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解 表 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中医抗衰老漫谈——安佰海.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 行走在经方的世界中 基础医学院 张再良
和 解 剂.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研究进展 刘兆宜 导师:沈琳.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表245 妇人产后病概论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王 付 制 作.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厥阴病的证治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三阳病提纲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三阴病提纲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太阳病(P13)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风表虚证 经证 伤寒表实证 本证 表郁轻证 蓄水证 腑证 蓄血证 热证 虚证 经证 伤寒表实证 本证 表郁轻证 蓄水证 腑证 蓄血证 热证 虚证 变证 结胸证 (P54) 脏结证 痞证 上热下寒证 火逆证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阳明病(P110) 本证 承气汤证 变证 发黄证 寒湿发黄证——茵陈五苓散、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 寒证、虚证 栀子豉汤证 热证 白虎汤证 热证 白虎汤证 猪苓汤证 本证 承气汤证 实证 麻子仁丸证 润导法证 蜜煎方、猪胆汁法 寒证、虚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发黄证 寒湿发黄证——茵陈五苓散、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 被火发黄证 变证 衄血证 血热证 下血证——刺期门 蓄血证——抵当汤

少阳病(P145) 本证 —— 小柴胡汤证 柴胡桂枝汤证 兼 柴胡加芒硝汤证 变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病(P166) 本证——理中汤证、四逆汤证 太阴兼表证——桂枝汤 兼 桂枝加芍药汤 变 太阴腹痛证 证 桂枝加大黄汤 茵陈五苓散 太阴发黄证 茵陈术附汤

少阴病(P173) 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足茱萸汤等 本证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少阴阳郁证——四逆散 少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兼 少阴急下证——承气汤类 变 热移膀胱证 证 伤津动血证 猪肤汤 咽 甘草汤、桔梗汤 痛 苦酒汤 证 半夏散及汤

厥阴病(P199) 本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 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 厥阴热证——白头翁汤 厥逆证: 热厥——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类 寒厥——四逆汤 痰厥——瓜蒂散 水厥——茯苓甘草汤

厥阴病 呕证: 阳虚阴盛证——四逆汤 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 痈脓致呕证 哕证: 误治胃寒证——理中汤、吴茱萸汤等 哕而腹满证——五苓散、承气汤类 下利证: 实热下利证——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阳虚阴盛下利证——通脉四逆汤 虚寒下利证 虚寒下利兼表证——四逆汤、桂枝汤

病机 特点 太阳病 正邪交争于肌表 营卫功能失调 阳明病 邪正交争剧烈 邪热盛极,多属里、热、实证 少阳病 枢机不利, 胆火内郁 半表半里热证 太阴病 脾阳虚弱, 寒湿阻滞 里、虚、寒证 少阴病 心肾阴阳俱虚 全身性里、虚、寒证 厥阴病 肝失条达, 木火上炎, 脾虚不运 有阴阳离决之危候, 亦有阴证转阳向愈之机。

脉诊

基本脉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 脉象 平脉 病脉 太过 不及 脉动方面 脉动位置的深浅 不浮不沉 浮 沉 脉动次数的多少 不数不迟 数 基本脉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 脉象 平脉 病脉   太过 不及 脉动方面 脉动位置的深浅 不浮不沉 浮 沉 脉动次数的多少 不数不迟 数 迟 脉动力量的强弱 不实不虚 实 虚 脉动的间歇 不结不代 结、代 脉动的不整 不动不促 动、促 脉体方面 脉体的长度 不长不短 长 短 脉体的宽度 不大不细 大 细 脉体直的强度 不弦不弱 弦 弱 脉体横的强度 不紧不缓 紧 缓 血行方面 血行的利滞 不滑不涩 滑 涩

微甚脉和兼象脉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 名称 微或甚 兼象 太过或不及 急 数之甚   太过 伏 沉之甚 不及 洪 大而实 微 细而虚 芤 浮大虚涩 革 芤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