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Advertisements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神 经 系 统 总 论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吐尔逊.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 Motor system) ( Motor system)
第三节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 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脑脑: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小脑 端脑. 脑干 一、外形 (一)前面观:前面观 1 、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 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 深面为下橄榄核 )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LOGO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范佳 2012 年 3 月. Company Logo 【教学内容】 1 、复习脑部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2 、掌握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损害表现。 3 、掌握内囊(三偏)、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4 、掌握脑干的几个综合征.
第十五單元 6、11、25.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妈妈课堂.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楊志滔博士 註冊中醫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調查催眠學院士 美國執法催眠學院 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院 國際調查及法證催眠學會
第五节 端脑.
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The Motor Pathways 运 动 传 导 路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Cerebellum.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脑干内部结构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bain stem 广州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曾 凡 表
(三)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为运动神经节,节细胞为多极运动神经元。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第一节 总 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一) 实验8 大脑、小脑、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七章 情绪的脑机制 情绪活动对人类有重要意义,其表达占据人类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脊 髓 the spine cord 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神经解剖学 康朝胜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头部断层解剖 (四).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课件 肥西县新仓学校 李斌.
脊 髓 Spinal Cord.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女性 g)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Telencephalon 端 脑.
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
The Cerebellum.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1、 choroid of eyeball 一、Single Choice Questions
The nervous pathway 神 经 传 导 路
形态学实验IV 内分泌系统 组织结构 Endocrine system 09年5月.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 Nervous Pathways 传导路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019/4/8.
Thalamus jen martindale.
(二)脑干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s of brain stem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The brain stem 脑干 山东大学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李振华.
颅 脑 断 层 解 剖.
脑血管.
five parts of fish brain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椎管内, foramen magnum → L1下缘 cervical enlargement lumbosacral.
和镇痛 Pain and pain relief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于卉
血流域解剖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neuron 1.形态 胞体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2.功能 接受刺激 传导冲动

3、种类 (1) 按突起数目分: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4.神经元间的联系: 突触 synapse 突触 synapse

小 脑 cerebellum

小 脑 cerebellum 位置 形态特征 分叶和功能

小脑 cerebellum 位置与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髓质 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形态学分叶 以原裂和后外侧裂为界分为: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Lobs Primary fissure Posterolateral fissure Anterior lobe corpus of cerebellar Primary fissure Posterior lobe Flocculonodular lobe Posterolateral fissure

Internal structures White matter-medullary center Gray matter Cerebellar cortex Cerebellar nuclei Dentate nucleus Fastigial nucleus Interposed nucleus Emboliform nucleus Globose nucleus White matter-medullary center

Internal structures Fastigial nucleus Cerebellar cortex Globose nucleus Dentate nucleus Emboliform nucleus medullary center

小脑的机能分区 脊髓小脑 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和中间核构成 大脑小脑 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 前庭小脑 由绒球小结叶及相关的前庭神经核构成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 前庭小脑-古小脑 - 绒球小结叶 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蚓垂、蚓锥体和前叶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蚓垂、蚓锥体和前叶 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 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肢体的随意运动,使运动更精确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Vestibulocerebellum Archicerebellum Flocculonodular lobe Spinocerebellum Paleocerebellum Vermis and intermediate zone Cerebrocerebellum Neocerebellum Lateral zone Vermis Intermediate zone Lateral zone Flocculonodular lobe

Connections and function of cerebellum Vestibulocerebellum Connections Afferents: receive input from vestibular nuclei and primary vestibular Efferents: projects to the vestibular nucleus → vestibulospinal tract and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 motor neurons of anterior horn Function: involved in eye movements and maintain balance

Connections and function of cerebellum Spinocerebellum Connnection Afferents: receive somatic sensory information via spinocerebellar tracts

Efferents: Vermis projects to the fastigial nucleus → vestibular nuclei and reticular formation → vestibulospinal tract and reticulospinal tract → motor neurons of anterior horn Intermediate zone projects to the interposed nuclei Contralateral red nucleus → rubrospinal tract →motor neurons of anterior horn Contralateral VI →cerebral cortex→ coticospinal tract→motor neurons of anterior horn Fun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 of muscle tone and coordination of muscle movement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body

Connections and function of cerebellum Cerebrocerebellum Connection Afferents: receives input from the cerebral cortex via a relay in pontine nuclei Efferents: projects to dentate nucleus → VI → primary motor cortex → corticospinal tract → motor neurons of anterior horn Function: participates in planning movements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有大量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大脑皮质发向肌肉的运动信息和执行运动时来自肌肉和关节等的信息,都可传入小脑。小脑经常对这两种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并通过传出纤维调整和纠正各有关肌肉的运动,使随意运动保持协调。此外,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过传出联系,改变躯体不同部分肌肉的张力,使肌体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转运动时保持姿势平衡。此外,据研究,小脑对内脏机能活动也有一定作用。小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同侧性的。小脑受损伤后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弛缓,如出现小腿呈钟摆样反射;随意运动发生障碍,表现为运动的速度、范围、力量和方向不准确,如步态失调,动作笨拙;平衡障碍,如躯体不易维持直立姿势,而向受损侧倾斜;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尿失禁。

间 脑 diencephalon

间 脑 diencephalon 位置 分部 结构 功能

间 脑diencephalon 位置 外形和分部 背侧丘脑thalamus 下丘脑hypothalamus 上丘脑epithalamus 后丘脑metathalamus 底丘脑subthalamus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后丘脑与上丘脑 后丘脑metathalamus 上丘脑epithalamus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丘脑髓纹 后连合

下丘脑 hypothalamus 组成和分区 内部结构 纤维联系 功能 脑底可见: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垂体等结构 分为视上区、视前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纤维联系 功能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端 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髓质medulla 基底核basal nuclei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沟和脑回 大脑纵裂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3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3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2条假想线 5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岛 叶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回 额上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额中回 顶内沟 额下沟 顶上小叶 缘上回 顶下小叶 角回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下沟 颞下回

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旁小叶 顶枕沟 扣带回 胼胝体 距状沟 侧副沟 钩 海马旁回

海马及海马结构

半球下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 听觉中枢: 颞横回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身体各部在上述两区的投射特点: 上、下颠倒,头面部不倒 左、右交叉 投射区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运动功能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及感觉的敏感程度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书写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视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大脑半球的髓质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置 分部—前角 中央部 后角 下角 功能

基底核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和杏仁体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豆状核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功能

大脑半球的髓质 连合纤维: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包括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等 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 分部 经过纤维 讨论:何谓“三偏”

内囊结构的模式图

内 囊 模 式 图 尾状核头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苍白球 皮质核束 豆状核 壳 丘脑皮质束 皮质脊髓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上辐射 背侧丘脑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组成: 功能:“内脏脑”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有关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等 功能:“内脏脑” 与内脏活动有关 与情绪和记忆有关 参与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功能

Extrapyramidal system 第二部分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 有关结构多 脑桥核、小脑、纹状体、底丘脑、黑质、丘脑、 红核、上丘、脑干网状结构、前神经庭核等

纤维联系:分三类,环路多 终止部位:脊髓、脑干、大脑

锥体外系的下行传导束有:纹状体-苍白球体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这些束的纤维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锥体外系主要环路有: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新纹状体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纹体 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苍白球丘脑纤维 内囊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额叶、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皮质 苍白球 腹前核 4区、6区 苍白球丘脑纤维 内囊 腹外侧核 此环路对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运动区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

2.新纹状体-黑质-新纹状体环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使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降低,与Parkinson氏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

皮质脑桥纤维 结合臂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脑桥臂 小脑皮质 额、枕、颞叶 脑桥核 大脑皮质 4区、6区 红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交叉 大脑皮质 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结合臂 4区、6区 红核 齿状核 交叉 交叉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维持和调整姿势、体态、进行规律性和习惯的运动。如手势和走路时的双臂摆动等。 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 调节肌肉的张力 协调肌肉的活动 维持和调整姿势、体态、进行规律性和习惯的运动。如手势和走路时的双臂摆动等。 进行粗大的随意活动

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关系 动作 锥体外系 锥体系 类型 平衡、姿势 精细动作 习惯性动作 时相 准备和维持 发动 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作用的前提 动作 锥体外系 锥体系 类型 平衡、姿势 精细动作 习惯性动作 时相 准备和维持 发动 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作用的前提 锥体外系受锥体系的管理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