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第 三 章 问 诊.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绪论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经行感冒.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总 论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痉 症.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中医内科学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 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 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1.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性质 临床学科。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范围 伤寒 外感病 温病 肺病证 中医内科疾病一 心脑病证 脏腑病一 脾胃肠病证 肝胆病证 内伤病一 肾膀恍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疾病一 心脑病证 脏腑病一 脾胃肠病证 肝胆病证 内伤病一 肾膀恍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1.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如《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 学术理论的创新, 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 刘完素-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攻邪学说,主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脾胃论,主补脾圣阳。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滋阴降火。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 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4. 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 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一)病因分类 1. 外感疾病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病之气。 1. 外感疾病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病之气。 2. 内伤疾病 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及病理产物。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病机分类 1. 热病。 2. 杂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脏腑分类 1. 脏病。 2. 腑病。 3. 脏腑同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间学科。 (一)体质因素 1. 体质特殊性 对某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2. 体质差异性 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的多变性。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病邪因素 1. 影响病证属性 阳邪易致实热证,阴邪易致虚寒证。 1. 影响病证属性 阳邪易致实热证,阴邪易致虚寒证。 2. 影响发病形式 感受风燥暑热或疫病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强烈精神刺激多发病较急;饮食失调、情志抑郁或失精失血多发病较缓。 3. 影响发病部位 六淫之邪致病多从皮毛而人,由表及里;情志、饮食所伤多从气血和脏腑开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 突发性情志失调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发病。 2. 持续性情志失调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四)行为因素 (三)情志因素 1. 突发性情志失调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发病。 2. 持续性情志失调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四)行为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月、日、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一)发热 机体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的表现。 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 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无汗,舌红绛,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长期低热:发热2周以上,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痰量多少和痰的色、质、味。 (二)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 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痰量多少和痰的色、质、味。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气喘 主要与肺气上逆、肾气失纳有关。 实证:青壮年气喘;既往健康。 病史 虚证:中老年气喘;既往常有气喘发作,遇劳遇寒则 发,重病大病或产后失血而突发气喘。 实证:喘而呼吸深长,面赤身热,舌红苔黄腻或黄 症状 燥,脉浮大滑数。 体征 虚证:呼吸微弱浅表,呼多吸少,慌张气怯,面色苍 白或青灰,额有冷汗,舌淡无苔或苔白滑或黑 润,全身消瘦或浮肿,脉浮大中空或微弱。 气喘之寒热当审痰之色、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津伤之象。分为口干、微渴、大渴引饮和数饮而不解渴,其性质应结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四)口渴 津伤之象。分为口干、微渴、大渴引饮和数饮而不解渴,其性质应结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渴喜热饮或渴不喜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津伤。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五)腹痛 与气机失调、湿阻、积滞、血瘀有关。 胃气壅滞:脘腹胀满不舒,甚或胀满而痛。 肝气犯胃:脘胀连胁或痛。 肠有燥屎,腑气不通:腹胀或胀痛拒按,伴大便不通。 肝郁血瘀,脾虚不运:腹胀夜甚,大便稀溏。 湿热挟滞,阻于肠道:腹痛阵作,便溏不爽。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气滞血瘀所致,为心肺病和肝经病的共有症状。 肺病:胸部疼痛,伴有咳嗽咯痰,咳则胸痛更甚。 (六)胸痛 气滞血瘀所致,为心肺病和肝经病的共有症状。 肺病:胸部疼痛,伴有咳嗽咯痰,咳则胸痛更甚。 胸痹:胸闷憋气,当胸而痛,或心前区疼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七)饮食异常 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见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舌淡。 湿邪困脾:纳呆脘闷,头重身困,便溏苔腻。 肝胆湿热:纳少厌油腻食物,黄疸或胁胀胁痛,身热不扬。 宿食停滞:纳呆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苔厚腐浊。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八)汗出异常 无汗:外感寒邪,玄府闭塞;热伤营阴,化源不足。 表证:外感风邪,玄府疏松 自汗:气虚、阳虚 有汗一 盗汗:阴虚内热 有汗一 盗汗:阴虚内热 全身汗出一 战汗:正邪剧争 大汗不止兼面赤口渴脉洪大:里热亢盛、蒸津外 泄 里证一 冷汗淋漓兼面色苍白肢厥脉微:亡阳证。 头汗:上焦邪热循经上蒸;中焦湿热循经上蒸; 局部汗 —— 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半身汗: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 手足心汗:脾胃运化失常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九)头晕 病位在脑,病机涉及肝肾,与风、痰、瘀、虚有关。 肝阳上亢:头晕胀痛,面赤耳鸣,口苦咽干。 痰浊中阻:头晕昏沉,胸闷呕恶痰多。 气血不足: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面白舌淡,心悸失眠。 肾精亏虚: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 三阳脉阻:头晕目眩,头项活动时多发,颈僵肩沉,甚则活动转侧受限。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十)乏力 气虚或湿困所致。 气虚:乏力伴汗出,气短,舌淡脉弱。 湿困:乏力身重头重,纳呆脘痞,苔腻脉濡。 肝肾阴虚:乏力,劳则加重,腰酸腿软,头晕目眩。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十一)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 暴病呕吐多实证,有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之分。 久病呕吐多虚证,有脾胃阳虚、肺气上逆、胃阴不足、胃阴大伤、胃虚气逆之分。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与小肠的泌别、大肠传导及胃气顺降失常有关。 大便秘结为腑气不通的主要表现,又有热结腑实、阴虚肠燥、气虚或阳虚通降无力而挟湿热之证。 (十二)大便异常 与小肠的泌别、大肠传导及胃气顺降失常有关。 大便秘结为腑气不通的主要表现,又有热结腑实、阴虚肠燥、气虚或阳虚通降无力而挟湿热之证。 大便次数增加、质稀为湿盛或脾虚所致之泄泻,又有湿热壅滞、胃肠络伤,热伤肠络或瘀血、瘀热阻肠之证。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反映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指征。 (十四)水肿 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失调。 (十三)小便异常 反映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指征。 (十四)水肿 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失调。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科急症,外感高热、中风、厥脱、水肿、消渴、肺胀等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临床表现。 (十五)神昏 内科急症,外感高热、中风、厥脱、水肿、消渴、肺胀等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临床表现。 病归心脑,在程度上分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四个层次。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科急症,多由风火痰引起,病位在心肝肾,以肝为主。 多由热极生风,阳亢化风,虚风内动,风毒内袭经脉所致。 (十六)抽搐 内科急症,多由风火痰引起,病位在心肝肾,以肝为主。 多由热极生风,阳亢化风,虚风内动,风毒内袭经脉所致。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科急症,由火热伤络或气不摄血所致,分为鼻衄、齿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肌衄。 (十七)出血 内科急症,由火热伤络或气不摄血所致,分为鼻衄、齿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肌衄。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六、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一)治疗原则 1.治病宜早-先证而治,既病防变。 急则治其标 2.标本缓急-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早期治疗,轻病防重。 1.治病宜早-先证而治,既病防变。 急则治其标 2.标本缓急-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扶正祛邪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扶正:补法,多用于虚证。有益气、养 血、滋阴、助阳等 祛邪:泻法,多用于实证。有发表、攻 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 攻补兼施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较急重 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正虚邪实,以邪实较急重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不耐攻伐 先祛邪后扶正:邪实而正不甚虚或扶正反会助邪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4.脏腑补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常用治法 1. 解表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 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解表 有辛温、辛凉之别。 透疹 祛湿 消肿 1. 解表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 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解表 有辛温、辛凉之别。 透疹 祛湿 消肿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凡剧烈吐下之后、淋家、疮家、 亡血家均禁汗。 (2)以汗出邪去为度。 (3)因时(冬夏)、人(虚实)、地(南北) 制宜。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 清热法 “清法”。寒凉泄热。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辨明真假寒热。 (2)表邪未解、体虚脏寒、气虚禁此 法。 (3)注意与滋阴益气法配合。 (4)热邪炽盛、服药即吐者可少佐姜汁 或凉药热服。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3. 攻下法 “下法”。 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燥屎、积滞、寒热及水饮。 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邪在半表半里或邪在表、阳明病腑 未实,不可下。 (2)以邪去为度。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4. 和解法 “和法”。 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理胃肠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邪在表未入少阳,已入里之实证或 虚寒证不宜此法。 (2)根据邪之偏表与偏里,偏寒与偏热 之不同,权变用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5. 温里法 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 温中祛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阴液虚脱不宜此法。 (2)根据寒之轻重酌情用药。 (3)寒若兼虚用甘温之法。 (1)真热假寒、内热火炽、素体阴虚、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6.补益法 “补法”。 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治法。 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真实假虚者禁补。 (2)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相辅相 成。 (3)五脏之中重点补脾肾。 (4)补以甘温、甘凉为佳。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7. 消导法 “消法”、“消散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消食导滞 消石散结 消瘤软坚 利水消肿 7. 消导法 “消法”、“消散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消食导滞 消石散结 消瘤软坚 利水消肿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分清虚实。 (2)脾虚食滞与健脾并用。 (3)肾虚之水肿与温补肾阳并用。 (4)脾虚之水肿与补土并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8. 理气法 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 降气平逆 益气升阳 注意: (1)辨清虚实。 (2)兼阴液亏损者慎用。 行气解郁 8. 理气法 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 行气解郁 降气平逆 益气升阳 注意: (1)辨清虚实。 (2)兼阴液亏损者慎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9. 理血法 调理血分治疗瘀血和各种出血的治法。 活血祛痰 止血 注意: (1)活血化瘀与理气法同用。 (2)活血化瘀可与温经散寒法同用。(3)活血化瘀对孕妇不宜。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0. 固涩法 “涩法”。 是通过收敛固涩以消除滑脱之病证的一种治法。 固表敛汗 涩肠止泻 涩精止遗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热病汗出、痢疾初起、伤食泄泻、 火动遗精不宜。 (2)本法非治本之法,应与补气、滋阴 并施。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1. 开窍法 开闭通窍以苏醒神志为主的治法。 凉开 温开 注意: (1)开窍法可选用清热、通便、凉肝、熄 风、化痰、辟秽等法。 (2)开窍药多含芳香挥发物,不宜加热煎 服。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12. 镇痉法 “熄风法”。 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以解除四肢抽搐、眩晕、震颤、口眼歪斜等症的治法。 清热熄风 镇肝熄风 养血熄风 活血熄风 12. 镇痉法 “熄风法”。 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以解除四肢抽搐、眩晕、震颤、口眼歪斜等症的治法。 清热熄风 镇肝熄风 养血熄风 活血熄风 祛风解痉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注意: (1)风分内风、外风,临证当区别兼 顾。 (2)津液不足、阴虚、阳亢有热者慎 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七、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对病因和发展机理的研究 中风病: 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变,气血逆乱、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基本病机。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为温热病毒和湿热病毒,在“热极生毒”之上,提出“毒随邪来,热由毒生”的邪、毒、热相互关联的观点。 温病: 病因为温热病毒和湿热病毒,在“热极生毒”之上,提出“毒随邪来,热由毒生”的邪、毒、热相互关联的观点。 胸痹心痛: 气虚血瘀为本。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二)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发展概况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10余个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有关病证的诊断、证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如中风病、胃脘痛、胸痹心痛、血证、高热、厥脱等。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中医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等。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对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探讨 防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中药剂型改进。 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思路的更 新。 中风先兆的防治。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思考题 1.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2.中医内科学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