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复习: :对任意的x∈A,都有x∈B。 集合A与集合B间的关系 A(B) A B :存在x0∈A,但x0∈B。 A B A B.
Advertisements

精品课程《解析几何》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四章 空间力系 §4-1空间汇交力系.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王欣.
什么是合力(resultant force)、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汽车机械基础-- 第一篇 汽车常用构件力学分析.
定积分习题课.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第1章:力的性质及物体受力分析 1.1 力的性质 1.2 力矩 1.3 力偶 1.4 约束 1.5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乒乓球回滚运动分析 交通902 靳思阳.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授课教师: 杨 娟 班 级: 初二年级.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1.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1菱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看一看,想一想.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正方形 ——计成保.
2.6 直角三角形(二).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 赵海英.
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高一年级物理组 邓林.
3.1 力偶 力偶矩矢 3.2 平面力偶系 3.3 空间力偶系. 3.1 力偶 力偶矩矢 3.2 平面力偶系 3.3 空间力偶系.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海南华侨中学 叶 敏.
注意:这里的F合为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力
第 4 章 空 间 力 系 空间 汇交力系 空间 平行力系 空间 任意力系.
汇交力系: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作用线汇交与同一点的力系。
§ 正方形练习⑵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第1章构件静力分析基础 1.基本概念(力、刚体) 2.静力学公里 3.约束和约束反力 4.受力图.
O x y i j O x y i j a A(x, y) y x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 高三数学组 李 蕾.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应用 主讲教师:戴萍.
第十章 机械的摩擦、效率与力分析 Mf = F21r =fvQr F21=fN21=fQ/sinθ=fvQ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2 点的投影 一、点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二、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三、空间二点的相对位置 四、重影点 五、例题 例1 例2 例3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就一定可以找到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一为施力物体,一为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2轴对称的性质 八 年 级 数 学 备 课 组.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物体的受力分析 物体的平衡.
位似.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
生活中的几何体.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正方形的性质.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篇 静力学 引 言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若干个力。分类: 按力的作用线分布: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 按力的作用线关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任意力系。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篇 静力学 引 言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若干个力。分类: 按力的作用线分布: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 按力的作用线关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任意力系。

若两力系对同一物体作用效果相同——等效力系; 把一个力系用与之等效的另一个力系代替——力 系的等效替换。 一个复杂力系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替换的过程—— 力系的简化。 若一个力系可用一个力等效替换,则该力叫合力; 力系中的各力叫分力。 若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使物体保持平衡,则该力系 称为平衡力系。此时力系所满足的条件称平衡条件。 静力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力系的简化;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刚体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特征——刚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 刚体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始终不变的物体。 特征——刚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由于静力学研究力学模型是刚体和刚体系统,故静力学又称刚体静力学。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同时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 力的概念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同时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或运动效应; 力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或变形效应。

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2、力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线在空间的方位和指向。 3、力的作用点。表示力的作用位置。 ———————————————————— 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力的大小。表示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强弱程度。单位:牛顿(N)或千牛顿(KN)。 2、力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线在空间的方位和指向。 3、力的作用点。表示力的作用位置。 以上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矢量表示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 1.1 力可以用一个矢量表示。如图所示,矢量的模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的大小;矢量的方位和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矢量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公理一 二力平衡公理 —————————————————— 静 力 学 公 理 1.2 公理一 二力平衡公理 ——————————————————— —————————————————— 1.2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 静 力 学 公 理 A B 此公理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平衡力系。对于刚体此条件是充要条件,但对变形体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叫二力构件。 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直杆,叫二力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去掉任意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公理二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 —————————————————— 1.2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去掉任意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静 力 学 公 理 该公理是力系简化的理论依据。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 ——————————————————— —————————————————— 1.2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静 力 学 公 理 A B A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公理三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静 力 学 公 理 即: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1.2 ——————————————————— 公理三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1.2 作用于物体某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亦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确定。 静 力 学 公 理 A 即: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即:三力平衡必汇交。 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 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 —————————————————— 1.2 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静 力 学 公 理 说明不平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 即:三力平衡必汇交。 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公理四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 —————————————————— 1.2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它是受力分析必需遵循的原则。 静 力 学 公 理

公理五 刚化原理 —————————————————— 静 力 学 公 理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1.2 公理五 刚化原理 ——————————————————— —————————————————— 1.2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果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静 力 学 公 理

概 念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1.3 概 念 ——————————————————— 自由体——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1.3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事先对物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的力。(简称:约束力或反力) 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称为主动力。 约束力是由主动力引起的,故它是一种被动力。

约束反力的确定 ——————————————————— 约束反力取决于约束本身的性质、主动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约束反力阻止物体运动的作用是通过约束与物体相互接触来实现的,因此它的作用点在相互接触处;它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大小将由平衡方程求出。 1.3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的基本类型 ——————————————————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一、柔性体约束 (柔索约束) ——————————————————— —————————————————— 1.3 一、柔性体约束 (柔索约束)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反力为拉力,作用线沿柔索背离物体。

约束的基本类型 ——————————————————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二、光滑接触面约束 ——————————————————— —————————————————— 1.3 二、光滑接触面约束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力沿接触面公法线方向指向物体。

约束的基本类型 ——————————————————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三、光滑圆柱形铰链约束 ——————————————————— —————————————————— 1.3 三、光滑圆柱形铰链约束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反力过销中心,大小和方向不能确定,通常用正交的两个分力表示。 X Y

约束的基本类型 ——————————————————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四、支座约束 1、固定铰支座 ——————————————————— —————————————————— 1.3 四、支座约束 1、固定铰支座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约束反力过销中心,方向不能确定,通常用正交的两个分力表示。

约束的基本类型 ——————————————————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2、可动铰支座约束 辊轴支座约束。 ——————————————————— —————————————————— 1.3 2、可动铰支座约束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辊轴支座约束。

约束的基本类型 —————————————————— 五、链杆约束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1.3 ——————————————————— —————————————————— 五、链杆约束 1.3 两端用光滑铰链与其它构件连接且不考虑自重的刚性直杆称为链杆。其为二力杆。 约 束 与 约 束 反 力 解除约束原理:当受约束的物体在某些主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将其部分或全部约束解除,代之以相应的约束反力,则物体的平衡不受影响。

概 念 ——————————————————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1.4 概 念 ——————————————————— ——————————————————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受力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受力分析的步骤 ——————————————————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1.4 ——————————————————— ——————————————————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2、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力。 3、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注意:(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力;(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反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物体间的相互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例1 ——————————————————— —————————————————— 1.4 作图示轧路机轧轮的受力图。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2 ——————————————————— 如图所示结构,画AD、BC的受力图。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3 ——————————————————— 如图所示结构,画AC、BC及整体的受力图。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4 —————————————————— 如图所示结构,画横梁AB的受力图。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1.4 ——————————————————— —————————————————— 1.4 如图所示结构,画横梁AB的受力图。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5 —————————————————— 如图所示结构,画AC、BC的受力图。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1.4 ——————————————————— —————————————————— 1.4 如图所示结构,画AC、BC的受力图。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6 ——————————————————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 —————————————————— 重量为W1的匀质圆盘放置在光滑的斜面上,并用柔绳系在中心,绳的另一端绕过滑轮系一重量为W2的重物,滑轮重量为W3 。绳子的重量可略去不计。试作出圆盘、重物和滑轮的受力图。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6 ——————————————————— ——————————————————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例7 ——————————————————— 确定图示结构中,A、B、C处约束反力的作用线方位。 1.4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