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四种命题 2 垂直.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 知识网络 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及其关系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四种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量词 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含有一个量词的否定 或 且 非或 并集 交集 补集 运算.
简易逻辑.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一章 行列式 第五节 Cramer定理 设含有n 个未知量的n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为 (Ⅰ) 由未知数的系数组成的n阶行列式
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4 数学归纳法.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换元公式 分部积分公式 小结 1/24.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定积分习题课.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余角、补角.
二.换元积分法 ò ( )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 1.基本公式 把3x当作u,“d”后面凑成u 2.凑微分 调整系数 (1)凑系数 C x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授课教师: 杨 娟 班 级: 初二年级.
2.3.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3.2.2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中的角.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2.1.2《合情推理与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实数与向量的积.
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第4课时 充要条件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误 解 分 析.
4.2 证明⑶.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高中数学课件) 伯阳双语数学科组 张馥雅.
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章末归纳总结.
3.2 导数的计算.
2.4.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3.2.2 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正弦函数图象是怎样画的? 正切函数是不是周期函数? 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y=tanx,xR, 的图象 叫做正切曲线;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2019/5/20 第三节 高阶导数 1.
2.1.2 演绎推理.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高中数学 选修2-2  2. 2.1 直接证明.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2.2.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第一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3.1 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l1 // l2 l1 ⊥ l2 k1与k2 满足什么关系?
2.2 椭 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2.2 充要条件 高二数学 选修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1.合情推理包括____推理和____推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课前自主学案 温故夯基 1.合情推理包括____推理和____推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2.“a>b>0”是a2>b2的__________条件. 归纳 类比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充分不必要 1 2

知新益能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结论出发 已知条件 充分条件 定义 公理 定理 推理论证 定理 定义 公理 已知条件 定义 公理 定理 所要证明的结论

问题探究 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提示: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因为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

2.分析法是把所要求证的结论当作已知条件来推理吗? 提示:分析法并不是把所要求证的结论当作已知条件来推理,而是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突破 综合法的应用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例1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思维总结】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所依赖的主要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其中常用的有如下几个: (1)a2≥0(a∈R).

分析法是由结论到条件的逆推证法,它的思维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 分析法的应用 分析法是由结论到条件的逆推证法,它的思维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 例2

【思路点拨】 条件和结论的联系不明确,考虑用分析法证明.

【思维总结】 含有根号的式子,应想到用平方法去根号,且在平方时应保证两边为正,同时要有利于再次平方,因此需移项.

变式训练2 已知a>6,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解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已知”(分析),双管齐下,两面夹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思路点拨】 本题所要证明的不等式看不出与已知条件有怎样的因果关系,故可先采用分析法寻找该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是. 例3 【思路点拨】 本题所要证明的不等式看不出与已知条件有怎样的因果关系,故可先采用分析法寻找该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是.

【思维总结】 本题证明中,前半部分用的是分析法,后半部分用的是综合法,两种方法综合使用,使问题较容易解决.

方法感悟 方法技巧 1.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

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 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有些语言可做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2.应用分析法证明问题的模式 用分析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的模式如下: 为了证明命题Q为真, 只需证明命题P1为真,从而有… 只需证明命题P2为真,从而有… … 只需证明命题P为真,而已知P为真,故Q必为真.

失误防范 1.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时,要把产生某结果的具体原因写完整,不可遗漏. 2.用分析法书写证明过程时,格式要规范,一般为“欲证…,只需证…,只需证…,由于…显然成立(已知,已证…),所以原结论成立.”其中的关联词语不能省略.

知能优化训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