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body Molecules, Their Genes and B Cell Development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Advertisements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罗凤玲 克隆排除学说 ( clonal deletion ) – 胚胎期的免疫细胞存在着无数具有 不同反应特异性的细胞克隆 – 某一克隆在胚胎期与相应抗原接触 后,即被破坏清除或被抑制成为克 隆禁忌 – 该个体出生后再接触同一抗原产生, 即表现为对此抗原的无反应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 Kawasaki disease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陈笋.
化疗知识讲座 台州博爱肿瘤医院 陈国卿. 一、化疗药物的抗癌机制 1 、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是其主要作 用机理。 2 、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同样具有 毒性,如骨髓细胞,粘膜细胞。 3 、理想的药物 — 最大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 最小程度的影响正常细胞。 4 、基因药物是发展方向。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农林与工程系 讲授人:张晓燕 抗 体 ( antibody , Ab )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 抗体的概念 31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33 抗 体( antibody , Ab )
第 2 章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Cells and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1 气管支气管解剖 2 气管解剖 气管是个圆柱形管腔,位于第六颈椎至第五胸椎之间。它 往下走的时候随着椎体的弧度,近气管分叉的地方,它略向右 偏曲。 总长 : cm ; 软骨环 颈段气管:环状软骨 - 胸骨上窝, 7-8 个软骨环,内径 胸段气管:胸骨上窝 - 气管隆嵴,
蛋白质与人类健康 曹春阳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生命有机化学应用. 报告内容 蛋白质分子结构 蛋白质样品制备 蛋白质结构测定.
一、蛋白质通论 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命体中的化学元素的作用; 2.了解生命体中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兽医应用免疫学 ——兽医专业重要基础课 黄青云 唐满华 谢安新 编制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成熟B细胞通过去分化成一种未定型祖细胞而转化为T细胞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二十五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六章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化学.
II-1 Chap12 免疫系统之免疫分子.
Chap1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第十一、十二章 抗体、疫苗与基因治疗.
免疫球蛋白.
第二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教学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英国医生 Jenner 在 1796 年首创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T 细胞之路 作者:谢志宙 王晓飞 焦丁兴 刘盼 蔡束垚 世上本没有路,过的细胞多了也就成了路。 ——团队语录.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 (IDD)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疾病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
免疫 前言 天生的免疫力 後天的免疫力 免疫作用造成的不適 免疫學的生物技術應用   B 蔡政村.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B lymphocyte)简称B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一部分B细胞成为免疫记忆细胞(它们是长寿细胞),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 答细胞: B淋巴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第31章 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共刺激分子 ——(B7/CD28家族成员).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免疫是机体对异种、异体及自身物质所产生的反应,即机体“自我识别,排除异己”,以达到自身稳定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性保护,并且与人体的胚胎发育、疾病发生、衰老等一系列的生命过程有密切关系,是人体进化的结果。免疫学是研究人类和实验动物体内、外免疫反应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Immunoglobulin,Ig.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Immunodeiciency Diseases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and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Molecular Genetics of Immunoglobulins
13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Immunotolerance and Immunoregulation)
Chapter 8 T Cell Receptors,T Cell Development and TCR Repertoire
第十三章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表达.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T、B淋巴细胞的发育
免疫基因重排的调控机制 指导教师:张义正 教授 程在全 刘广超 董兆勇.
第3讲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Immunoassay and dioxin detection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 Chapter 15: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Xiao Jian /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生物化学.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第六章:蛋白质组学.
第十九章 免疫学概论 授课教师:房志家.
CHAPTER 6 Ribosome and Ribozyme.
第三章 免疫分子.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 四个亚类; 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 半衰期最长(21-23天);
第十五章 Chapter 15 免 疫 耐 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免疫学概述.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Antibody Molecules, Their Genes and B Cell Development Chapter 7 Antibody Molecules, Their Genes and B Cell Development 抗体分子、基因和 B 细胞发育

获得性免疫系统的 “五项基本原则” 1 Lymphocytes and lymphoid organs 2 One clone,one receptor 3 Clonal selection and expansion 4 Clonal deletion and self-tolerance 5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MHC)

Three Representatives Adaptive Immunity Three Representatives MHC Antibodies TCRs Three Topics Diversity Specificity Memory

7-1 Immunoglobulin and Antibody (抗体分子与免疫球蛋白)

Diversity of Ab (抗体分子的多样性) g 白蛋白 球蛋白 (c) (a) (b) 对健康人用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免疫前(a)和免疫后10天 (b)分别采血并对血清蛋白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免疫前血清中的g 球蛋白条带较宽,免疫之后则相对集中。Bruton 氏病患者血清蛋白中的 g 球蛋白条带缺失(c)。

Diversity - Different Classes and Subclasses IgM Igm IgG Igg IgA Iga IgE Ige IgD Igd Diversity - Different Sequences and Specificity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50 40 30 20 10 CDR1 CDR2 CDR3 抗 体 分 子 的 多 样 性 Igl 链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酸残基的变异率 相应位置上氨基 对来自不同B细胞克隆的Ig轻链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V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3个分别由6-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狭小区域内。这3个区又被称作高可变区或互补决定区(CDR),参与抗原结合部位的组成。

7-2 Basic Structure of Ab Molecules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

IgG分子由两条H链和两条L链共价结合而成。轻链包括VL和CL两个结构域,重链含有1个VH和3个CH 结构域。VH和VL共同组成抗原结合部位。Ig分子中线对称,具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胃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 Fc pFc F(ab´)2 Fab 抗 体 分 子 的 酶 切 片 段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分子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侧,将其裂解为Fab段和Fc段。胃蛋白酶则切在该二硫键之C端侧,产生F(ab’)2和pFc段。

Diversity and Specificity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50 40 30 20 10 CDR1 CDR2 CDR3 抗 体 分 子 的 多 样 性 酸残基的变异率 相应位置上氨基

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 CDR1 CDR2 NH2 HV4 CDR3 COOH

抗原 B 细 胞 表 位 抗体 CDR 表位 Ab Ag

“Ig-like Domain (Ig样结构域)”

Ig Superfamily Ig分子超家族的成员多数为细胞膜表面分子。图中显示的是Ig分子超家族的一些主要成员及其分子结构。 -S-S- CL --S-S-- V -S--S- 免 疫 球 蛋 白 超 家 族 C2 CD2 LAF-3 CD3 CD4 CD8 VCAM-1 ICAM-1 ICAM-2 Ig 受体 g d e MHC-I MHC-II b2m 免疫球蛋白 (IgM) TCR Iga/b Ig Superfamily Ig分子超家族的成员多数为细胞膜表面分子。图中显示的是Ig分子超家族的一些主要成员及其分子结构。

7-3 五类抗体分子的主要特点 IgM Igm IgG Igg IgA Iga IgE Ige IgD Igd

IgG 分 子 的 四 种 亚 型 IgG1 IgG4 IgG3 IgG2 g1,g2,g3 和 g4 等Igg 链分别参与组成IgG1、IgG2、IgG3和IgG4等分子。IgG3的铰链区最长,IgG2铰链区较短。四种亚类的IgG分子在血清中的浓度不同,所发挥的生物学特性亦不相同。

IgM J 链 IgM 抗 体 结 构 分 泌 型 IgM 膜 型 IgM sIgM Iga Igb Iga Igb

IgE 分 子 的 结 构

IgD 分 子 的 结 构

IgA dimer 分泌链 J 链

Generation of Diversity 7-4 GOD Generation of Diversity Ig and TCR Gene Rearrangement

基 因 的 结 构、 转 录 与 翻 译 外显子1 内含子 RNA转录本 mRNA 蛋白质多肽链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外显子2 外显子4 外显子3 染色体DNA 完整基因 基 因 的 结 构、 转 录 与 翻 译

基因重排 前 B 细胞 DNA 成熟 B 细胞 DNA 初级转录本 RNA 剪切 mRNA V3 Vn J1 J2 J3 J4 V1 V2 C J5 前 B 细胞 DNA V1 V2 V3 Vn J3 J1 J2 J4 C J5 基因重排 V1 V2 J4 C J5 成熟 B 细胞 DNA 初级转录本 V1 V2 J4 C J5 J5 C RNA 剪切 V2 J4 J4 V2 C mRNA VL CL

1.胚系基因 2.基因重排 3.重排基因 4.RNA转录本 5.mRNA剪切 6.成熟mRNA 7.Igm前体多肽 L VH Cm V1 V2 V3 Vn D1 D2 D3 Dn J1 J2 J3 J4 Cm Cd Cg Ce Ca V1 V2 D2 J3 J4 Cm Cd Cg Ce Ca V1 V2 D2 J3 J4 Cm Cd Cg Ce Ca V2D2J3 J4 Cm Cd V2D2J3 Cm Cd V2D2J3 Cd Cm J4 V2 D2 J3 Cm V2 D2 J3 Cd L VH Cd Ig 重 链 基 因 重 排

Susumu Tonegama Nobel Prize 1987

7-4 Ig基因及其重排 免 疫 球 蛋 白 基 因 结 构 IGH (位于染色体 14q32) IGK (位于染色体 2p12-p11) V V V V V V V V J J J J J K 着丝粒 V V V V V V VPREB1 V V J1 L1 J2 L2 J3 L3 J4 L4 J5 L5 J6 L6 J7 L7 IGLL1 IGLL2 IGLL3 V V D D D D V V D D D D J J J J M D G3 G1 EP1 A1 GP G2 G4 E1 A2 95个 IGHV 23个 IGHD 9个 IGHD 9个 IGHJ 11个 IGHC 900 kb 240Kb 22Kb 35Kb 300Kb 免 疫 球 蛋 白 基 因 结 构 IGH (位于染色体 14q32) IGK (位于染色体 2p12-p11) >1.85M b 0.85M b 多于90个 IGKV 5个 IGKJ IGKC 11个 IGKV orphons IGL (位于染色体 22q11) 60个 IGLV  800K b 14K b 60K b 670Kb 30Kb 150Kb 7个 IGLJ 与 7个 IGLC 交替排列 3个 IGLL 基因座

V、D和J基因片段两端的重组信号序列按图中所示方式组成,以保证V、(D)、J之间的正确重排。 7 核苷酸 CACAGTG ACAAAAACC 12 V 23 GGTTTTTGT J D Ig 基 因 的 重 信 号 序 列 IGK IGL IGH 9 核苷酸 V、D和J基因片段两端的重组信号序列按图中所示方式组成,以保证V、(D)、J之间的正确重排。

Ig 基 因 重 排 序 列 CCAAAAACA GGTTTTTGT D4 D3 D23 J1 C ACTGTG CTGACAC D1 D2 J2 J3 C 5' 3' 剪切 12bp 23bp 一个IGHD(如IGHD2)和一个IGHJ (如IGHJ2)基因片段通过其两侧的23bp-RSS和12bp-RSS被拉拢在一起。它们之间的DNA片段形成环状并被剪除,IGHD2和IGHJ2之间被修复酶连接在一起。

Heavy chain diversity created by variable recombination VH D JH S107 M603 M167 A G A G A T T A C T A C G G T A G T A G C T A C T G G T A C A G A G A T T A C T A C G G T A G T A C C T G G T A C A G A G A T G C G G A C T A C G G T A G T A G C T A C T T T G G G T A C S107 M603 M167 Arg Asp Try Gly Ser Ser Tyr Trp Tyr Arg Asn Tyr Try Gly Ser Thr Trp Tyr Arg Asp Asp Asp Try Gly Asn Ser Tyr Phe Gly Tyr

Light chain diversity created by variable recombination Pro Trp Protein Recombined DNA Germ line DNA Arg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 1 multiple genes D N A V-region proteins 4 mutation 2 variable recombination 3 nucleotide addition V1 V3 V4 V2 V5 V6 Vn V mutation J1 J2 Jn nucleotides Ig 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与抗体分子的亲和力成熟

7-5 Class switching 5’ 3’ L VH1 L VHn DH1 DH7 DH13 JH L VH1 L VH201 L VHn DH1 DH DH JH Cµ Cd Cg 3 Cg 1 Cg2b Cg2a Ce Ca Cµ Cd Cg3 Cg 1 Cg 2b Cg2a Ce Ca L VH1 L VH200 L V D J JH Cµ Cd Cg 3 Cg 1 Cg2b Cg 2a Ce Ca L V D J JH Cµ Cd

Matur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class-switching IgM maturation IgG Cm Cd Lost genes Primary transcript V D J cm cd cg3 V D J Cg3 Primary transcript V-D-J cm V-D-J Cg3 mRNA mRNA

1.重排基因 2.DNA再次重排 3.RNA转录本 4.mRNA剪切 5.成熟mRNA 6.Igg 前体多肽 L VH Cg V2 D2J3 J4 Cg V2D2 J3 Cg V2 D2 J3 Cg V1 V2 D2J3 J4 Cg Ce Ca V2 D2J3 J4 Cm Cd Cg V2D2J3 Cg 1.重排基因 2.DNA再次重排 3.RNA转录本 4.mRNA剪切 5.成熟mRNA 6.Igg 前体多肽 V1 V2 D2J3 J4 Cm Cd Cg Ce Ca Ig 分 子 类 别 转 换 的 机 理 A B

抗体分子的类别转换 --- DNA 再次重排 VDJ Sm IGHM Sg IGHG Se IGHE VDJ Sm Se IGHE 再次重排副产物 再次重排 IGH 基因 + IL-4 + CD40 L 重排 IGH 基因 Sg IGHG Sm Se IGHM 类 别 转 换 机 制 VDJ下游的IGHM、IGHD、IGHG等基因片段被剪除后,VDJ基因片段直接与IGHE相连,所产生的基因编码IgE分子重链。

抗体分子的类别转换 --- RNA 替代剪切 IgD mRNA V-D-J d Primary RNA transcript V-D-J m Ploy A Primary RNA transcript V-D-J m d Ploy A IgM mRNA V-D-J m

L VDJ Cm2 Cm3 Cm4 S M1 M2 DNA Poly A Igms mRNA Igmm mRNA 分 泌 型 与 膜 型 IgM 的 产 生 膜 型 分泌型 Ig重链C区基因的3端含有编码疏水性跨膜区的两个外显子(M1、M2)及多腺苷酸化位点(PA)。mRNA转录本的替代剪切产生两种不同的mRNA,带有M1和M2外显子序列者指导膜型Igm的合成,M1和M2序列被剪除者指导分泌型Igm链的合成。

Membrane and secreted IgM secreted (ms) membrane (mm) Membrane and secreted IgM

骨髓基质细胞和IL-7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B祖细胞在骨髓中经历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B细胞等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膜表面 BCR分子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成为不同细胞发育阶段的标志。 表达Pre-BCR的B细胞 表达sIgM的未成熟B细胞 B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 表达sIgD和sIgM的成熟B细胞 Iga/Igb与信号转导 骨髓基质细胞和IL-7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B 细 胞 发 育 过 程 替代轻链 IgM DHJH IgM IgD VHDHJH VLJL B220 B祖细胞 前B细胞 不成熟B细胞 重链基因 DHJH VHDHJH VHDHJH VHDHJH 轻链基因 Vpre-B + l5 胚系k + l Vpre-B + l5 胚系k + l VLJL VLJL RAG-1/2 + + - - 膜型重链 - m m m+d 轻 链 - 替代轻链 k or l k or l

IGK 重排 成功 失败 第二个IGK 重排 IGL重排 第二个IGL重排 细胞凋亡 Ig轻链基因的重排 前B细胞 Ig m Vpre-B l5 Ig-a/ Ig-b Lyn,Fyn,Blk,Btk,Syk 信号转导 Pre-BCR 前B细胞首先开始表达Igm 链,在k或者l轻链基因发生重排并表达之前,Igm 链与替代轻链 l5(14.1)和Vpre-B以及Iga/b共同组成Pre-BCR表达于细胞的表面。Iga/b执行信号转导功能。

基质细胞和 IL-7 在 B 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sIgM 前B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VLA-4 VCAM-1 C-kit SCF B祖细胞 IL-7受体 IL-7 基质细胞和 IL-7 在 B 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B祖细胞通过VLA-4和VCAM-1的结合粘附于骨髓基质细胞之表面,在SCF的诱导下开始表达IL-7R。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其所分泌的IL-7刺激B祖细胞继续分化成熟。

Immature B cells Pro-B cells Pre-B cells Mature B cells 成熟B细胞 祖B细胞 D G A 成熟B细胞 祖B细胞 前B细胞 (胞浆出现 IgM重链) 不成熟B细胞 Immature B cells Pro-B cells Pre-B cells Mature B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