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远古~1840年)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Advertisements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决战高考 清远市第三中学 王旭.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讲人:贾俭英.
第 2 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商 西周 春秋 东 周 奴隶社会 战国 封建社会.
商鞅变法.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农之根本在于土地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点1、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识记)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编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古陶一中 杨继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三篇 组织工作.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考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第 1 课 古代的农业 乡土中国. 人物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使 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 《白虎通》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课件 周礼中学 黄小雪.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藏 Tibet.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第 一 章 概 论 1.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古代文明(远古~1840年)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点。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和戏曲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成就辉煌,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原始社会 禅让制、公天下 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 夏、商、西周 前21世纪~ 前8世纪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工业:青铜;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 战国 前8世纪~ 前3世纪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 《诗经》《离骚》、儒学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 秦汉 前221~ 220年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汉: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魏晋 南北朝  221~589年 九品中正制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草市尉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隋唐 581~907年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农业:筒车、曲辕犁;手工业:瓷器南青北白、唐三彩;商业: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鼻祖王维、《金刚经》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宋元 960~1368年 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元: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词、元曲、元杂剧;程朱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西传、木活字、转轮排字盘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 明清 1368~1840年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 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 小说、京剧、心学、八股取士;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西学东渐

一、时空坐标

二、特征概览 阶段 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表现 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表现 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春秋开始,战国末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确保贵族特权利益     内容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瓦解 春秋开始,战国末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了贵族特权   

(3)文化的繁荣: ①思想: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商鞅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 考向1 从历史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 考题统计 2013浙江文综:对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概念内涵的考查 2012浙江文综:对分封制概念内涵的理解 2012海南单科:考查皇帝制度的本质目的

[答案] D

[答案] C

考向2 从历史起因、条件、特点、影响、意义的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天津文综: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 2011新课标全国卷: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答案] B

考向3 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山东文综:西周都城布局体现的政治理念 2013北京文综:秦国完成统一的过程 2013浙江文综: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 2011浙江文综:周秦政治制度的比较 2011北京文综: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答案] B

[答案] B

考向4 从认识、启示、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的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 2013海南单科:对宗法制影响的认识 2013重庆文综: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移风易俗 2011 福建文综: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C

[答案] B

二、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比较  比较项 制度 特点 影响 分封制 (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2)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 (3)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局面的作用,但所封诸侯相对的独立,又成为导致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

 比较项 制度 特点 影响 郡县制 (1)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 (2)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 (3)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1)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较项 制度   特点 影响 郡国并行制 (1)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郡国并存 (2)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 (1)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名存实亡

考点二 春秋战国至秦汉农耕经济的发展 考向1 从历史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广东文综:东汉的经济政策 2013山东文综:汉代的抑商政策 2012江苏单科: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征 2012广东文综:商代出现牛耕的证据 2012安徽文综:古代农业的特征 2011山东文综:精耕细作的内涵 2011福建文综:汉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 C

[答案] D

考向2 从认识、启示、评价、新史观、新情境创设的角度考查 考题统计 2013江苏单科:以考古资料切入考查战国农业发展 2013四川文综:分析商代纺织业的发展 2012浙江文综:归纳古代庄园经济的概况 2012海南单科: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答案] B

[答案] C

考点三 先秦诸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向1 从历史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福建文综: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 2012海南单科:儒家仁政思想的内涵 2012山东文综:法家思想的特征

[答案] A

[答案] B

考向2 从知识比较、联系等综合角度考查 考题 统计 2013重庆文综:汉代儒学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2012上海单科:比较儒、道、法有关“天人关系”的观点 2011浙江文综:古代东西方的“小国寡民”思想 2011福建文综:德礼与刑罚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答案] D

一、综合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2)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 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士”指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争霸需要,各诸侯王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文化 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答案:C

答案:B

答案:B

答案:D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