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习题课 一、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应用 二、导数和微分的求法 导数与微分 第二章.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一、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 学习要求: 二、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1 热烈欢迎各位朋友使用该课件!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 工科高等数学 广州大学袁文俊、邓小成、尚亚东.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第二节 换元积分法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 法(凑微分法) 二、第二类换元积分法. 问题 解决方法 利用复合函数,设置中间变量. 过程令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1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二元线性方程组与二阶行列式 ★三阶行列式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例7-1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钢索的摆动规律为j= j 0sin(pt/4)。试求当t=0和t=2s时,荡木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6.9 特殊精馏 反应精馏 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反应过程与精馏过程进行集成,使 反应与精馏在蒸馏设备中同时进行的技术。 特点: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换元公式 分部积分公式 小结 1/24.
单元九 冷却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叙述水冷却系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正确描述水冷却系的冷却强度调节的方式。
分 离 工 程 第2章 传质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重点:单级平衡过程 ?.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全 微 分 欧阳顺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知识点编号:ZYKC 理论塔板数与计算方法.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第九章 蒸 馏 9.5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计算的基本假定.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 九 章 蒸 馏.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分离工程 授课教师:许振良 教授.
强酸(碱)溶液 一元弱酸(碱)溶液 多元弱酸(碱)溶液 两性物质 混合酸碱溶液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
第五章 非均相系统热力学性质计算.
第五章 相平衡 (第二部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工程制图基础》 第四讲 几何元素间的相对位置.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位移法 —— 例题 主讲教师:戴萍.
第4课时 绝对值.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活度系数γ=1,离子积Kw、任意n元酸HnA第m级电离常数Kam、分析浓度CHnA已知且为真值的情况下酸的水溶液[H+]近似计算的误差分析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最小生成树 最优二叉树.
化工原理(下) The 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econ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多组分精馏: 1.组分数C>2 2.求解数目较多方程 ——变量分析 3.塔内分布复杂——过程分析 4.计算 2.求解数目较多方程 ——变量分析 3.塔内分布复杂——过程分析 4.计算 简捷法:Fenske-Undewood-Gilliland法 共沸精馏图解法 萃取精馏简化法 吸收因子法 逆流萃取集团法 逐板法:严格计算(非本章内容) 返回

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第一节多组分精馏过程 第二节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

第一节 多组分精馏过程 二个极限条件: 计算: 1.近似(简捷)法 用于:● 基础数据不全 ● 提供电算初值 ● 比较、选择方案 2.严格计算 电算(下一章)

第一节 多组分精馏过程 3.1.1 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 3.1.2 最小回流比 3.1.3 最少理论塔板数和组分分配 3.1.4 实际回流比、理论板数、进料位置 返回

3.1.1 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 一、关键组分 1.关键组分的引出 一般精馏: 对于设计型计算,5个可调设计变量为: 5 = u a N

i、j为在精馏中起关键作用的组分,称关键组分。 键组分,表示:LK,下标:l j:挥发度小的组分,称重关 键组分,表示:HK,下标:h

精馏塔的任务: LK尽量多的进入塔顶馏出液; HK尽量多的进入塔釜釜液。

对于精馏中的非关键组分: 设 为非关键组分i对HK的相对挥发度。

a 2. 关键组分的特点 ◆LK和HK形成分离界线,且 越小, ◆ ◆精馏中: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分离越难。 ◆ ◆精馏中: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只有无LNK,且 较大,塔顶可采出纯LK; 只有无HNK,且 较大,塔釜可采出纯HK。 h l a

3. 关键组分的指定方法 ◆指定回收率 ◆指定控制量 j ; 注意:同一组分,规定了一端的回收率,另一端的量已确定。不能重复! h W l D j ; 注意:同一组分,规定了一端的回收率,另一端的量已确定。不能重复!

4. 关键组分的指定原则 由工艺要求决定 例:ABCD(按挥发度依次减少排列)混合物分离 ◆工艺要求按AB与CD分开: 则:B为LK;C为HK ◆工艺要求先分出A: 则:A为LK;B为HK

二、设计计算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复杂性 二种方法: ★清晰分割法 假设LNK全部从塔顶采出; 假设HNK全部从塔釜采出。 ★非清晰分割法 1. 确定后,顶釜浓度未确定 物料衡算确定顶釜浓度 j W D x i , 二种方法: ★清晰分割法 假设LNK全部从塔顶采出; 假设HNK全部从塔釜采出。 ★非清晰分割法 各组分在顶、釜都有可能存在。

流量分布、温度分布、浓度分布复杂 ★流量分布 分子汽化潜热相近,可视为恒摩尔流 例:苯—甲苯物系(图3—1) 苯—甲苯—异丙苯物系(图3—2) 分子汽化潜热不相近,V、L有变化, 但V/L变化不大 ★温度分布 泡点与组成密切相关,温度分布接近组成分布形状。(图3—3)。

★浓度分布 1.进料板附近各组分浓度变化较大,原因是 引入的组分包含全部组成。 2.对非关键组分 精馏段:HNK迅速消失; LNK以接近于常数浓度在进料板以上各 板中出现,接近顶部急剧增加,在出料 液中达到最高。 提馏段:LNK迅速消失; HNK在再沸器中浓度最高,从釜向上几 板下降较大,然后变化不大,一直延伸到 进料板。

3.关键组分 变化复杂 ▼ 若无LNK时:HK分别在二段出现两个最高点,LK表现象LNK。(图3—4) ▼ 若无HNK时:LK分别在二段出现两个最高点, HK表现象HNK。(图3—5) ▼有LNK、HNK,且都不同时出现在顶、釜时: LK在精馏段出现一个最大值,然后降到所规定的浓度; HK在提馏段出现一个最大值,然后降到所规的浓度。 (图3—6) 返回

3.1.2 最小回流比 恒浓区——精馏塔中全部浓度不变的区域 1. 时,恒浓区出现的情况 R 二元精馏: 恒浓区:一个,出现在 进料板 1. 时,恒浓区出现的情况 m R 二元精馏: 恒浓区 恒浓区:一个,出现在 进料板

多元精馏: 定义:顶釜同时出现的组分——分配组分 只在顶或釜出现的组分——非分配组分 一般:LK、HK和中间关键组分为分配组分; 非关键组分可以是分配组分,也可以是非分配组分。 多元精馏特点: ▼各组分相互影响,存在上、下恒浓区 ▼所有进料组分中有非分配组分的影响 ▼恒浓区位置不一定在进料板处

——上恒浓区 ——下恒浓区 所有组分为分配组分 只有LNK为非分配组分 只有HNK为非分配组分 LNK和HNK都为非分配组分

2. 的计算 R a 采用Underwood法计算: 该法假设:1.恒摩尔流 2. 在全塔可看成常数 依据:恒浓区概念 2. 的计算 m R 采用Underwood法计算: 该法假设:1.恒摩尔流 2. 在全塔可看成常数 h i a 依据:恒浓区概念 关联式:相平衡、物料平衡

Underwood公式: a x ) ( q q a > 式中: —— i 对基准组分 r 的相对挥发度 取基准:① 最难挥发的组分(最重的组分) ② HK r i a m D i x ) ( , ——最小回流比操作下,i 的摩尔分数, q ——进料状态参数 ——方程的根,为多根方程,取 q r h l a > 误差:10~20%

,最后取平均值。 几个 ,解出 之间试差出几个 挥发度不相邻,可在 、 注意:若 R HK LK q a , 306 . 1 = R 325 m r h l R HK LK q a , 例3—1 计算最小回流比 已知: 解:由(3—1b)试差 将 代入(3—1a)得 306 . 1 = m R 325 q 返回

3.1.3 最少理论板数和组分分配 N x y = 1.最少理论板数 意义:◆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 测出 特点:★F=D=W=0 m N 特点:★F=D=W=0 ★ L=V;L/V=1 ★操作线方程: ★板效率 最高 i n x y , 1 = +

采用Fenske方程求最少理论板数,推导如下: ) 1 ( n B A AB x y ) ( a = ) ( 2 1 + = \ n B A y x 用(1)、(2)式推导Fenske方程:

设塔顶采用全凝器(板序由上向下): ) ( )代入:( 将( y x a = 1 ) ( ):( 又由( x y a = ) ( )代入:( 2 1 ) ( )代入:( 将( B A AB D y x a = 2 1 ) ( ):( 又由( B A AB x y a = 3 2 ) ( )代入:( 又将( B A AB y a = 3 2 1 ) ( B A AB D y x a = \

以次类推: x ) ( a = L x ) ( 有:( —代入式中 — 取( a = L W B A N AB D 1 2 - W B A 均 a = - 1 2 L

Fenske方程的各种形式:

Fenske方程说明: 返回

2. 非关键组分分配

例3—2:计算 05 . 025 = x 和物料分配 N HK C LK 为 ; 选 已知:1. 2. 分离要求 025 , = W l D h x 和物料分配 m N HK C LK 为 ; 选 = 3 2 解 a ,清晰分割法物料衡算 W D 100 15 6 10 5 20 4 15-0.025D 0.025D 3(HK) 0.05W 35-0.05W 35 2(LK) 1 w d f 组分

列方程; 将D、W代入表中,完成物料衡算表(略) b求最少理论板数

c 核实清晰分割的合理性 核算式 ) ( h m i w d N f a + = 1

核算式 ) ( h m i w d N f a + = 1

不成立,须调整 清晰分割假设对 3 C \ d调整 以前面结果为初值,进行试差 结果:第二次 与第一次相近 635 . C3 = d

例3—3:计算 已知:1。 2. 分离要求 解:选甲苯为LK,异丙苯为HK,二甲苯为中间关键组分。物料分配时要对二甲苯试差 1. 设 (依据相对挥发度估计)其他组分按清晰分割法处理,初算结果如下表。

49.071 50.929 100 39.924 0.0746 40 C(HK) 9 1 10 X 0.147 29.853 30 T(LK) 20 B w d f 组分

2. 由初算结果核算 1 近似为0 w d x ;及是否 , 核算中间组分: 核算LNH组分B:

481 . 9 519 = w d , 3. 将 代入,再次 清晰分割法计算 w d f 组分 49.554 50.446 100 3. 将 代入,再次 清晰分割法计算 481 . 9 519 = x w d , 49.554 50.446 100 39.924 0.0757 40 C(HK) 9.481 0.519 10 X 0.148 29.852 30 T(LK) 20 B w d f 组分

4. 再次核算 w d x , 核算中间组分: 5. 重复3的计算,完善物料衡算表

作业: P163: 6题 认真思考 独立完成 返回

3.1.4 实际回流比、理论板数、进料位置 一、实际回流比R 由操作费、设备费确定 由经验取: R=(1.1~1.5)Rm 二、理论板数 1. Gilliand图和拟合形式 图3-9

2. Erbar and Maddox关联图: 比Gilliand图精确,误差4.4% 用Gilliand图简便、但不准确,回归的经验式为: 已知X,由(3—14)或(3—15)解出y 2. Erbar and Maddox关联图: 比Gilliand图精确,误差4.4% 图3—10

三、适宜进料位置的确定

例3—4 分离烃类混合物 例3—2求出Nm=6.805和物料衡算表 本题求N,进料位置 解:1.求R R=1.25Rm=1.634 例3—4 分离烃类混合物 例3—1 求出Rm=1.306; 例3—2求出Nm=6.805和物料衡算表 本题求N,进料位置 解:1.求R R=1.25Rm=1.634

3、确定进料位置 塔中实际板为18块

四、不同回流比下物料分配的比较 结论:可用操作回流比下的物料分配,采用 Fenske方程计算Nm。 不同回流比物料分配如图(3—12) 对于操作情况,R=(1.2~2)Rm,由Fenske方程: [对全回流情况] 结论:可用操作回流比下的物料分配,采用 Fenske方程计算Nm。

讨论: 简捷计算法步骤有那些?

简捷计算法步骤: 1.由工艺要求选LK,HK,物料分配得出

作业: P164: 8题 认真思考 独立完成 返回

第二节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 1.问题的引出 分离乙醇~水混合物 分离丁烯-2~丁烷 问题:如何分离 的混合物?

在 和 的溶液中加入一个新组分S,使它对原溶液中各组分产生不同作用,从而改变原溶液组分之间相对挥发度,使系统变的易于分离。 2.特殊精馏 在 和 的溶液中加入一个新组分S,使它对原溶液中各组分产生不同作用,从而改变原溶液组分之间相对挥发度,使系统变的易于分离。 及:特殊精馏为既加能量又加质量分离剂的精馏。 原溶液加新组分后形成最低共沸物从塔顶采出。 ——共沸精馏,S为共沸剂 原溶液加新组分后不形成共沸物且S沸点最高,从塔釜采出 ——萃取精馏,S为萃取剂或溶剂

第二节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 3.2.1 萃取精馏 3.2.2 共沸精馏 返回

3.2.1 萃取精馏 一、流程 A B S A,B 特点: 1. 二塔串联; 2. S为难挥发组分, 一般在近于塔顶 加入.

二、萃取精馏原理和溶剂选择 1.溶剂的作用 问题:如何增加 ? 12 a

由三元物系Margules方程: (3-19)

将上式代入(3—18): 恢复 (3-21) (3-23)

(3-21) (3-23) (3-24) 分析(3—24):

讨论: (3-25)

(3—25)成立的必要条件: , 2 1 >  - S A , ● ●

溶剂的作用: a ★ 对原溶液1、2组分产生不同的作用,提高 体现:原溶液沸点差不大( )非理想性不很强时, ★ 稀释原溶液: 12 a 体现:原溶液沸点差不大( )非理想性不很强时, ★ 稀释原溶液: 体现:当原溶液沸点差大,非理想性很强时, 加S后,浓度下降,而 增加,由(3—21): 小,突出了 作用。 返回

补充作业: 在萃取精馏中,已知60℃时:

选择在极性上更类似于HK的化合物作溶剂,降低HK的挥发度。 例:分离甲醇(沸点64.7℃),丙酮(沸点65.5℃) 2. 溶剂的选择 考虑分子极性 选择在极性上更类似于HK的化合物作溶剂,降低HK的挥发度。 例:分离甲醇(沸点64.7℃),丙酮(沸点65.5℃) 极性顺序:[由小到大] a.选烃作溶剂,丙酮为难挥发组分2; b.选水作溶剂,甲醇为难挥发组分2。

考虑能否形成氢键 考虑其它因素 1. 沸点高、不与1、2组分共沸,不起化学反应。 S加入后形成的溶液: 仅有氢键生成,则呈现负偏差; 仅有氢键断裂,则呈现正偏差。(表3—2) 考虑其它因素 1. 沸点高、不与1、2组分共沸,不起化学反应。 2. 溶解度大。 3. 溶剂比(溶剂/进料)不得过大。 4. 无毒、不腐蚀、低廉、易得。

三、萃取精馏过程分析 1.塔内流量分布 m-1 m m+1 n-1 n n+1 F S D W 设S为纯组分,在塔顶采出为0。 (3-28)

(3-31) (3-32) (3-28) (3-32)

2. 塔内溶剂浓度分布 由于S量大,挥发性小,可视为S浓度恒定 作为简化计算。

(3-41) (3-42)

(3-43) 分析: (3-45)

分析(3—43)、(3—45):

(3--44)

(3-16)

四、萃取精馏过程计算 x 图解法或解析法 设 在全塔恒定,将1、2、S三元看成1、2元处理。 例:3—5 求S/F;N R=5 D S F W

图 — 作 x y  . 2 要确定温度和浓度。

浓度和温度的确定:

块。 求 在图中作操作线方程, 14 = N

(3-43) 7 . 2 100 270 = \ F S

采用溶剂S来萃取精馏组分1、2的混合物,溶剂看成不挥发的纯组分,回流比R=2.25,塔内看成恒摩尔流,露点进料(q=0),已知条件如后页; 补充作业:     采用溶剂S来萃取精馏组分1、2的混合物,溶剂看成不挥发的纯组分,回流比R=2.25,塔内看成恒摩尔流,露点进料(q=0),已知条件如后页; 求:(1)板上溶剂浓度; (2)最少理论板数; (3)用所给式说明溶剂作用。

组成 进料 (mol分数) 塔顶 塔釜 1 0.5 0.95 0.005 2 0.05 0.095 S 0.0 0.9 返回

3.2.2 共沸精馏 共沸物(恒沸物): 定压下,加热溶液使之蒸发,从始到终x、y、T不变的溶液。 共沸点(恒沸点): 共沸时的温度。 对共沸物: 一个汽相,一个液相, —均相 一个汽相,多个液相, —非均相

一、共沸物的特性和共沸组成的计算 科诺瓦洛夫定律指出:[适用于二元和多元] P~x曲线极值点,相当于汽液平衡相组成相等。

★ ★ ★

共沸参数(x、T、P)预测: 已知 x、T、P 任一个参数,可求出另外二个。

例3—6 已知P=86.659kPa,求共沸时x、T。 。 否则重设 , 比较: 计 T P e  - ≤

另外: 不用试差呀! ★ ★

B:二元非均相共沸物(都为正偏差共沸物) 系统正偏差较大时: 形成二个液相,一个汽相共沸物。 1——形成非均相共沸物。 2——形成均相共沸物。 3——不形成共沸物。

适用情况:

若互溶度很小: ★

平衡计算: 同时考虑:1.汽液平衡;2.液液平衡 (3-54) (3-55) No

科诺瓦洛夫定律也能应用 2. 三元系 A:相图(立体图) P—x图: 1.三侧面表示三个二元系P(T)-x图。 2.理想系,压力面是平面; 正偏差物系,压力面位于平面之上; 负偏差物系,压力面位于平面之下。 3.三元共沸点对应压力极值点。 4.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切割压力(温度)面。得到一系列等压(等温)曲线。

B;脊、谷、鞍点 对于压力面: 设 m—正偏差共沸物,(或最低共沸物) M—负偏差共沸物,(或最高共沸物) ★有脊又有谷,会出现鞍点,为鞍点共沸物.(图3—21)

C:三元均相共沸组成的计算 (3-56) (3-57) (3-58)

二、共沸剂的选择 一般原则: 1.分离负偏差共沸物或沸点相近的混合物 a.共沸剂仅与一个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 b.分别与两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且共沸点有明显差别。 c.与两组分形成三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点温度显著低。 2.分离二元正偏差共沸物 a.共沸剂与一个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温度明显低。 b.形成三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点温度显著低。

例1.分离环己烷(1)—苯(2),共沸剂的选取。 沸点:T1=80.8℃ T2= 80.2℃ 特点:1、2形成正偏差(或最低)共沸物 (共沸点:T=77.4 ℃ X2=0.54) 方法: 1.找出与1、2形成共沸物的物质。 2.筛选 在所有能形成共沸物的物质中选出共沸点低于77.4 ℃ 的物质。(丙酮、甲醇) 3.相图分析确定:

分离情况: 丙酮作共沸剂,塔顶分出环己烷与丙酮; 甲醇作共沸剂,塔顶分出三元共沸物。 结论:选丙酮为共沸剂。

例2.分离氯仿(沸点61.2℃) 丙酮(沸点56.4 ℃),共沸剂的选取。 特点:形成负偏差共沸物。 选二硫化碳为共沸剂: 塔顶:二硫化碳—丙酮 共沸点;39.3 ℃ 塔釜: 较纯的氯仿。

特点:形成一个三元共沸物,三个二元共沸物。 例3.分离乙醇—水,共沸剂的选取。 特点:形成一个三元共沸物,三个二元共沸物。 苯、醇、水 三元共沸物 纯乙醇 水+乙醇 共沸物 主塔 苯回收塔 乙醇回收塔 纯水 选苯为共沸剂:

总之: 1. 显著影响1、2组分平衡关系 2. S易回收、分离 3. 量少、汽化潜热小 4. 溶解度大、不起化学反应 5. 无腐蚀、无毒 1. 显著影响1、2组分平衡关系 2. S易回收、分离 3. 量少、汽化潜热小 4. 溶解度大、不起化学反应 5. 无腐蚀、无毒 6. 价廉、易得。

三、分离共沸物的双压精馏过程 利用不同压力下,共沸组成不同分离。 例:分离甲乙酮—水 相图: 工艺流程图: 共沸物 0.7MPa 2加压 F 101.3kPa 0.7MPa 共沸物 1常压 2加压 F 水 MEK 工艺流程图:

物料衡算:二个塔作一个整体 用高。 (循环量)大,操作费 小, 式中: 2 , 1 D x -

四、二元非均相共沸物的精馏 系统本身形成非均相共沸物 流程 例:分离正丁醇(1)—水(2) 醇、水 二元共沸物 进料 X111 X11 丁醇塔 水塔 直接蒸汽 进料 X111 X11

与均相共沸物精馏比较: ∴ 采用普通精馏能分离非均相共沸物。

计算 1.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n、n+1—Ⅱ塔釜物料衡算) 为计算起点 — ) ( 有: ): )代入( , 设最顶板为( x V W L 回 顶 x V W L y 71 3 70 2 1 - + =

2.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3. 全塔物料衡算

1 V 时, . 求: 3 4 N , ) ( = 例3—7. 共沸精馏的简捷计算[分离苯酚(1)~水(2)] 1atm、20℃下: W1,水 W2,苯酚 XF1: 1% q=1 20℃ 1.68% 33.1% 1atm、20℃下: 水层含酚:1.68%,及 酚层含水:66.9%,及 含酚<0.001% 含酚:99.99% 1 V 时, . 求: min 11 2 3 4 N , ) ( =

: min 1 V 由于塔顶有一共沸物,恒浓区可能出现在进料板或精馏段(相当于只有HNK为非分配组分的情况)。 a.设恒浓区出现在进料板

b.设恒浓区出现在塔顶 哪个正确? (假设恒浓区在塔顶) ) (假设恒浓区在进料板 讨论: 755 260 min , Ⅰ = V

分析a、b: 精馏塔从下向上V分布越来越小,当小到(Vmin=)755时塔顶会出现恒浓区;因此,不可能在进料板出现(Vmin=)260的恒浓区。 ∴取二者中最大值 Vmin=260 : min Ⅱ V

2. 求N

Ⅱ 1 . 3 = V L W D F N m II I , 求 。 —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 —

四、多元共沸精馏过程 流程:(略) 计算: 特点:1.非理想性强;(形成共沸物) 2.变量多;(加了S) 简捷计算法:基本有机化工分离工程 P186 严格计算:电 算 (第四章)

习题: P165: 13题 有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