的压力为Nb,现将b板绕O逆时针缓慢转动(随时保持m球静止),那么Na和Nb的变化情况是 [ ] A.Na不断变小;Nb不断变大 B.Na不断变大;Nb不断变小 C.Nb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Na不断变小 D.Nb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Na不断变大

分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垂直于a坡的弹力Na、垂直于b板的弹力Nb,处于三力平衡状态,如图2-2所示。Na和G的合力F与N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b板绕O逆时针转动时,α角不变,θ角逐渐增大,但三力平衡的情况不变.

解:在θ角增大时,重力G的大小、方向都不变;a坡弹力Na的方向始终垂直斜坡向左上方,因此方向不变;随着θ增大,Nb方向、大小都变化,因而G、Na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不断变化,对角线F的方向由F1,F2,…,F6,…,不断向下移动,如图2-3所示。由图可见,F的大小先逐渐变小,当F与Na的方向垂直时(此时θ为900,亦即b坡与斜坡a垂直),F最小(如图2-3中的F4),然后F再逐渐变大,最后当b板达到水平状态时,F大小等于G。 在θ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Na的大小(即由G和F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另一边(图2-3中的 虚线)不断缩小,直到b板水平时, Na等于零为止。此时小球在b板上, 处于重力与弹力Nb的二力平衡状态 ,小球与斜坡已脱离接触。 答:C.

3.有两个力F1=10N,F2=8N,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可能的数值是: ( ) A.5N B.20N C.10N D.1N AC

A.Fcosθ B.Fsinθ C.Ftgθ D.Fctgθ 9.图示,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在使物体在水平面上沿OO′方向作匀加速运动,已知水平力F作用于物体O点,方向如图,与OO′夹角为θ,那么,必给物体同时在加上一个力F′,F′的最小值是[ ] B A.Fcosθ B.Fsinθ C.Ftgθ D.Fctgθ

10.如图,质量为M的木块中间有一个竖直的糟,糟内夹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m,使m在糟内匀速上升,m和糟接触的两个面受到的摩擦力均为f,若m上升时,M始终静止,此过程中,M对地面压力的大小为[ ] A.Mg-F B.Mg+mg-F C.Mg-2f D.Mg+mg-2f 答案:BC

5.如图所示,重为P和Q的两个小环A和B都套在一个竖直光滑的大圆环上,大圆环固定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不计的细绳的两端分别拴在小环A和B上,然后细绳挂在光滑的钉子O′上,O′位于大圆环环心O的正上方,当它们都静止不动时,A环和B环到钉子O′的距离分别记为r和r′,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