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复习教学设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节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一课时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12.9 简单的二元 二次方程(二).
代数方程总复习 五十四中学 苗 伟.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 3 章 方程與圖像.
12.8 简单的二元 二次方程(一).
复习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 点击页面即可演示.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题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命题内容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命题方式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2.命题热点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并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一、能线性化的多元非线性回归 二、多元多项式回归(线性化)
§1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二元线性方程组与二阶行列式 ★三阶行列式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圆的方程复习.
18.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
3-2 條件不等式 解一元 n 次不等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解法 函數的極植.
教材版本: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 作品名称:同类二次根式 主讲老师:张翀 所在单位: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学 科:中学数学 年 级:九年级上学期 单位名称: 阜新市第十一中学 主讲教师:冯长征
圆复习.
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 复习课(一).
6.9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 加减消元法 上虹中学 陶家骏.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10.2 立方根.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章 行列式 第五节 Cramer定理 设含有n 个未知量的n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为 (Ⅰ) 由未知数的系数组成的n阶行列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7.5 里程碑上的数.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余角、补角.
3.1 从算式到方程.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肇庆市睦岗镇大龙学校 彭素冉.
北师大版(必修2) 课题:§2.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授课教师:韩伟 年级:高中一年级 单位:阜师院附中.
3.3 支路法 总共方程数 2 b 1、概述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知识点名称: 导数的定义.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3 第 1 课时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章 行 列 式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解 二元和三元线性方程组,可以看出,线性方程组的解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计算.
6.4不等式的解法举例(1)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2-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函数的概念 例2.钟表问题
本节内容 本课内容 三元一次方程组 1.4.
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学期 第一章第四节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辅助线巧添加 八年级数学专项特训: ——倍长中线法.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初稿:叶群芳(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 1.4.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2).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加减消元法 授课人:谢韩英.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4 用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法(1).
****九年级数学组汇报教学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九○三班.
教学大纲(甲型,54学时 ) 教学大纲(乙型, 36学时 )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方程式: (1)(x+1)2=81 x+1=9 或 x+1=-9 x=8 或 x=-10 (2)(x-5)2+3=0
以下是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复习教学设计

一、回顾与思考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自己感觉有哪些收获?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1)请同学们用3-5分钟时间通览一遍教材,从学习的时间顺序角度,对本单元有一个总体的回顾.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2)对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个角度进行知识点的分类.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3)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部分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及解的定义两大类知识.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4)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部分中,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5)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部分中要掌握审、找、设、列、解、验、答七个解题步骤.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6)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部分主要是如何消元,先消哪个元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就得到前面已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知识点归纳 本单元具体知识体系见下图:

二、知识点归纳 2.本单元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 (1)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 (2)有理数、整式的运算.

二、知识点归纳 2.本单元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 以本单元知识为基础的: (1)不等式; (2)一元二次方程; (3)函数; (4)平面解析几何.

二、知识点归纳 3.本单元学习方法及对以后单元的启示: 启发——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办法: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三、典型题归纳 [例1] 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B) . (C) .(D) . [例1] 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B) . (C) .(D) . 分析:这一例题是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的题型,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元”和“次”代表什么?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条件:每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涉及的未知数只有两个.

三、典型题归纳 [例2]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 (2) (3)

三、典型题归纳 [例2]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答: 的系数为1,可以对方程变形,采用代入消元法 .

三、典型题归纳 [例2]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 答: 的系数分别为4,-4,可以直接采用加减消元法 .

三、典型题归纳 [例2]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3) 答:先将方程组整理化简,再根据特征灵活选用消元方法 .

三、典型题归纳 例3:某班40名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共捐款100元.捐款情况如下表: 捐款(元) 1 2 3 4 人数(个) 6 7 表格中捐款2元和3元的人数不小心漏记了.问捐款2元和3元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三、典型题归纳 设捐款2元的有 人,捐款3元的有 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捐款2元的有15人,捐款3元的有12人. 分析:要从题中的已知和表格中发现隐含的等量关系.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班级人数为40人,捐款总额为100元,可以直接设未知数. 设捐款2元的有 人,捐款3元的有 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捐款2元的有15人,捐款3元的有12人.

四、思想方法归纳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主要有: 1.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2.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 ;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