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quinolones) 第一代:萘啶酸、吡哌酸 第二代:氟喹诺酮 诺氟、氧氟、环丙沙星 第三代:司帕、左氧氟沙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
Advertisements

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 概述 ]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 (60 年代 ) :萘啶酸,已被淘汰。 第二代 (70 年代 ) :吡哌酸等。吡哌酸对 G - 菌有效,用于尿道或肠道感染。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化学治疗药物 Chemotherapeutic Drugs. 学习提要 掌握喹诺酮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区别点 掌握各组喹诺酮药物的抗菌特性 掌握喹诺酮及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 应及产生耐药机制.
抗结核病药. 3 月 24 日是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宣传主题为: “ 控制结核、人人有责 ”
第三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复 习 题 四环素的不良反应 灰婴综合症的预防.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 Drug
第 九 章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 drugs) 1.
第四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七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人工合成 抗菌药.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Chapter 3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agents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代喹诺酮的代表产品 透星之应用篇.
第43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Chemotherapeutic Agent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肺结核.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概述]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60 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
磺胺类典型药物和抗菌增效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 物 化 学 Medicinal Chemistry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代表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
人工合成抗菌药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物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第三十八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synthesized antibacterial agents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Antibiotics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人工合成抗菌药 Artificial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喹诺酮类(quinolones) 第一代:萘啶酸、吡哌酸 第二代:氟喹诺酮 诺氟、氧氟、环丙沙星 第三代:司帕、左氧氟沙星 第四代:克林、加替沙星

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特点: 抗菌谱窄,部分G- 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低。 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吡哌酸 (pipemidic acid) 特点: G-,某些G+ PO吸收、分布良好。 尿、胆汁药浓度高。 尿路和肠道感染,前列腺炎。

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杀菌剂。 药物与菌结合力增大。 对菌膜通透性增大。 抗菌谱增宽、活性增强。

抗谱菌: 抗菌谱广, G-,绿脓菌, G+较强, 厌氧菌、结核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 具有较长PAE。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影响DNA复制→细菌死亡。G- 作用DNA回旋酶A亚基,通过抑制其切口和封口功能,阻碍细菌DNA合成。 G+ 作用靶:拓扑异构酶Ⅳ(2C,2E 亚基) 对人类拓扑异构酶Ⅱ影响小。

耐药性及机制: 易产生,尤金葡菌。 机制:染色体突变。 细菌DNA回旋酶改变。 菌胞膜对药物通透性降低。 细菌药物泵出作用被激活。 与其他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

体内过程: PO吸收快,血浆Pr结合率低,F高。 分布广,组织浓度高。 半衰期较长,芦氟沙星 35h。 进入特殊细胞。 尿、胆汁排泄,尿浓度很高。

临床应用: 尿路。 胃肠道:志贺氏菌。 呼吸道。 泌尿生殖系统:淋球菌。 皮肤软组织。 骨关节。 外科、妇科、耳鼻喉科和眼科。 可替换青霉素、头孢菌素用于全身感染治疗。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中枢症状,失眠。 过敏,光敏反应,较少。 肝肾损害。 幼年动物的软骨组织损害(第三代)。 利用PAE治疗,减少毒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制酸剂、铁锌制剂螯合-难溶。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中枢毒性。 抑制茶碱、华法林、咖啡因代谢。

常用喹诺酮类药

诺氟沙星 (氟哌酸,norfloxacin) G- ≈氧氟沙星、三代头孢菌素, G+、厌氧菌:不如头孢、氧氟、环丙。 志贺氏菌感染首选。 主要用于尿路、肠道感染。 与β-内酰胺-协同作用。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抗菌谱、作用≈诺氟。体外抗菌强。 F>诺氟。 G-杆菌,强。 肺炎军团菌、弯曲菌、绿脓菌。

氧氟沙星(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 -左旋体,效力高,用量小,同类中毒性最低。 抗菌谱、作用>诺氟。 药动学优化。 淋球菌首选。 结核菌有效。 透过血脑屏障,脑膜炎。 尿浓度高。 左氧氟沙星 -左旋体,效力高,用量小,同类中毒性最低。

氟罗沙星(Fleroxacin) 抗菌谱、作用> >诺氟、氧氟、环丙沙星。 PO吸收完全,F达100%;血药浓度高,分布广,t 1/2长。 每日给药一次。 不良反应:多见。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PO不受食物影响。长效,t 1/2 17 h, 组织穿透力强,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 组织穿透力强,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 抗菌谱、作用>环丙。 肺炎链球菌。 耐异烟肼、利福平结核菌。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活性基团:游离氨基。 历史:1935, G.DoMark → prontosil 1936,Trefouel → sulfonamide 1940s,penicillin等出现,应用下降, 1960s,甲氧苄氨嘧啶(TMP)。 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活性基团:游离氨基。

Sulfonamides 全身感染(可吸收): 磺胺异恶唑 (Sulfisoxazole, SIZ)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SD) 磺胺甲恶唑 (Sulfamethoxazole,SMZ)

肠道感染(不吸收): 柳氮磺吡啶 SASP 外用磺胺(局部): 磺胺醋酰 SA 磺胺嘧啶银 SD-Ag 磺胺米隆 SML

抗菌谱: 较广。 G+ ,G-,衣原体、原虫、放线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鼠疫杆菌、痢疾杆菌; SMZ:伤寒杆菌; SML和SD-Ag:绿脓杆菌。

作用机制: ↓ 抑菌 二氢蝶啶 外源性叶酸(人), TMP L谷氨酸 ↓ ↓(-) PABA→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二氢叶酸还原酶 ↑(-) ↓      磺胺类         四氢叶酸 (一碳基团转移酶辅酶)↓              嘌呤、嘧啶←←菌体 ↓             抑菌

抑菌药。 脓液和坏死组织,作用↓。 普鲁卡因体内产生PABP,磺胺类作用↓。 对人类影响小。

耐药性及机制: 易产生。 药量不足,用法不规则,疗程长。 改变细菌代谢途径: 产生较多PABA或二氢叶酸合成酶。 利用外源叶酸。 各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易产生。

体内过程: 可吸收类: 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 SD、SMZ 脑脊液浓度高。 肝代谢,主要形成乙酰化物,溶解度低,易在尿中结晶,尤其酸性尿,损伤肾。 主要由肾脏排泄。

不易吸收: 肠道浓度高,随粪排出。 SASP-肠道感染。

临床应用: 全身感染:选可吸收磺胺药。 尿路感染。 脑膜炎球菌感染,首选SD 。 其它:伤寒、副伤寒、呼吸道、痢疾、淋病等。

肠道疾病: 一般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吡啶(体内分解为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

局部用药: 烧伤: SML:不受脓液、坏死组织干扰,穿透性强。 SD-Ag:刺激小,具收敛作用,使创面干燥、结痂、加速愈合。 眼科感染: SA-Na:pH 7.4,局部刺激小,穿透性强。

不良反应: 泌尿系统损害: SD SMZ 加服NaHCO3。 过敏反应:皮疹,药热。 血液系统反应: 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 贫血。 黄疸:成人黄疸,肝损;胎儿核黄疸。 其它:恶心等。

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TMP) 抗菌作用: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 对人毒性小,长期大量-反应。 致畸孕妇禁用。 抗菌谱与磺胺药基本相似而稍强。 应用:复合使用,敏感菌各类感染,脑膜炎等。

磺胺药和TMP合用 复方新诺明:SMZ+TMP。 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协同作用。 抗菌谱扩大,作用加强。 耐药性不易发生。 药动学特性类似。 与SMZ或SD合用。 复方新诺明:SMZ+TMP。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 杀菌剂,抗菌谱广, G-,G+ 。 抑制细菌乙酰辅酶A,干扰糖代谢,损伤菌DAN。 PO吸收迅速完全,T1/2 短,血浓度低。 尿药浓度高,泌尿道感染。 不易产生耐药性。 胃肠反应。

呋喃唑酮(痢特灵) PO吸收少,胃肠道浓度高。 主要治疗痢疾、肠炎。 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