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制作人:尹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经济学概论 第八讲 国民收入决定 开始.
信号与系统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东北大学 2017/2/27.
关于汇率计算.
关于国民收入的决定 ◆基本思想: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在市场供求机制下,国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第十三章.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西方经济学 廊坊电大 宋万生.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走势分析.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课题 I. 复习 II. 购买力平价假说(PPP) III. 汇率 IV. 国际收支帐 V. 危机管理.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一次函数的图象复习课 南华实验学校 初二(10)班 教师:朱中萍.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三节 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 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微分法则 二 反函数的微分法则 三 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及微分 形式不变性 四 微分法小结.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余角、补角.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第9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LOGO 社会总需求 扬中中专 许杨琴.
第三讲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10章 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核心内容: GDP 拓展内容: 其它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 名义GDP和实际GDP 国民收入的两种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货币市场均衡 IS-LM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国民收入的形成情况。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经济学基础 主讲人:方春龙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第十二章 [教材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 ——IS-LM模型 [IS-LM Model]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十章 总需求I:建立IS-LM模型. 第十章 总需求I:建立IS-LM模型 本章需要解决的问题 凯恩斯交叉图 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等 什么是IS曲线?什么是LM曲线? IS曲线和LM曲线如何描述经济的均衡?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第四章 第四节 函数图形的描绘 一、渐近线 二、图形描绘的步骤 三 、作图举例.
函 数 连 续 的 概 念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4课时 绝对值.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冯剑亮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财政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二十三章 宏观财政理论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本章我们将讨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制作人:尹玉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重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 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乘数论 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本章目录 均衡产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它理论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乘数论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厂商(企业部门) 。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则GDP=NDP=NI=PI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的概念: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可用公式表示为:y=c+i

均衡产出时的条件 举例:假定企业部门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亿美元的产品,于是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 符合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是意愿存货投资或计划存货投资,超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就是非意愿或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产出的图形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图示说明 如图: 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 y E 100 收入=100 支出=100 45º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度线 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 y E 100 收入=100 支出=100 45º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度线 (b)支出决定收入 A AE B IU>0 IU < 0

储蓄-投资理论 投资等于储蓄 推导过程:由于均衡产出的条件为: E=y E=c+i(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 y=c+s(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即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则得 i=s 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可能不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必然相等。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知识要点: 消费-收入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导论:我国1985-2010年全国居民消费情况

消费函数 消费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因此,得出了消费-收入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即: 或: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c MPC = △y

消费函数图像 短期消费函数: c = α+βy 图示说明:如图所示,当在A点时,消费等于收入,达到收支平衡;当在A点以左时,消费大于收入;在A点以右时,消费小于收入。且从此图中的消费-收入曲线图可以看出,平均消费倾向在不断递减,且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此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收入函数对比

储蓄-收入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公式为: 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为:

储蓄函数图像 如图所示 短期储蓄函数: s = y - c = y - (α+βy) = - α+(1-β)y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在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处,储蓄为零,此时的消费和收入相等,收支平衡。在交点以左,是储蓄小于零,说明此时的消费大于收入;交点以右,是储蓄大于零,说明此时消费小于收入。而且,APS和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平均储蓄倾向小于边际储蓄倾向。 如图所示 y c s = - α+(1-β)y

我国城乡1985年-2010年储蓄函数比较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若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的税收政策。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它理论 知识要点: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用公式可表示为:c=a+by(a>0,0<b<1),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的函数,其中,a为自发消费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且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的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 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凯恩斯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1940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1944年7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在1946年3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因心脏病突发于1946年4月21日在索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过去的消费习惯(棘轮效应)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示范效应)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by,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在短期,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哪怕收入下降了,因此,短期消费函数表现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很难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短期内消费的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其习惯效应较大,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类似于只能单方向转动的棘轮。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认为,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周围人的收入等比例的增加,则消费者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消费者周围人的收入增加比例更大,则消费者可能会强制提高自己的绝对消费量,此时会导致C/y增加。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及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同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有关。消费者会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规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该理论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cYL。式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高,中年人较低。

莫迪里安尼简介 莫迪里安尼(1918-)长期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经济学流派上属于拥护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他除了在消费函数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外,还在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与米勒教授共同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1985年因其在这两方面的重要理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当前收入或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预期的、有获取保障的、稳定的长期性收入。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在该理论中,人们会利用他现在的收入和历史收入来预测其可能得到的永久收入,预测时,距离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假定永久收入为Yp=θY+(1-θ)Y1,其中,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Y1为当前和过去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即C=cYp=cθY+c(1-θ)Y1,可见,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θ,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长期的原因是,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调高其消费,当然,若是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会马上调低其消费。只有当人们最终确信了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时,他们才会相应调整其消费。

弗里德曼简介 弗里德曼(1912-)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已退休。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获该奖项最多的大学是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并以对货币问题的深入研究而著称。现代货币主义有时也成为芝加哥学派。

比较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 联系: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 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区别:生命周期理论偏重于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 利率 价格水平 收入水平

利率 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 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提高,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价格水平 这里所谓的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若物价下跌时,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收入水平 我们知道,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要点说明: 1、解决国民收入怎样均衡,为什么均衡。 2、仅包括产品市场,抽象了货币市场。 3、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总收入和总支出相等时的Y,也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Y。

公式推导法 联立方程: y=i+c c=a+by 解联立方程,求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y*= a+i 1-b

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图解 45º y* y c+i c E

用储蓄函数推导均衡收入 已知:i = s s = y - c = - α + ( 1 - β ) y 联立方程,则: y*= α+i 1-b

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图解 y* y s,i E i s

第五节 乘数论 什么是乘数 ——又称倍数,是指支出的自发变化(自变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支出乘数(k)= 国民收入的变化 第五节 乘数论 什么是乘数 ——又称倍数,是指支出的自发变化(自变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支出乘数(k)= 国民收入的变化 支出的变化

乘数效应 已知y= c=100+0.8y i=100 则y=1000 乘数= 或者k= a+i 1-b 1 1-MPC 1 1 MPS

两部门的乘数效应图解 45º y' y c+i' c+i E y i

第六节 三部门的经济收入决定 1、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加入政府部门后 总支出为 c + i + g 总收入为 c + s + t i + g = s + t

不同税收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定量税 已知:c = α+βyd = 1600 + 0.75yd t = t = 800 (定量税) i = i = 1000 g = g = 2000 (单位均为亿美元) 由消费函数求得 s = - α+ (1-β)yd = - 1600 + 0.25( y - 800) = 0.25y – 1800 根据i + g = s + t,得到: 1000 + 2000 = 0.25y – 1800 + 800 y = 4000/0.25 = 16000

不同税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比例税 i + g = s + t (y) t (y)是比例税 设t (y)=0.2y 已知:c = α+βyd = 1600 + 0.75yd t = t (y)= 0.2y (比例税) i = i = 1000 g = g = 2000 (单位均为亿美元) 由消费函数求得 s = - α+ (1-β)yd = - α + (1-β)(y - ty ) = - α + (1-β)(1 - t ) y = -1600 + 0.5×0.8y = -1600 + 0.2y 根据i + g = s + t,得到: 1000 + 2000 =-1600 + 0.2y + 0.2y y = 4600/0.4 = 11500

不同税收下的斜率情况 定量税 比例税 s + t i + g y s + t' 14800 16000 -700 -1000 3000 -700 -1000 3000 s + t i + g y 16000 -1000 -1600 3000 s + t (y) 11500 若其它条件不变,税收由定量税改为比例税,均衡产出减少。 定量税的税收量变动,只会使s+t曲线平行移动,即改变s+t曲线的斜率。

比例不同的比例税的图像 比例税的斜率越大,均衡产出越小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已知:c = α+βyd yd = y ­ t t = t i = i g = g 则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为:y = c + i+ g =α+β( y ­ t ) + i + g 即:y =(α+ i + g ­βt)/(1 ­ β) = + + - α i g βt 1-β 1-β 1-β 1-β

三部门中的各种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税收乘数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 平衡预算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公式:

政府税收乘数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公式: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 1、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公式:

平衡预算数 1、概念 ——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公式: (平衡预算数)

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1、以上所讨论的四种乘数,都是假设一个变量的变动不引起另一些变量的变动,若其他变量也变化,则乘数也会变。 2、若税收是比例所得税,则乘数值会变小 如:已知c = α+βyd t = t0 + ty (税收函数) yd = y ­ t + tr i = i g = g t r = t r

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则均衡收入为: 从上式看出,乘数值变小了

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此时,政府购买乘数、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出乘数分别为: 分别小于: 3.在税收随收入而变化的模型中,虽然各种乘数值变小了,但是平衡预算乘数仍等于1。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净出口,即: y = c + i + g +(x - m) 设x=x, m = m0+ γ y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则四部门经济的模型可写为:

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和乘数 由上述模型可知,四部门经济中国民均衡收入为: 则四部门经济中的出口乘数为:

对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的解释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 ,而现在成了 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