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好了歌 皇帝愁什么? 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皇帝愁什么? 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李斯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规律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 郡县制度 军功授爵等 郡国并行 侍从秘书参政 推恩令 察举制 节度使 形成藩镇割据 收地方三权 文官、通判 行省制度 首创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侍从秘书参政 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度 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相权 中书省 军功授爵等 察举制 (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朝至清朝:科举制 中央不断加强 地方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越来越注重才能
C D B B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A、郡县制的实行 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C D B B
D A B C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 D、三省体制 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8、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D A B C
郡国并行 推恩令 郡县制与分封制哪种制度好? 秦亡于郡县?(秦亡原因) 观察西汉初,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一、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绝对服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哪种制度好? 秦亡于郡县?(秦亡原因) 观察西汉初,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王国问题的?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边镇兵 中央军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49万 9万 :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剑 节 度 使 陇 右 平 卢 范 阳 河 东 朔 方 西 北 庭 安 广 四 川 青 海 辽 宁 京 山 夏 甘 肃 新 疆
返回提纲
唐末: 节度使 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藩镇节度使耀武扬威、割据一方。 这幅节度使出行图描绘了节度使外出时庞大威武的场面,鼓角齐鸣,彩旗飘飘,军威严整,展示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出行时的气势。 唐末: 节度使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形势图
陈桥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政变。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的策划下,借口北汉和辽会师南下,率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做皇帝,改国号为宋。 杯酒释兵权
收地方三权 文官、通判 (1)措施: 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行省制度 宣政院管理西藏 元 代 的 行 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郡县制的发展。 宣政院直辖地 郡县是地方政府;郡县首长是地方官员。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首长是中央干部。 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行走的\临时的\分支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中书省直辖地 河北、山东、山西 行省制度 宣政院管理西藏 宣政院直辖地 元 代 的 行 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郡县制的发展。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 秦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 秦朝
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汉书》 问题1:“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问题2:材料二叙述的是什么制度? 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西汉:削弱相权 外朝(执行) 三公九卿等 皇帝 中朝(决策) 尚书令 侍从近臣 布衣为相
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
隋唐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2、三省间相互关系如何? 3、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三省六部机制是如何运行? 三省六部制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总揽大权) 行使宰相权) 北宋 皇 帝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唐、元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中书省 河北、山东、山西 元 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汉朝 魏晋 隋唐 察举制 品行(孝、廉)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门 第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试方法、权利在上 才 能
密折制度 什么是密折呢?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雍正朝现存满、汉文奏折41600余件,是研究雍正朝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