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农村中学科技馆 几点思考 齐 让 东 莞. 案例 农村中学科技馆 背 景 试点情况 几点启示.
Advertisements

君臣关系的变化.
中国行政史串讲.
课标版 历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入新课.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二轮 通史十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三轮热点复习 选修高考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第6章 公务员考试录用 所谓公务员录用制度,就是关于国家录用公务员的各种规范和准则的总称。.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第2讲 单元整合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一轮通史复习.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块一 古代的中国:文明古国制度创新,农耕文明大放异彩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 要 点 整 合 专 题 概 述 专 题 感 悟 知 识 网 络 1.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3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 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的措施。.
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小结 秦的统一 中央 官制 郡县 制 皇权 皇帝 制度 三公 九卿 郡守 县令 中央集权.
向量的距离与计算 (1)欧氏距离: Matlab中命令:dist(A,B)计算A中每个行向量与B中每个列向量之间欧氏距离,A的行向量维数必须等于B的列向量维数. 例7. a=[1,2,3],b=[-1,5,6],c=[1,0,1]求a,b,c欧氏距离 解: dist(a,b')=4.6904, dist(a,c')=
第3课 从汉到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吴光辉.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朝《及第谣》.
夏商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汉 秦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全息数据库 综合能力提升 高频考点突破 1~6 7~12 13~14 备课资料集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开创历史课改新局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2006年7月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故宫的总体布局上,全部宫殿以南北中轴线作严格对称的平面布置,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突出皇宫的崇高地位。太和殿居于前朝三大殿之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紫禁城重心所系,以此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包括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宣布科考等。只有经过重重宫门,才能瞻仰到建于三层台基之上雄伟的太和殿,由此营造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故宫建筑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内廷乾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6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四课) 中央官制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二轮 通史复习 一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古代史 (单元) 专题三 古代中华的思想文化
2.秦朝是如何拓展疆土的?(西南、北方、南方)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京三中 孙微.
复习提问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回顾.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
导航页 一、中国历史地理 主要内容 四、中国的近代化 3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
朝 代 歌 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 明清王朝完。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专题(一) 睢宁县第二中学 王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三: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课标: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至元时期 (二轮复习).
历 史 全球史观 空 间 时间 世 界 中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等 欧洲:两牙;荷兰;英国;法国; 俄国; 德意志;意大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代议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西藏 Tibet.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组织机构图.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好了歌 皇帝愁什么? 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皇帝愁什么? 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李斯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规律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 郡县制度 军功授爵等 郡国并行 侍从秘书参政 推恩令 察举制 节度使 形成藩镇割据 收地方三权 文官、通判 行省制度 首创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侍从秘书参政 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度 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相权 中书省 军功授爵等 察举制 (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朝至清朝:科举制 中央不断加强 地方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越来越注重才能

C D B B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A、郡县制的实行 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C D B B

D A B C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 D、三省体制 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8、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D A B C

郡国并行 推恩令 郡县制与分封制哪种制度好? 秦亡于郡县?(秦亡原因) 观察西汉初,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一、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绝对服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哪种制度好? 秦亡于郡县?(秦亡原因) 观察西汉初,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王国问题的?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边镇兵 中央军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49万 9万 :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剑 节 度 使 陇 右 平 卢 范 阳 河 东 朔 方 西 北 庭 安 广 四 川 青 海 辽 宁 京 山 夏 甘 肃 新 疆

返回提纲

唐末: 节度使 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藩镇节度使耀武扬威、割据一方。 这幅节度使出行图描绘了节度使外出时庞大威武的场面,鼓角齐鸣,彩旗飘飘,军威严整,展示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出行时的气势。 唐末: 节度使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形势图

陈桥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政变。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的策划下,借口北汉和辽会师南下,率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做皇帝,改国号为宋。 杯酒释兵权

收地方三权 文官、通判 (1)措施: 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行省制度 宣政院管理西藏 元 代 的 行 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郡县制的发展。 宣政院直辖地 郡县是地方政府;郡县首长是地方官员。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首长是中央干部。 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行走的\临时的\分支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中书省直辖地 河北、山东、山西 行省制度 宣政院管理西藏 宣政院直辖地 元 代 的 行 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郡县制的发展。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 秦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 秦朝

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汉书》 问题1:“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问题2:材料二叙述的是什么制度? 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西汉:削弱相权 外朝(执行) 三公九卿等 皇帝 中朝(决策) 尚书令 侍从近臣 布衣为相

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

隋唐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2、三省间相互关系如何? 3、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三省六部机制是如何运行? 三省六部制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总揽大权) 行使宰相权) 北宋 皇 帝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唐、元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中书省 河北、山东、山西 元 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汉朝 魏晋 隋唐 察举制 品行(孝、廉)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门 第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试方法、权利在上 才 能

密折制度 什么是密折呢?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雍正朝现存满、汉文奏折41600余件,是研究雍正朝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