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第二节 拉压杆强度设计与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第三节 连接件的强度设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 电子教案 第六章 轴 霍振生制作.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八章 向量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 第五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一、空间直线的点向式方程 和参数方程 二、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三、空间两直线的夹角.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一、强度理论的概念 单向应力状态 轴向拉压 剪切 扭转 弯曲 弯曲.
主讲老师:张恒文 工程力学(1) (12) 2017年3月12日 返回总目录.
- 2-1 画以下各杆的轴力图,并求指定截面上的内力。 解:求截面内力用截面法,轴载直杆截面上内力为轴力。
第七章 弯曲应力 目录 下节.
第四章 弯曲应力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帅 心 涛.
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 §5-1 梁的位移——挠度和转角 §5-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5-3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材料力学 刘鸿文主编(第5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师:朱林利,副教授, 航空航天学院 应用力学研究所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力学多媒体课件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在工程实际中,受力构件往往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若与各种基本变形形式相应的应力应变是同量级而不能忽略,则构件的变形称为组合变形。在线弹性、小变形条件下,可利用叠加原理对组合变形杆件进行强度计算。
第6章 弯 曲 6.1 弯曲的概念与实例 6.2 梁的内力与内力图 6.3 弯曲时的正应力与强度计算 *6.4 梁的变形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小组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第四章 扭 转.
乒乓球回滚运动分析 交通902 靳思阳.
第 9 章 弯 曲 §9-1 剪力和弯矩. 剪力和弯矩图 §9-2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进一步研究 §9-3 弯曲正应力
第9章 能量法 Energy method.
[期末考试] “*”部分<材料力学C>不要求
地基附加应力之三——空间问题 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空间问题 基础底面形状, 即为荷载作用面 平面问题 荷载类型,
第4章 扭转.
项目五:键的选择和强度验算 《现代机械设计技术》课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
第四章 弯曲应力 §4-1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4-2 梁的剪力和弯矩· 剪力图和弯矩图 §4-3 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 第八章 组 合 变 形 Chapter8 Combined deformation.
机械力学与设计基础 李铁成 主编.
第三章 扭转.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杏坛中学 高二数学备课组.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3.1 习 题(第三章)
第一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汽车机械基础-- 构件承载能力分析 第三章.
3 扭转 3-1 扭转概念和工程实例 3-2 扭矩及扭矩图 3-3 薄壁圆筒的扭转 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 强度条件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第6章 弯 曲 应 力 1.
《工程制图基础》 第四讲 几何元素间的相对位置.
位移法 —— 例题 主讲教师:戴萍.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 课题:连杆机构中连杆的变形 与强度校核.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应用 主讲教师:戴萍.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多跨静定梁 主讲教师:戴萍.
第二章 拉伸与压缩 目 录.
[期末考试] “*”部分<材料力学C>不要求
滤波减速器的体积优化 仵凡 Advanced Design Group.
材料力学(乙) 第五章 基本变形(2):剪切 赵 沛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2019年4月1日.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材料力学(乙) 第三章 应力与应变分析(1) 赵 沛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2019年3月12日.
材料力学(乙) 复习课 赵 沛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2019年6月18日.
《材料力学》实验 力学性能试验 一、拉伸试验 二、压缩试验 三、剪切试验 四、扭转试验 电测应力分析实验 电测法基本原理
第四章 弯曲内力.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材料力学(乙) 第八章 能量法(2) 赵 沛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2019年5月2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第二节 拉压杆强度设计与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第三节 连接件的强度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第二节 拉压杆强度设计与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第三节 连接件的强度设计 第四节 梁的强度设计 第五节 轴的强度设计 第六节 轴和梁的刚度设计 第七节 讨论与说明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一、强度设计 (一)、强度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1、确定可能最先发生强度失效的截面——危险截面;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一、强度设计 (一)、强度设计原则与设计过程 1、确定可能最先发生强度失效的截面——危险截面; 2、确定危险截面上哪些点可能最先发生强度失效——危险点; 3、确定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即确定表征危险点的微元各对面上正应力与剪应力(大小和方向); 4、根据材料性能,判断可能失效形式,从而选择相应的设计准则。 (二)、工程实际计算 1、强度校核; 2、截面设计; 3、确定许可载荷; 4、选择材料。

二、刚度设计 根据工程实际要求,对构件进行设计,以保证在确定的外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弹性位移(最大位移或指定位置处的位移)不超过规定的数值。于是: 1、对于拉压杆,刚度设计准则为 ε为轴向线应变;[ε]为许用轴向线应变。 2、对于梁,刚度设计准则为 y和θ分别为梁的挠度和转角;[y]和[θ]分别为梁的许用挠度和许用转角。 3、对于受扭圆轴,刚度设计准则为 φ和θ分别为圆轴指定两截面的相对扭转角和单位长度相对扭转角;[φ]和[φ/l]分别为相应的许用值。

第二节 拉压杆强度设计与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一、拉压杆的强度设计 1、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内力系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横截面上正应力为: 第二节 拉压杆强度设计与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一、拉压杆的强度设计 1、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内力系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横截面上正应力为: 当杆件压缩时,上式同样适用。 σ的正负规定与轴力相同。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2、拉压杆强度设计准则

二、拉压杆伸缩量计算 拉压杆绝对变形为: 拉压相对变形(线应变)为: R.Hooker(虎克)定律: 常数E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单位为GPa。EA称为拉压杆的抗拉压刚度。 公式变换 得R.Hooker(虎克)定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或

例6-1 结构尺寸及受力如下图所示。设AB、CD均为刚体,BC、EF为圆形截面杆钢杆。钢杆直径为d =25mm,两杆材料均为Q235钢,其许用应力[σ]=160MPa。若已知载荷 P=39kN,试校核此结构的强度。 解: 1、分析危险状态 可得 EF 杆受力最大,为危险杆。 2、计算应力、校核强度 强度足够

例6-2 上例中若杆BC、EF 的直径未知,其它条件不变。试设计两杆的直径。 解: 两杆材料相同,受力不同,故直径不同。有设计准则 得BC、EF杆的直径分别为

例6-3 在例6-1中杆BC、EF 的直径均为d=30mm,[σ]=160MPa,其它条件不变。试确定此时结构所能承受的许可载荷? 应用设计准则 有

第三节 连接件的强度设计 一、剪切实用计算 二、挤压使用计算 当作为连接件的铆钉、、销钉、键等零件承受一对等值、反向、作用线距离很近的平行力作用时,其主要失效形式之一为沿剪切面发生剪切破坏。发生相对错动的截面称为剪切面。由于剪切面上剪应力分布比较复杂,可假定认为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剪切实用计算。 其设计准则为 其中 Q 为剪切面上的剪力,由平衡条件求解;A 为剪切面面积;[τ]为材料的许用剪应力,单位 MPa。 二、挤压使用计算 在承载的情形下,连接件与其所连接的构件相互接触并产生挤压,因而在二者接触面的局部区域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称为挤压应力,用符号σjy表示,单位MPa。挤压应力是垂直与接触面的正应力。其可导致接触的局部区域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而导致二者失效。 积压力为作用在接触面上的总的压力,用符号 Pjy 表示。 挤压面为接触面在挤压力作用线垂直平面上的投影,用符号 Ajy 表示。 其强度设计准则

三、焊缝使用计算 四、胶粘实用计算 对于主要承受剪切的焊缝,假定沿焊缝的最小断面(即剪切面)发生破坏。假定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于是有 Q为作用于单条焊缝最小断面上的剪力;δ为钢板的厚度;l 为焊缝的长度。 四、胶粘实用计算 胶粘连接,由于连接后的构件受力、接缝方向以及胶层均匀分布程度和胶层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胶粘连接的失效形式不可能是一种形式。 在某些情况可能发生剪切破坏,如右(a)图;在有些情况可能拉断,如右(b)图;还有些情况,既有可能拉断也有可能剪断,如右(c)图。因而也都采用假定计算。 强度设计时需同时满足

连接件的强度设计——综合实例 托架受力如下图 1、已知控制杆AB由钢制成,其强度极限σb=600MPa,安全系数nb=3.3 。求杆的直径。 2、C处的销钉由钢制成,其剪切强度极限τb=350MPa,安全系数nb=3.3 。求销钉的直径。 3、已知托架支承C处材料的挤压许用应力[σjy]=300MPa,确定支承板厚度δ 。 解: 根据平衡方程可求得 1、确定控制杆直径 根据拉压杆的强度准则

销钉受力如图(c),承受剪力,有两个剪切面。于是有 2、计算销钉直径 销钉受力如图(c),承受剪力,有两个剪切面。于是有 3、确定支承C的厚度 支承承受挤压,每个挤压面上的积压力及积压面面积分别为: ;

第四节 梁的强度设计 一、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 基本概念 1、平面弯曲: 梁发生弯曲变形后,其轴线位移与外载荷共面。 2、斜弯曲: 横向力不作用于主惯性面时,梁发生的弯曲变形。 3、纯弯曲: 某段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无剪力,此段梁的变形称为纯弯曲。 4、横力弯曲: 梁的横截面上既有弯矩也有剪力的弯曲变形。 一、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 (一)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 梁纯弯曲变形时,纵向纤维既有伸长部分也有缩短部分,其中既没有伸长也没缩短(即伸长部分和缩短部分的分界面)称为中性层。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梁的变形可以看做横截面绕中性轴发生了转动。 所以梁纯弯曲变形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其中正应力既有拉应力也有压应力。

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沿高度呈线性分部,中性轴处正应力为零,距离中性轴越远正应力越大。沿宽度上正应力大小相等。 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M 为横截面上的弯矩; I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轴惯性矩 单位 mm3 或 m3   ;                     y 为所研究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二)弯曲剪应力 距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 设横截面上各点处的切应力均平行于剪力或截面侧边,并沿横截面宽度均匀分布。距中性轴为y处的弯曲切应力公式 式中Q为横截面上的剪力;Iz为整个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Sz为距中性轴y处横线一侧的部分截面(图y阴影部分面积)对中性轴z的静矩;b为y处横线截面的宽度。

切应力沿截面高度呈抛物线分布。最大切应力在中性轴处,其值为 常见截面形状梁的最大剪应力近似计算公式表 截面形状

二、弯曲强度计算 I 为截面对中性轴惯性矩,单位mm4 或m4 1、纯弯曲——正应力强度准则 对于塑性材料,由于其抗拉压能力相同,故只校核危险截面上应力绝对值最大即可。 I 为截面对中性轴惯性矩,单位mm4 或m4 其中 为抗弯截面模量,单位 mm3 或m 3 对于距形截面 对于圆形截面 对于圆环形截面 其中

对于脆性材料,由于许用拉应力和许用压应力不等,所以需要分别校核拉伸边和压缩边的强度。 2、横力弯曲——弯曲剪应力强度准则 当梁的跨度短,截面高(l/h)<5或壁薄时,除了正应力强度校核外,还需进行剪切强度校核。剪切强度准则为 即

三、复杂受力时梁的强度计算 1、斜弯曲 可将梁在力P的作用下分解成在 Py、Pz 作用下的两个平面弯曲的叠加。 2、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 作用在构件对称平面内的外力与构件轴线平行而不重合,或相交而不垂直。 其强度准则为

综 合 实 例 例、发动机活塞的空心销受力如图。 综 合 实 例 例、发动机活塞的空心销受力如图。 已知:Pmax=7000N。销子各段可近视为收均布载荷。销子由钢材制成,内直径 13mm,外直径 20mm,许用应力[σ]=240MPa。 求:校核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剪应力的强度。 解: 1、作销子的受力简图与剪力、弯矩图,判断危险截面; 从弯矩图可判断出最大弯矩发生在销子中间,其值为 2、计算销子的抗弯截面模量;

3、校核最大正应力强度; 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最大弯矩作用截面的上、下两点,其值为 可知,销子最大弯曲正应力强度足够,安全。 4、校核最大剪应力强度。 通过剪力图可看出梁B、C截面处剪力最大,其值为 最大弯曲剪应力为 根据最大剪应力失效准则,可知 所以销子上最大弯曲剪应力强度足够,安全。

第五节 轴的强度设计 一、圆截面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二、圆截面轴强度准则 圆轴扭转变形时,各横截面就像刚性圆盘一样,绕轴线旋转了一个角度。各横截面无沿轴线相对移动。 可得出圆截面轴扭转变形时,横截面上只有剪应力,无正应力。而且,剪应力一定垂直于半径,并且沿半径方向呈线性变化,形心处为零,边缘最大。 圆截面轴扭转时横截面某一点剪应力计算公式 其中 T 为横截面上的扭矩;ρ为截面上点到形心的距离;Ip为截面对形心的极惯性矩,单位 二、圆截面轴强度准则 综合考查危险截面为横截面作用剪应力最大的截面,要保证圆轴正常工作,要保证危险截面上最大剪应力不能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即

其中 为截面对形心的极惯性矩,单位 mm4 或m4 ; 为圆轴的抗扭截面模量,单位 mm3 或m3 。 对于实心圆 对于空心圆

三、受弯曲与扭转时圆截面轴的强度准则 (一)外力分析 在力 P 的作用下使圆轴发生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 (二)内力分析 A截面为危险截面,其中弯矩和扭矩分别为 (三)应力分析 (四)强度准则 A截面上a、b点为危险点,其应力状态为简单的二向应力状态。 根据第三强度理论有 对于塑性圆截面轴,其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准则为

实 例 汽车传动轴AB,由45号无缝钢管制成,外径D=90mm,内径d=85mm,许用应力[τ]=60MPa,传递的最大力偶矩m=1.5kNm。 要求:(1)校核其强度;(2)若改用材料相同,扭转强度相等的实心轴,确定其直径;(3)求空心轴与实心轴的重量比值 解: (1)校核扭转强度 (2)计算实心轴直径 d1 扭转强度相同的实心轴与空心轴,当材料相同时,它们的抗扭截面模量应相等。即

由此,得实心轴的直径为 (3)两轴重量之比 当两轴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它们的重量之比,将等于横截面面积之比。

第六节 轴和梁的刚度设计 一、圆截面轴的扭转变形刚度设计 (一)描述扭转变形刚度的基本参数 设两截面的距离为 dx 时,其扭转角为 单位长度扭转角为 两截面长度为 l 时,其扭转角为 单位:rad (二)圆截面轴扭转变形的刚度准则 最大的单位长度扭转角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单位长度扭转角[θ],即 GIp——称为轴的抗扭刚度。

二、梁弯曲变形的刚度设计 (一)描述扭转变形刚度的基本参数 挠曲线:梁发生弯曲变形,梁的轴线由直线变为连续而光滑的平面曲线称为挠曲线。 挠度:梁横截面形心沿y轴移动的距离。 挠曲线方程:挠度随截面位置变化的函数。 转角:横截面相对原来位置转过的角度。 (二)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挠曲线方程的二阶导数与弯矩、抗弯刚度的关系,即 (三)梁弯曲变形的刚度准则

第七节 讨论与说明 一、工程实例中的问题综合 二、提高构件强度的途径 关于构件的力学模型,对构件进行静力分析与设计,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建立构件的力学模型。 1、分析所研究的构件在实际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起的作用;分析与之相邻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力的传递过程。 2、将作用在构件及其附件上的力向构件横截面形心或弯曲中心简化,并以构件的轴线表示构件,得到构件的受力简图或计算简图。 3、必要时,需要作某种假定简化,例如曲率不大的杆,可近似采用直杆的分析结果;斜度不大的变截面杆,可近似应用等截面杆的理论公式。 二、提高构件强度的途径 提高构件的强度是指在不增加材料的前提下,使构件承受更大的载荷而不发生强度失效。 对于强度问题,只要降低危险截面处的弯矩或剪力,或采用各种方法使危险截面得以加固,就可以达到提高强度的目的。 例如,对于梁或承受纯扭转的圆轴,强度设计主要依据为

三、提高构件刚度的途径 所以可以有两种途径提高构件的强度: 1、通过改变支承与加力点的位置,或通过辅助构件,使弯矩或扭矩的峰值尽量减小。如下图 将两端支座向中间移动,可使中间截面上的弯矩逐渐减少,但支承处截面上的弯矩却逐渐增大,但二者数值相近时,这时的支承位置比较合理。 采用次梁加载,作用在主梁上的最大弯矩可比不用次梁加载降低得很多。 2、根据截面上的应力分布特点,选择经济、合理的截面形状。 例如根据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在中性轴附近的材料没有充分利用,故在不改变很截面面积的情况下,将中性轴附近的材料移至距中性轴较远处,例可将截面设计成工字型、圆管形或其它空心截面,就能达到不增加材料而使强度提高的目的。 三、提高构件刚度的途径 提高构件刚度主要是指减小梁的弹性位移。除了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以增加惯性矩外,主要是减小梁的长度,当梁的长度无法减小时,则需增加中间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