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解命题可以发现,命题的内部结构包含了下述内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Advertisements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运动热身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从小到大写出 2 的倍数( 10 个): 写出 5 的倍数( 6 个)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5 , 10 , 15 , 20 , 25 , 30.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 计算法概述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基本积分表 三、不定积分的性质及简单计算 四、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 学习要求: 二、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4.2 第一换元积分法 课件制作 秦立春 引 例 第一换元积分法. §4.2 第一换元积分法 课件制作 秦立春 以上三式说明:积分公式中积分变可以是任意的字母公式仍然成立.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复习: :对任意的x∈A,都有x∈B。 集合A与集合B间的关系 A(B) A B :存在x0∈A,但x0∈B。 A B A B.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 知识网络 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及其关系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四种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量词 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含有一个量词的否定 或 且 非或 并集 交集 补集 运算.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一章 行列式 第五节 Cramer定理 设含有n 个未知量的n个方程构成的线性方程组为 (Ⅰ) 由未知数的系数组成的n阶行列式
第2章 谓词逻辑.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一、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二、积分上限函数求导法则 三、微积分基本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四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4.3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微积分基本公式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5 广义积分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第四章 一元函数的积分 §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4.2 换元积分法 §4.3 分部积分法 §4.4 有理函数的积分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三节 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 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微分法则 二 反函数的微分法则 三 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及微分 形式不变性 四 微分法小结.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第二节 函数的微分法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多媒体中心 庄伯金 第二章 谓词逻辑 多媒体中心 庄伯金
元素替换法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推论)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一章 函数 函数 — 研究对象—第一章 分析基础 极限 — 研究方法—第二章 连续 — 研究桥梁—第二章.
第四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个体词、谓词、量词 一阶逻辑公式及其解释 一阶语言 合式公式 合式公式的解释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四、投影运算 在数据库中, 用关系来描述数据时常用投影运算进行数据操作。
§4 谓词演算的性质 谓词逻辑Pred(Y)。 是Y上的关于类型 {F,→,x|xX}的自由代数 赋值 形式证明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第十九章 谓词逻辑.
复习.
用计算器开方.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2 谓词公式语义解释 个体变元,谓词,函数词和个体常元 需要逐层解决.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1.2 子集、补集、全集习题课.
定义19.13:设p,qP(Y),若{p}╞q且{q}╞p,则称p,q语义等价,记为p │==│ q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P A╞* p表示 :不存在一个使得v(A){1}而v(p)=0 的解释域U。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上杭二中 曾庆华 上杭二中 曾庆华 上杭二中 曾庆华.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第二章 逻辑和证明 2.7小结 数理逻辑的基本思想:逻辑推理机械(演算)化 数理逻辑的基本方法:符号化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 的否定 单位:知源中学 高二数学组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Xn到A中的映射,(xi)=ai,a1,a2,…an为A 中的任何元素(允许ai=aj,ij)。
定义21.17:设P1=P(Y1)和P2=P(Y2),其个体变元与个体常元分别为X1,C1和 X2,C2,并且或者C1=或者C2。一个半同态映射(,):(P1,X1∪C1)→(P2,X2∪C2)是一对映射: P1→P2; : X1∪C1→X2∪C2,它们联合实现了映射p(x,c)→(p)((x),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定义19.17:设P1=P(Y1)和P2=P(Y2),其个体变元与个体常元分别为X1,C1和 X2,C2,并且或者C1=或者C2。一个半同态映射(,):(P1,X1∪C1)→(P2,X2∪C2)是一对映射: P1→P2; : X1∪C1→X2∪C2,它们联合实现了映射p(x,c)→(p)((x),
§4 理想与商环 一、理想 定义14.13:[R;+,*]为环, 若I ,IR,关于+,*运算满足条件: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 频率分布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样品中镍的质量分数(%)进行重复测定,得到90个测定值如下: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通过分解命题可以发现,命题的内部结构包含了下述内容: (1)一些个体对象及对它们进行的某些运算; (2)关于这些对象的一个关系。

定义21.1:由表示某种不确定的可列个个体对象全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个体变元集,记为X={x1,…,xn,…},这里xi称为个体变元,用来表示不确定的个体对象。由表示某种确定的个体对象全体所组成的集合称为个体常元集,它是可列集或有限集,也可以是空集,记为C= {c1,…,cn,…},这里ci称为个体常元,用来表示某个确定的个体对象。

,这里Tn={fni|ar(fni)=n}, 并且|Tn|≤0(故|T(1)|≤0),由定理19.1,可构造X∪C上的自由T(1)-代数I。当T(1)=时,I=X∪C;当T(1),I= , 其中I0=X∪C (这是因为T0=),I1={(f1i,xj)|f1iT1,xjX}∪{(f1i,cj)|f1iT1,cjC} ∪(f2i,xj,xk)|f2iT2,xj,xkX} ∪(f2i,xj,ck)|f2iT2,xjX,ckC} ∪(f2i,cj,xk)|f2iT2,xkX,cjC} ∪(f2i,cj,ck)|f2iT2,cj,ckC}∪ ∪(fki,y1,y2,yk)|fkiTk,yiX∪C}∪

随着n的增大In将更为复杂。 在I上定义运算fki:Ik→I,使得fki(a1,,ak)=(fki,a1,,ak),这里ajI (j=1,,k),即fki为I上的第i个k元运算。 定义21.2:X∪C上的自由T(1)-代数I称为项集,I中的每个元素称为项,不含个体变元的项称为闭项,I上的代数运算fni称为第i个n元函数词。如果X∪C,T(1)可列,项集I也是可列集。

例:设C=,T=({f11,f21|ar(f11)=1, ar(f21)=2,求I0,I1,I2,

集上的所有n元关系,即Rn ={Rni|ar(Rni)=n} 定义21.4:对任意的RniRnR,称I上的n元关系Rni(t1, ,tn)为I上的原子公式(特别地,R0i就是原子命题公式),这里t1, ,tnI,Rni称为第i个n元谓词。基于关系集R的所有I上的原子公式全体称为I的原子公式集,记为Y。 原子公式集Y是可列集。 C=, T(1)=,R=R0(这里R0为0元关系集)时,原子公式就是命题逻辑中的命题变元即原子命题。

二、谓词代数 例:设A={1,…,100},对于命题“A中所有数都大于0”. ci表示数字i,R2i表示二元关系“大于”, 命题形式化地表示为: R2i(c1,0)…R2i(c100,0)。 当A为正实数集时,就不能用上述方式表示。为此引进记号xR2i(x,0)来表示上面的命题。这里x称为全称量词。

注意:x中的x只是虚设的,xR2i(x,0)并不依赖于x,事实上也可用yR2i(y,0)表示上述命题。 对于命题“对所有的x,使得有p(x)就必有q(x)”,可表示为x (p(x)→q(x))。 设A={-2,-1,0,1,2},对于命题“在A中必存在大于0的数”, 令ci表示数字i,R2(1)表示二元关系“大于”,则命题可形式化地表示为: R2(1)(c-2,0)R2(1)(c-1,0)R2(1)(c0,0) R2(1)(c1,0)R2(1)(c2,0)。

当A为实数集时,就不能用上述方式表示 引进记号xR2(1)(x,0)来表示上面的命题。这里x称为存在量词。要注意的是,在x中的x只是虚设的,xR2(1)(x,0)并不依赖于x,事实上也可用yR2(1)(y,0)表示上述命题。 存在量词与全称量词有联系。 对命题“不存在x具有性质p”, 可表示为(xp(x)), 也可表示为x(p(x))。

因此x和x有相同的含义,所以在构造模型时,就不需要包括存在量词,而只要定义x=x。 谓词代数建立在原子公式集Y上,并且谓词代数P(Y)除了必须是 {F, →}-代数外,还必须使个体变元集X中的每个个体变元x,都有函数x:P(Y)→P(Y)。

定义21.5:原子公式集(作为生成元集) Y={Rn(t1, ,tn)|RnR,tiI, 1i n}上关于类型{F,→,x|xX}的自由代数称为谓词代数,记为P(Y),P(Y)中的元素称为谓词合式公式,因此P(Y)也称为谓词公式集。这里F是0元运算,→为二元运算,而x则是一元运算。

与命题代数类似,可利用F,→和x来定义一元运算和x以及其它二元运算, , ,现定义如下:

定义21.6:在谓词合式公式q=xp(这里表示或)中,称p为x的辖域。p中x的出现称为x在q中的约束出现。p中不是约束出现的其它变元的出现称为变元在q中的自由出现。如果变元x在q中约束出现,则称x是q中的约束变元。如果变元x在q中自由出现,则称x是q中的自由变元。 q中自由出现的个体变元全体构成的集合用var(q)表示,若var(q)=,则称q为闭式,此时q中无自由变元。 x可能既是自由变元,又是约束变元。

对于AP(Y),A中所有公式的自由变元全体构成的集合用var(A)来表示。 例:指出下列谓词公式中,量词的辖域,个体变元的自由出现和约束出现: (1)x(R11(x)→yR21(x,y)) (2)x(xR11(x)→R21(x,y))→R22(x,y) 解:在(1)中,量词y的辖域是R21(x,y),量词x的辖域是R11(x)→yR21(x,y),x的两次出现都是约束出现,y也是约束出现的,x和y都是约束变元,是闭式

(2)x(xR11(x)→R21(x,y))→R22(x,y) 在(2)中,x的辖域是R11(x),x的辖域是xR11(x)→R21(x,y)。

定义21.7:设p(x)是P(Y)中谓词合式公式,x是其自由变元之一,t(z)是项,z 代表t中的任一个个体变元。当x不出现在p的z的辖域内,则称t对于p中的x是自由的,否则就称t对于p中的x是不自由的。 当t代入p(x)中的x而得p(t(z))时,z应是p的自由变元,但如果x出现在p的z的辖域内,z就成为p(t(z))中的约束变元 这时t对于p中的x是不自由的,变元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在语义解释时即可发现。

例:在x1R21(x1,x2)→x3R22(x3,x1)中,项f21(x1,x3)对自由变元x1,x2都是不自由的;

约定:用p(x)或p表示P(Y)中的元素(即谓词合式公式) p(x)并不意味着x在p(x)中是自由出现的,x可以不自由出现,甚至不出现。 用p(t)表示由项t去替换p(x)中所有自由出现的x所得到的结果。 例:p(x2)=x1R21(x1,x2)→x3R22(x3,x1) p(f22(x2,x3))=x1R21(x1, f22(x2,x3))→ x3R22(x3,x1) p(x1)=x1R21(x1,x2)→x3R22(x3,x1) p(f11(x2))=x1R21(x1, x2))→ x3R22(x3,f11(x2))

定义21.8:设pP(Y),p的量词深度和层次分别用d(p)和l(p)表示,定义为: (i)d(F)=l(F)=d(q)=l(q)=0,q是P(Y)中的原子公式。 (ii)d(p1→p2)=max{d(p1),d(p2)}, l(p1→ p2)=1+max{ l(p1),l(p2)}。

作业:P423 1,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