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种群问题模型 种群问题是指种群在数量或密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有单物种种群和多物种种群问题之分。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一、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 学习要求: 二、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第二节 换元积分法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 法(凑微分法) 二、第二类换元积分法. 问题 解决方法 利用复合函数,设置中间变量. 过程令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一、能线性化的多元非线性回归 二、多元多项式回归(线性化)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一、 定积分的换元法 二、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三、 小结、作业.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第二节 函数的微分法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全 微 分 欧阳顺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第5章 §5.3 定积分的积分法 换元积分法 不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 换元积分法 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3 第 1 课时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数列.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第四章 一次函数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1.把下面的关系模式转化为E-R图 1)系(系号,系名,电话) 2)教师(工号,姓名,性别,年龄,系号)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1.2 子集、补集、全集习题课.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5.2 抽样分布   确定统计量的分布——抽样分布,是数理统计的基本问题之一.采用求随机向量的函数的分布的方法可得到抽样分布.由于样本容量一般不止2或 3(甚至还可能是随机的),故计算往往很复杂,有时还需要特殊技巧或特殊工具.   由于正态总体是最常见的总体,故本节介绍的几个抽样分布均对正态总体而言.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 华容一中 伍立华 2017年2月24日.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课堂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高一(5)班 教师:王琦.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Volterra-Lotka方程 1925年, A. Lotka(美)和V. Volterra(意)给出了第一个两物种间的捕食模型。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方程式: (1)(x+1)2=81 x+1=9 或 x+1=-9 x=8 或 x=-10 (2)(x-5)2+3=0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章 种群问题模型 种群问题是指种群在数量或密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有单物种种群和多物种种群问题之分。 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就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研究人口增长的单种群数学模型的案例,种群数学模型对种群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计的作用。 1

4.1.1自治微分方程 定义1 设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函数f(y)连续可微,称微分方程 4.1自治微分方程的图解方法 4.1.1自治微分方程 定义1 设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函数f(y)连续可微,称微分方程 为自治微分方程;称    的根 为平衡点或静止点。相直线是因变量y轴上的图。

借助相直线完成图解自治微分方程的具体步骤为: 1)画因变量y轴,并在其上标记所有平衡点将y轴分割为若干区间; 2)在每个区间上确定y’的正负,并在轴上标出变化箭头(y’>0表示y单调增,故在对应区间画出右向箭头,否则画左向箭头); 3)计算y’’并求出y’’=0的点,用y=0和y’’=0的y值分割y的值域,计算所有分割区间上y’及y’’的符号,用表格给出; 4)在xy平面上根据3)的表格数据画出各类解曲线图。

例1. 用图解法求解自治微分方程 解:令 得平衡点 用表格给出y’在各个区间的符号: y (-,-2) -2 (-2,3) 3 (3,) +  4

其对应的相直线图如下(箭头表示y值的变化趋势) 由 得: 用 和 的 值分割 的值域得下表 y (-,-2) -2 (-2,0.5) 0.5 (0.5,3) 3 (3,) y +  y 5

上表在xy平面对应的各类解曲线如下图 ·具有吸引功能的平衡点称为稳定的平衡点 ·具有排斥功能的平衡点为不稳定平衡点 6

4.1.2自治微分方程组 定义2 设 都是自变量 的一元函数, 且多元函数 具有连续偏导数 称微分方程组 为一阶自治微分方程组。 由于微分方程组的解是多个一元函数,而微分方程组是这多个一元函数的一组关系式,故也称微分方程组为系统。 7

若用n维空间 中的向量值函数工具,则一阶自治微分方程组可以简记为 式中的向量值函数 与自治微分方程类似,称使方程组 的 解 为系统 的平衡点或静止点 。 此时 为系统 一个奇解 8

平衡点 附近出发的任一解 均有 称系统 的平衡点 是(渐近)稳定的, 否则是不(渐近)稳定的。 n=2时 这里 具有连续偏导数。 9

例2:求解微分方程组 的平衡点,并讨论其稳定性。 解:由 求得平衡点 由已知微分方程组有 10

有解 对任一解 故也有 因此平衡点 是稳定的。 11

4.2.1.单种群的一般模型 4.2单种群问题 描述单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模型: 式中B表示出生率;D表示死亡率 I表示迁入率;E表示迁出率。 12

实际中更简单的描述一般模型: 式中G=B-D表示种群增长率。 例1.种群控制问题 某地区野猪数若降到m头以下,则野猪将会灭绝,但若超过M头,猪的种群数量就会由于营养不良和疾病降回到M头,请研究该地区猪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回答主管部门发放多少猎捕许可证才不会出现猪的种群灭绝情况。 13

解: I=E=0, 设 为在时刻 猪的数量 对应的数学模型为 3个平衡点: 且 对应的相直线: P (0, m) m (m, M) M (0, m) m (m, M) M (M , ) P  + 对应的相直线:

由 得 故有

用 的 值分割P的值域: 许可证的数量要小于 考虑到不可控因素数量为 或许更好。 P (0, P1) P1 (P1, m) m (0, P1) P1 (P1, m) m (m, P2) P2 (P2,M) M (M, ) P  + P 许可证的数量要小于 考虑到不可控因素数量为 或许更好。

4.2.2.受年龄性别影响的种群模型 例2.人口增长的年龄结构模型 1.问题的提出 根据资料建立描述人口增长的模型,并对每一个时间段和每一个年龄组,计算出相应的总人口数(计算年限为19个5年的时间段) 表1 女婴出生率 年龄组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45-50 比率 0.00102 0.08515 0.30574 0.40002 0.28061 0.15260 0.06420 0.01483 0.00089

表2 女性人口存活率 表3 女性人数(单位:千人) 年龄组 比率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0.99670 0.99837 0.99780 0.99672 0.99607 0.99472 0.99240 0.98867 0.98274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0.97437 0.96258 0.94562 0.91522 0.86806 0.80021 0.69239 0.77312 表3 女性人数(单位:千人) 年龄组 比率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9715 10226 9542 8806 6981 5840 5527 5987 6371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 以上 5498 4839 4174 3476 2929 2124 1230 694

2.模型假设 编号按 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45-50,50-55,55-60,60-65,65-70,70-75,75-80,80-85,85 以上依次为第1,2,3,4,5,6,7,8,9,10,12,13,14,15,16,17,18年龄组; 3.符号约定及说明 t xk(t) xk(0) x(t) bk bwk:第k组妇女的生育女婴的比率,bk =2bwk sk:第k组人口的存活率,

4.问题分析与建模 t时刻人口数量为: 考虑在t时刻到t+5时刻人口的变化状态 上面两式即人口增长年龄结构模型,用矩阵表示:

给定的数据下用公式编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 递推出确定人口增长的矩阵方程 给定的数据下用公式编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 表4-5 第19个五年人口数目的变化(单位:千人) 年龄组 人口数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49334.8 46800.7 44473.8 42300.9 40245.8 38222.7 36127.8 34013.9 32039.6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 以上 30209.1 28229.9 25756.3 22815.7 19712.3 16657.8 13131.8 8642.7 6040.74 表4-4 第1个五年人口数目的变化(单位:千人) 年龄组 人口数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45 18548.4 19365.9 20418.7 19042. 17554.2 13907.1 11618.3 10970. 11838.3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 以上 12522.1 11667.1 10584.5 9151.71 7640.26 6034.75 687.63 2941.27 1901.88

4.3多种群问题 4.3.1.两种群问题的一般模型 表示 时刻某范围内两种群体的数量,则 式中 是固有增长率。 若 有

例1:(种群竞争问题) 度假村为吸引游客游玩,决定建一池塘并在其中投放鳟鱼和鲈鱼供垂钓。若投放一批这两种鱼后,是否这两种鱼一直能在池塘中共存?若不能,怎样做才能不会出现池中只有一种鱼的情况? 问题分析 表鳟鱼和鲈鱼在时刻 的数量 模型假设 1.鱼种群的增长率与该种群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2.两种鱼的作用都是降低对方的增长率,其大小正比于两种鱼数量的乘积, 比例系数分别为 3. 是连续可微的。

模型建立 模型求解与分析 平衡点

在相平面上用平衡点对应的二直线 分割鳟鱼和鲈鱼的值域(相平面的第一象限)得四个区 域A、B、C、D 下面我们要用图解法研究最初放入池塘的两种鱼数量不在平衡点的情况:

区域 A B C D x  + y 考察 符号: 在相平面画出对应图 在相平面画出系统解的轨线图

结论:两种鱼都不能一直在池塘中共存下去。 为满足要求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抽查池中两种鱼的数量关系。若发现两种鱼的数量处于图中的A或B区,提醒钓鱼者只能钓鲈鱼不能钓鳟鱼;若发现两种鱼的数量处于图中的C或D区,提醒钓鱼者只能钓鳟鱼不能钓鲈鱼。

4.3.2.种群模型系数的意义 一次项系数:表示对应的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二次项系数:表示该种群的密度制约或内部竞争程度,称为密度制约度; 交叉项系数:表示两种群的接触程度。 以上系数取值的正负有不同的含义,如假设 表示种群数量指数增长 表示种群数量指数递减

例2 在马来亚的科莫多岛上有一种巨大的食肉爬虫,它吃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吃岛上生长的植物,假设岛上的植物非常丰富且食肉爬虫对它没有直接影响,请在适当假设下建立这三者关系的模型。 模型准备 用Logistic模型,设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为 则 r为固有增长率,N是环境容许的种群最大数量由方程可以得到: 是稳定平衡点,即 时 令 模型 可以简化为

模型假设 模型分析与建立 1.植物能独立生存,并按Logistic规律增长; 2.食肉爬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 为 为比例系数 为死亡率 比例系数 为死亡率

综上,可以得到本题数学模型 注 植物的增长能独立生存,并受到自身的密度的影响,与哺乳动物的数量成反比,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食肉爬虫不能独立生存,与哺乳动物的数量成正比,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哺乳动物不能独立生存,与植物的数量成正比,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与食肉爬虫的数量成反比,也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4.3.3. 几个常见的两种群关系模型 相互竞争模型 1)没有密度制约 2)有密度制约

相互依存模型 1)没有密度制约 2)有密度制约 3)互利共生

捕食与食饵模型 1)没有密度制约,种群y以吃种群x为生 2)没有密度制约,种群y以吃种群x为生

例3. 假设甲、乙二种群相互依存,每个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与该种群数量成正比,同时也与有闲资源成正比。此外,两个种群均可以独立存在,但可被其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有限。请写出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其平衡点。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1. 2. 表示甲、乙二种群的有闲资源; 自然资源均设为1,单种群情况下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最大种群数 3. 4. 为二折算因子, 表单位数量的乙可充当甲生存资源的量 表单位数量的甲可充当乙生存资源的量 5. 分别表示甲、乙二种群的固有增长率

模型建立 两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可以用种群数量 对时间的导数 表示 再由假设,有 经化简,得本问题的数学模型 模型求解 求得该模型的四个平衡点:

种群模型的应用——捕食与食饵模型在渔业生产活动的应用 假设某湖中有两种鱼y和x,鱼y以吃鱼x为生,对应的数学模型为 显然其平衡点为 可以证明这两种群的解轨线是周期的。设为T,则两种群的平均量 将原模型改写为

做积分,注意周期性 得有两种群的平均鱼量 若此时加入抓捕活动,设r为抓捕比例,有改进的数学模型 得在新模型下,每个周期的平均鱼量变为: 说明抓捕会导致食饵增加,捕食者减少。

习题与思考 1.用图解法求解第1章的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 2.解释如下模型中两种群的情况和关系: 3. 令 分别表示两个种群在时刻 的数量, 则两种群的一般数学模型可以写为 请你据此完成如下任务 是相互依存关系时,写出对应的数学模型; 1) 是相互竞争关系时,写出对应的数学模型; 2) 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时,写出对应的数学模型; 3)

4.已知某双种群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其中以 分别表示 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 请问该模型表示哪类生态(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系统模型,求出系统的平衡点,并画出系统的相轨线图。 5.利用二种群模型的理论来建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