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Advertisements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张佳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 AURI.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
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 Optimising Antibiotic Therapy 呼吸内科  查日田 2011年3月23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药学部 2014年3月.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呼吸道感染诊断及 抗生素规范化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 侯芳
2011年医院流行菌株 及耐药监测情况 检验科 微生物室.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张婴元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二十二章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如何向临床报告准确的药敏结果 苏州市立医院检验科 徐 卫东.
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概述]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60 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复 习 如何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onglycosides.
青霉素G(Penicillin G)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杨立志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二、头孢菌素类 三、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肺部感染性疾病处理原则.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Antibiotics
九、治疗.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第四节 病源菌的耐药性问题 一、病源菌耐药性的现状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b-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本类抗生素 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品种多、适应症广。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含有5种(X、F、G、K、双H),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干燥粉末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水溶液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成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本药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且不规则,故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体内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在炎症时可达到有效浓度,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泄。血浆半衰期为0.5-1h。

【抗菌作用】 为繁殖期杀菌药,作用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但抗菌谱较窄。 ① 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产酶的金葡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 ② 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破伤风梭菌等;

③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④ 螺旋体、放线杆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等敏感。 对真菌、立克次体、病毒和原虫无效。 金葡菌、淋病奈瑟菌对该药极易产生耐药。

青霉素G作用特点: 1.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 2. 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3. 对人毒性小,因人的细胞无细胞壁; 4. 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合用。

[临床应用] 对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均为首选。 1.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肺炎球菌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 4. 螺旋体引起的感染 5. G+杆菌引起的感染 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蜂窝组织炎、心内膜炎等。 大剂量治疗有效,常与磺胺嘧啶(SD)合用。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大剂量应用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 破伤风、白喉、气性坏疽;青霉素G对细菌外毒素无作用,应与相应的抗毒素血清合用。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居首位。 ①一般过敏反应:发热、药疹、接触性皮炎、血 清病样反应等。 ②过敏性休克(最严重):表现喉头水肿、四肢 冰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抢救 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剂量、给药途径无关。

防治措施 ①详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②避免滥用、局部用药和在饥饿时给药; ③初次注射或用药间隔3d以上再用者,或用药过 程中批号更换时必须做皮试,反应阳性者禁用。 ④每次注射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⑤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⑥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⑦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并皮下或肌 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 后缓慢静注或静滴,心跳停止者应行心室内注 射,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同 时采用吸氧、人工呼吸等其他急救措施。

2. 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加剧的现象。此反应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的物质引起的。 3.局部刺激:i.m引起局部疼痛、红肿或硬结。

二、半合成青霉素 1. 耐酶青霉素类 注射:甲氧西林 口服、注射: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特点:耐酶、耐酸,但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二、半合成青霉素 2. 广谱青霉素类 口服:阿莫西林 口服、注射:氨苄西林 特点:对G+及G-菌都有杀菌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二、半合成青霉素 3.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注射: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特点:抗菌谱广,对G+及G-菌都有杀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不耐酸,均需注射给药;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与青霉素G相比,其特点: ①抗菌谱较广,杀菌力强; ②耐酶(b-内酰胺酶); ③可口服; ④ 过敏反应较少。

[分类] 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 口服:头孢氨苄 第一代 注射用:头孢呋辛 口服:头孢克洛 第二代 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口服:头孢克肟 第三代 注射用:头孢匹罗 第四代

作用特点: 对G+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对G-菌: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厌氧菌: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肾毒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无) 对酶稳定性: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 G一菌均有高效,对β-内 酰胺酶高度稳定。

【临床应用】 第一代: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 肤及软组织感染; 第二代: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 症、尿路感染、骨、关节感染、盆腔、腹腔感染等; 第三代: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 髓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 第四代: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感染。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较轻,与青霉素类有交叉过敏现象。 2.肾毒性:第一代较明显,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高效利尿药合用。 3.凝血障碍: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

4.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 服药期间饮酒及含有酒精的饮料可出现。 原因:由于应用药物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 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医护人员应提醒病人及其家属,应用头孢类药物做 治疗时,且停药7日内,禁止饮酒(及含有酒精的 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