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 [体内过程] 1、吸收 氨基糖苷类为强极性化合物,水溶性大而脂溶性小,口服难吸收,仅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可渗入大多数体液,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该类药物在肾皮层和内耳内淋巴液及外淋巴液有高浓度积聚,而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其浓度下降很慢。药物还可通过胎盘,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毒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3、代谢与排泄 药物在宿主体内并不代谢。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排泄,尿药浓度高,可用于泌尿道感染。
[作用] 氨基糖苷类是快速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 。 抗菌谱: 1、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结核杆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
2、对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球菌作用差;对各型链球菌作用微弱,多数肠球菌、厌氧菌对其耐药。 3、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菌株对某些药物敏感。 特点: 1、本类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2、为静止期速效杀菌剂 3、存在抗生素后效应
[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在于干扰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环节: 对蛋白质合成的始动、延伸、终止三个阶段均有作用,可造成细菌体内核蛋白体耗竭及蛋白质受阻。 氨基糖苷类药物还可使细菌细胞膜缺损,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和加快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转运,更加速了细菌的死亡。
[耐药性] 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细胞壁通透性降低 [不良反应] 1、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 (耳毒性) 前庭功能障碍 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发生率: 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 耳蜗神经损害 表现: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2、肾脏损害 (肾毒性) 表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可致氮质血症和无尿 发生率: 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 3、变态反应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
4、神经肌肉阻滞 原因: 药物与钙离子络合,使体液内的钙离子含量降低 药物能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 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 5、其他 面部、口唇发麻、周围神经炎等
二、常用药物特点与应用 庆大霉素 [作用] 抗菌范围广,抗菌活性强,有较强的抗生素后效应。 细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
[应用]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3、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4、原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5、口服作胃肠道术前消毒与治疗肠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链 霉 素 [应用] 1、与其他抗菌药合用治疗鼠疫、布鲁菌病、鼠咬热 2、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治疗结核病
阿米卡星 抗菌谱最广,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特点: 1、对耐药菌仍有抗菌作用 2、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 应用: 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的感染
第二节 多肽类 一、多粘菌素类 [体内过程] 多粘菌素口服不吸收,也不经粘膜或创面组织吸收,肌注后血药浓度较低,在肝、肾、心、肺和肌肉组织有一定浓度。主要经肾脏排泄,t1/2约为6小时。肾功能不全者,t1/2会大大延长。
[作用] 多粘菌素类属窄谱杀菌剂。 只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也高度敏感。 [应用] 主要用于局部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眼、耳、皮肤、粘膜感染及烧伤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口服用于肠道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 1、肾脏毒性 2、神经系统毒性 3、变态反应
二、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体内过程] 口服不吸收,肌注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故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药物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内,在体内很少代谢,血浆半衰期约为6小时。药物90%以上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 [作用] 抗菌谱窄,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应用] 1、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口服治疗难辨梭状杆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不良反应] 1、耳毒性 2、肾毒性 3、偶见皮疹、药热 4、口服有胃肠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