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
自学练习课: 1.西汉时期和唐朝中叶开始分别产生了 哪些影响中央集权巩固的事件? 2. 这些问题分别是如何最终解决的?请简 要概括? 3.请对比两次措施的异与同?(可从出现原 因、采取措施、产生影响等方向对比) 4.归纳两朝加强中央集权,克服地方分权的 规律性手段?
1.刘邦分封异姓王;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北宋) 2. 西汉:建立中朝;设置刺史 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2. 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 北宋: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 下有通判监,财赋运京师。
同与异 汉武帝措施 宋太祖措施 原因 刘邦分封同姓王 自唐朝以来的藩镇割据 同:地方割据力量的壮大 措施 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收精兵、削实权、 制铁谷 同:加强皇帝权力;抑制地方势力 影响 导致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同:都产生了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消极影响 相同 手法 1.加强皇帝的权力2.实行分权牵制原则 3.削弱地方实权4.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5.设置官僚机构
分封异姓王 西汉前期形势图 分封同姓王 汉高祖刘邦 诸候王叛乱 “七国之乱”
“欲天下之治安,莫 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小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 ——《治安策》 贾 谊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设置刺史 推恩令 酎金夺爵 第二目
课堂设问二 1.中朝是什么?有何作用?(图) 2.什么是刺史?有何作用? 3.什么是推恩令?有何作用?(图)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返回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①建立中朝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皇 帝 ①建立中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九 卿 执行机构
返回 汉武帝刘彻 主父偃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背景:藩镇割据的形成
“外重内轻”(边境节度使力量大,中 央军备空虚。) 课堂设问 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 原因是什么? 政治腐败。(唐玄宗后期) “外重内轻”(边境节度使力量大,中 央军备空虚。) “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 经济:严重破环北方农业生产。 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藩镇割据。 人口: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国防:使唐朝的边境空虚。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李隆基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五代(北方):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南方):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
课堂设问 后周的周世宗在中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后周世宗 进行政治改革,发展 经济,为北宋结束五 代十国的局面奠定了 基础。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中央机构: 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 地方机构: 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 下有通判监,财赋运京师。 宰相赵普
中央机构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枢 密 院 (三衙) 宰 相 侍 卫 马 军 司 殿 前 步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课堂设问 分析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采取 措施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加强中央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军事、 政治和经济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堂设问 请逐项分析“兵”、“权”、“钱”三方面的 消极影响。 ① “冗兵”——兵将分离,战斗力衰退;地 方兵力装备较差。 ② “冗官”——皇帝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 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③ “冗费” ——巨额军饷,庞大官僚机构, 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总之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