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直角坐标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6.2 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 (1) 1 、函数 y = x 2 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呢 ? 2 、如何画 y=x 2 的图象呢 ?
Advertisements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南市中学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简介 空间直角坐标系 向量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空间平面及其方程 常见曲面及其方程.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6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 6.1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6.2多元函数微分学. 6.3多元函数积分学..
空间解析几何 湖南大学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第七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的概念 第二节 向量的坐标表示 第三节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第四节 平面方程
高中数学 必修  空间直角坐标系 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七章 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的概念 第二节 向量的点积与叉积 第三节 平面与直线 结束.
第一节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 1、空间直角坐标系 2、几种特殊的曲面 3、空间曲线.
第八章 向量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 和参数方程 二、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三、空间两直线的夹角.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解析几何 4.1.2圆的一般方程 邵东一中高1数学组 林真武.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莆田二十八中 数学组.
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二节 结识抛物线
线索一 线索二 复习线索 专题五 线索三 模块二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考点三 配套课时检测.
一次函数的图象复习课 南华实验学校 初二(10)班 教师:朱中萍.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空间平面及其方程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二次曲线及其方程 二次曲面及其方程.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复 习 课 合肥第38中学 陈思舞.
华东师大课标版数学八年级下 函数的图象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7.2 直线的方程(1) 1、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斜率公式: 2、什么是直线的方程?什么是方程的直线?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初二上复习综合题集.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1.1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 坐标原点; 坐标轴; 坐标平面。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正方形 ——计成保.
2.6 直角三角形(二).
27.3 位 似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5.2 平面直角坐标系(3).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5空间向量运算的 坐标表示.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探究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实验学校 杨国华
O x y i j O x y i j a A(x, y) y x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二次函数(一) 讲师:韩春成 学而思初中数学教研主任 中考研究中心专家成员 学而思培优“卓越教师”.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2-2 点的投影 一、点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二、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三、空间二点的相对位置 四、重影点 五、例题 例1 例2 例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1).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4.6 图形的位似     观察思考:这两幅图片有什么特征? 都是有好几张相似图形组成,每个对应顶点都经过一点.
23.6 图形与坐标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5.2平面直角坐标系 锦州市实验学校:郭明明.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用向量法推断 线面位置关系.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复习回顾 条件:不重合、都有斜率 条件:都有斜率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其斜率分别为k1、k2,有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正方形的性质.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l1 // l2 l1 ⊥ l2 k1与k2 满足什么关系?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空间直角坐标系

提 问: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任 意一点的位置都有唯一的坐标来表示. 那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怎样用坐标来 表示?

下图是一个房间的示意图,我们来探讨表示电灯位置的方法. z 1 3 4 墙 地面 (4,5,3) x 4 y 1 5 O

o x y z  从空间某一个定点0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0-xyz.   点O叫做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做坐标轴,这三条坐标轴中每两条确定一个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 yoz平面、和 Zox平面.

说明: ☆本书建立的坐标系 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z o y x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若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 z 说明: ☆本书建立的坐标系 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o x y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z 1.X轴与y轴、x轴与z轴均成1350, 而z轴垂直于y轴. 2.y轴和z轴的单位长度相同,x轴上的单位长度为y轴(或z轴)的单位长度的一半. o y x 1350

合作探究: 任意一点A怎样来表示它的坐标呢? 有了空间直角坐标系,那空间中的 z o y 记为:A(a,b,c) x   有了空间直角坐标系,那空间中的 任意一点A怎样来表示它的坐标呢? o x y z   经过A点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和z轴,它们与x轴、y轴和z轴分别交于三点,三点在相应的坐标轴上的坐标a,b,c组成的有序实数对(a,b,c)叫做点A的坐标 c A (a,b,c) b a 记为:A(a,b,c)

例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5,4,6). 分析: o x y z O P1 P1 P2 P2 P 从原点出发沿x轴 正方向移动5个单位 6 O P1 沿与y轴平行的方向 向右移动4个单位 P1 P2 P1 5 P2 4 沿与z轴平行的方向 向上移动6个单位 P2 P

例2.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为 AB=12,AD=8,AA`=5.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为坐标 原点,射线AB,AD,AA`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x y z A O A` B B` C C` D D`

想一想?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x轴上的点、xoy坐标平面 内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 点? 1.X轴上的点横 坐标就是与x轴交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x轴上的点、xoy坐标平面 内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 点? 1.X轴上的点横 坐标就是与x轴交 点的坐标,纵坐标 和竖坐标都是0. 2.Xoy坐标平面 内的点的竖坐标为 0,横坐标与纵坐 标分别是点向两轴 作垂线交点的坐标.

例3.(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画出不 共线的3个点P,Q,R,使得这3个点的坐标都 满足z=3,并画出图形.   (2)写出由这三个点确定的平面内的点坐 标应满足的条件.

课堂练习: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点: A(0,0,3), B(1,2,3), C(2,0,4), D(-1,2,-2) 2.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为 AB=6, AD=4, AA`=7以这个长方体的顶 点B为坐标原点,射线BA,BC,BB`分别 为X轴、 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求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3.写出坐标平面yoz内的点的坐标应满足 的条件.

课堂小结: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3.运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空 间点的坐标.

课堂作业 书本页 习题 第1,2(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