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 热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称为热量传递过程或传热过程,简称传热。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习题课 一、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应用 二、导数和微分的求法 导数与微分 第二章.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第七节 函数的微分 一 、微分 概念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 式与 微分运算法则 四 、小结.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传 热 学 (Heat Transfer).
导热 Heat Conduction.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第 五 章 传 热 Heat Transfer 第一节 传热概述 第二节 热传导 第三节 对流传热 第四节  热交换 第五节 辐射传热.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 6.3 管内受迫强制对流流动与换热的一些特点 1 、两种流态 6.3 管内受迫强制对流流动与换热的一些特点 1 、两种流态 层流区: Re
例7-1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钢索的摆动规律为j= j 0sin(pt/4)。试求当t=0和t=2s时,荡木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化工原理实验 总传热系数与热损失 制作:谢少雄.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第十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四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4.3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微积分基本公式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5 广义积分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第一节 导热 一、导热的基本概念 1、温度场 概念:某一时刻换热系统中空间一切点温度的分布 情况, 数学表示式: t=f(x,y,z,τ)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3 边界层积分方程 3.紊流边界层积分方程的解 普朗特假设
化工原理(上册).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典型化工设备的机械设计 换热器 塔设备 搅拌设备.
第四章 传热 第一节 传热基本知识 第二节 传热基本计算 第三节 常见传热器.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模块三:换热操作技术 工作任务: (1)换热器的仿真操作 (2)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 (3)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 (4)换热器的强化途径
第五章 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 5.1 传热过程分析 5.2 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知识点名称: 导数的定义.
混合离子络合滴定的最低允许PH值的计算 报告人:肖开炯.
热设计概论 杭州玄冰科技.
第三章 热量传递 3.1 概述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3. 分子动力学 (Molecular Dynamics,MD) 算法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准静态过程 功 热量.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第3章 热量传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粉体工程研究所.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基本热力学函数 麦氏关系及应用 气体节流和绝热膨胀.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第三节 函数的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第六章 换热设备 基本类型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 管板设计 膨胀节设计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可见: 若能得出热效率 的值, 便可求出T2或t2 .
第四章 传 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传 热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称为热量传递过程或传热过程,简称传热。 第四章 传 热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称为热量传递过程或传热过程,简称传热。 二、传热现象: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为温差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传热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能源动力、化工冶金部门。 化学过程 单元操作 设备管道 废热利用 四、问题类型 提高(强化)传热速率 降低(削弱)传热速率 五、传热状态 稳态(定常)传热: 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变 非稳态(非定常)传热:否则

六、传热基本方式(传热机理) 1.热传导(导热)(conduction):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的微观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金属,自由电子的运动。 固体 分子晶体,分子的振动。 非金属 原子晶体,原子的振动。 晶格结构的振动,弹性波。 离子晶体,离子的振动。 液体,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介于气体与非金属之间。 气体,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 2.热对流(对流)(convection):由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由于同 时存在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所以对流必然伴随导热。 自然对流:宏观运动由流体密度差引起,而密度差由温度差引起。 强制对流:宏观运动由外力(泵、风机、位差、压差等)引起。 3.热辐射(辐射)(radiation):由电磁波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传热方式很少单独存在,常常两种或三种共存

七、换热器的类型:间壁式、混合式(图4-1)、蓄热式(图4-2)。 八、典型间壁式换热器:套管式(图4-4)和列管(壳管)式(图4-5、4-6)。 九、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传热方式:对流导热对流   十、载热体:提供或取走热量的流体。 1.加热剂:提供热量的载热体。热水、饱和蒸汽、矿物油、联苯、熔盐、烟气(表4-1)。 或电。 2.冷却剂:取走热量的载热体。冷水、空气、盐水、液氨(表4-2)。或氟里昂、液氮。

第二节 热传导 一、傅立叶定律:在物体内任何一点,沿任一方向的导热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与该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成正比,即 式中负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 q——n方向的导热热流密度,W/m2; Q——n方向的导热传热速率或热流量,W,J/s; S——与热流方向垂直的导热面积,m2; ——导热系数,W/(mK),W/(mC); ——n方向的温度变化率,K/m,C/m;   二、导热系数: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物性参数。 1.固体    式中0固体在0 C的导热系数,W/(mK),W/(mC); 温度系数,1/ C 2.液体 (1)   金属液体: (2)   非金属液体(除水、甘油外):t, (略减小) (3)   有机化合物水溶液的导热系数估算式为

式中 ——组分i的质量分率。 (4)   有机化合物互溶混合液的导热系数估算式为 3、气体很小,对导热不利,但有利于保温和绝热 (1)   (2)   (3)   常压下气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估算式为 式中 ——组分i的摩尔分率。 ——组分i的摩尔质量,kg/kmol。 4、一般规律 (3)   (4)  

1.单层平壁 如图所设,且假定为常数, 则将一维稳态条件用于傅立叶定律: 得 所以 ,t与x成线性关系。 或 沿x方向定积分,得 三、 通过平壁的导热 1.单层平壁 如图所设,且假定为常数, 则将一维稳态条件用于傅立叶定律: 得 所以 ,t与x成线性关系。 或 沿x方向定积分,得 而由一维稳态条件,知q与x无关, ( ) 所以 而 所以 ——单层平壁微分导热公式 沿平面定积分,得 所以 ——单层平壁导热公式

传递过程有共同规律: 如欧姆定律 将单层平壁公式改写为 式中 ——温差,K,C; ——热阻,K/W。 2、多层平壁 以三层平壁为例,如图所设,且假定为常数,及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没有接触热阻,则由 单层平壁公式,得 而由一维稳态条件,得 所以相加并整理,得 或

四、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1.单层圆筒壁 如图所设,且假定为常数 则将一维稳态条件用于傅立叶定律: 得 或 所以 ,t与r成非线性关系 沿r方向定积分,得 而由一维稳态条件,知 与r无关, ( ,但 ) 所以 ——单层圆筒壁微分导热公式

整理 ——单层圆筒壁微分导热公式 式中 ——对数平均微元面积,m2; 当 时 , 。 沿柱面定积分,得 所以 ——单层圆筒壁导热公式 ——单层圆筒壁导热公式 式中 ——对数平均面积,m2;当 时, 。 ——温差,K,C; ——热阻,K/W。

课堂练习:设 ,试求单层圆筒壁的导热传热速率计算公式。 解:由 得 沿r方向定积分,得 所以 所以当与t成线性关系时,只要将导热公式中的用算术平均温度下的代替,即可 求解变导热系数的导热问题。否则,要用积分平均值代替。

3、 多层圆筒壁 与多层平壁同理可得 或  

第三节 对流传热 一、传热方式和温度分布 1.1、层流 导热 非线性 层流底层区 导热 近似线性 2.2、湍流 过渡流区 导热与对流 非线性   一、传热方式和温度分布 1.1、层流 导热 非线性 层流底层区 导热 近似线性 2.2、湍流 过渡流区 导热与对流 非线性   湍流主体区 对流为主 近似水平线 二、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通过流体且与壁面垂直的对流热流密度与壁面温度和流体温度的差成正比,即 或 式中 qx——局部对流热流密度,W/m2; Q——对流传热速率或热流量,W; S——与流体接触的固体传热面积,m2; x——局部对流传热系数,W/(m2K); tw,Tw——分别为冷热流体侧的局部壁温,K,C; t,T——分别为冷热流体的有限空间内局部截面平均温度或大空间中流体主流温度,K,C。 三、对流传热系数x 牛顿冷却定律实质上是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式,对流传热系数表征对流传热能力的参数,与流体物性及流动状态等有关。对流传热系数的一般范围见表4-5。后面将详细讨论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四、x的物理意义 以管外冷流体湍流流动为例,则有效膜很薄。设有效膜内的流体按层流流动,则由单层圆筒壁微分导热公式: 得 比较 所以x的物理意义是导热系数与有效膜厚度之比。 (若为层流,则 , , )

1.形成 五、热边界层 当流体流过与其温度不同的壁面时,因其本身受热或冷却而使壁面附近流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温度梯度。 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壁面附近存在温度梯度的流体层t,一般取热边界层外缘的过余温度 。 主流区:边界层以外的区域。 2.发展(限于管内) 与流动边界层类似,热边界层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热边界层在充分发展后因传热过程的继续而不能形成稳定的热边界层,最后会消失。 虽然管道内充分发展后的热边界层(温度分布)不能稳定,但局部对流传热系数x可以基本稳定。因为对流传热系数取决于层流底层的厚度,见x的物理意义。 进口段(稳定段):从进口处到局部对流传热系数x基本稳定的这一段距离。 若流动边界层在管中心汇合时仍为层流,则从进口处开始降低到某一极限值后基本上保持恒定。若汇合前已发展为湍流,则在层流向湍流过渡时,有所回升,然后趋于恒定。当湍流十分激烈时,进口段的影响即消失。

第四节 传热计算 4.无相变和有相变共存时热量衡算式 一、能量衡算(忽略热损失) 1.基本热量衡算式 2.无相变时热量衡算式 3.有相变时热量衡算式 4.无相变和有相变共存时热量衡算式   二、总传热方程:仿牛顿冷却定律,显然,在间壁式换热器中,热流密度与两流体的温差成正比,即 ——总传热微分方程 或 ——总传热微分方程 式中 qx——局部热流密率,W/m2; Q——传热速率或热流量,W; S——间壁传热面积,m2; Kx——局部总传热系数,W/(m2K); t、T——分别为冷热流体的局部流体截面平均温度或大空间中流体主流温度,K;

三、总传热系数Kx、K 总传热微分方程实质上是总传热系数的定义式。总传热系数主要取决于冷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下面推导其计算公式。 设稳定传热,其他如图所设,则 通过热流体的对流传热速率为 通过热流体侧污垢的导热传热速率为 通过管壁的导热传热速率为 通过冷流体侧污垢的导热传热速率为 通过冷流体的对流传热速率为 整理,得 相加并整理,得

对比总传热微分方程: 得 而 , , , 所以 假定为常数,对上式沿管长取平均值,得 当 时, 当传热面为平壁时,   四、对流传热系数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以平壁为例,若忽略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则

所以 当 时, 所以当i,o相差较大时,必须提高较小的,才能提高K;当i,o相差不大时,必须同时提高i,o,才能提高K。   五、平均温差 1.恒温传热 由总传热微分方程 对上式沿管长取平均值,得 所以 ——总传热方程 令 ——平均温差 则 ——总传热方程

2、变温传热    (1)   逆流和并流 以套管式换热器中的逆流为例,如图所设,则由dS中的热平衡,得 所以 相减 令 ——局部温差 且 假定为常数。 则

所以t与Q成线性关系,其斜率也可为 而 所以 假定 为常数,则 , 令 ——对数平均温差,当 时, 。 所以 ——总传热基本方程 显然,上式对并流也适用。 (2) 折流和错流 式中 ——温差校正系数

式中   六、关于简化假定的讨论 当流体的温度变化较大时,流体的物性变化也较大,从而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也较大,最终使总传热系数变化较大,所以上述公式误差较大。 若K随温度呈线性变化时,可用下式计算 若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可分段计算,将每段的K视为常数,则 或 若K随温度变化较大时,应采用积分法:

七、K的来源 八、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经验值:由生产设备总结的大概数据,表4-6。 实验值:由现场设备或实验装置测出的数据。 计算值:由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计算的数据。   八、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由 得 所以 由总传热方程 令 , 所以 , , 所以 ——临界热绝缘直径 (4-29a)

1.传热效率:实际传热量与最大可能传热量之比,即 九、传热单元数 1.传热效率:实际传热量与最大可能传热量之比,即 显然,热、冷流体各自温度变化的最大值均为 。 又由 知最大可能传热量应为Wcp值较小的流体在最大温度变化下传递的热量,即 式中 ——热容量流率 若 则 2.传热单元数NTU(Number of Transfer Units) 由 得 假定为 常数,则

令 ——传热单元长度,m; ——传热单元数 所以 当 时 , 即 由 得 所以,传热单元长度是温度变化 与该段换热器内的平均推动力 相等时的换热器长度。 1.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与NTU) 以单程逆流、热流体为最小值流体为例,且假定为常数。 或

相减,得 令 并定积分,得 所以 而 解之 ——(4-60) 同理 式中 并流、逆流、折流的-NTU关系分别见图4-22、4-23、4-24。

第五节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一、对流传热的分类 强制对流 无相变 自然对流 对流传热 冷凝 有相变 沸腾 二、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二、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1.流体的种类 牛顿型流体 非牛顿型流体 2.流体的相变状况 3.流体的物性 密度 动力粘度 导热系数 定压比热cp 体积膨胀系数 4.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冷流体温度t1,t2 热流体温度T1,T2

5.流体的流动类型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6.流体流动的原因 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 7.传热壁面的几何因素 形状 大小 位置 光滑度   三、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因次)分析 无相变时,由实验知 式中 ——平均对流传热系数,W/(m2K); u——流体的特征流速,m/s; l——传热面的特征长度,m; ——过余温度,即壁温与流体主流温度之差,K; ——单位质量流体所受净升力,m/s2。 单位质量流体所受净升力为

上式8个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分别为 设 由量纲相等,得

由因次相等,得 解之,得 回代,得 所以 令 ——努塞尔特(Nusselt)数,表示对流传热;(Number) ——雷诺(Reynolds)数,表示强制对流; ——普朗特(Prandtl)数,表示物性; ——格拉晓夫(Grashof)数,表示自然对流。 则 或

通过实验确定常数,可得一系列不同情况下的对流传热关联式。 选用对流传热关联式的注意事项 (1)    特征流速应按该关联式规定的方式选取。 (2)    特征长度应按该关联式规定的方式选取。 (3)    定性温度应按该关联式规定的方式选取。 (4)    关联式应在其适用范围内使用。   四、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1.强制对流 由 忽略自然对流,得 (1)   管内强制对流 a.       圆形直管 (a)    湍流      低粘度 Dittus-Boelter 关联式: 或 式中 特征流速:管内流体平均流速 ; 特征长度:管内径 ;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进出口流体的截面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 式中 ——分别为进出口流体的截面平均温度,K,C。 适用范围: 。 式中 L——管长,m。 b)  高粘度

Sieder-Tate关联式: 或 其中 特征流速:管内流体平均流速 ; 特征长度:管内径 ;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 ,但w由tw确定; 适用范围: 。 (b) 层流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 ,但w由tw确定; 适用范围: 。

进口段由于热边界层较薄而具有比充分发展段高的对流传热系数,所以当 时,应对上述公式进行修正: ( c)   过渡流 式中 ——湍流时的 。 适用范围:Re=2300~10000。 b.      进口段的影响 进口段由于热边界层较薄而具有比充分发展段高的对流传热系数,所以当 时,应对上述公式进行修正: c.       圆形弯管 式中 ——直管中的 ; ——弯管轴的弯曲半径。 d.      非圆形管 用 代替 =4A/∏ 或对在套管环隙中水或空气, 特征流速:环隙中流体平均流速 ; 特征长度:环隙流动当量直径 ;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 ; 适用范围: 。

(2)   管外强制对流 a.       管束外垂直流动 (a)    管子排列方式 直列 正三角形 图4-27 错列 正方形 (b)   错列关联式 (c)    直列关联式 (d)   应用条件 特征流速:最狭窄通道处流速(错列时取( )和 中较小者为最狭处的距离); 特征长度:管外径 ;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 ; 适用范围: 。 (e)    校正:当 时,按表4-10的修正系数校正。 b.      换热器的管间流动 (a)    折流板的形式   圆缺形 盘环形 图4-28 (双)弓形

若正三角形排列,则 (b) 25%圆缺形挡板关联式(Kern关联式) 或 其中 特征流速:最大截面积A处的流速 ; 特征长度:当量直径 ; 特征长度:当量直径 ;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 ,但 由 确定; 适用范围: 。 最大截面积A: 式中 ——挡板间距,m; ——外壳内径,m。 当量直径 : 若正方形排列,则 若正三角形排列,则 式中 ——两管中心距,m; ——管外径,m。

2、自然对流 忽略强制对流, 由 得 式中 值见表4-11(P249)。 特征长度:竖壁和竖管取高L,水平管取外径do; 定性温度:膜温(壁温和流体主体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 适用范围:见表4-11中的GrPr。   一、有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1.冷凝 (1)    冷凝方式 膜状冷凝,润湿成膜,小,工业应用中都是。 滴状冷凝,不润湿成滴,大,难维持,实验研究。 (2)    层流膜状冷凝的分析解 通过合理的简化假定,可导出Nusselt理论公式: a.       竖壁或竖管

b、    水平单管 式中 ——汽化潜热,J/kg。 定性温度:膜温 ,但r由ts确定。 (3)    液膜雷诺数 以竖壁为例,由 得 ——底部数值 式中 W——冷凝液的质量流量,kg/s; M——冷凝负荷,kg/(ms)。 (4)    准数关联式 得 所以 整理得 令 则

(5)    经验关联式 a.       竖壁或竖管 (a)    层流( )时 (蒸汽对液膜的摩擦) 或 (b)   湍流( )时, (Badger关联式) b.      水平管 (a)    水平单管 (b)   水平管束 (Kern关联式,下管液膜加厚) 式中 ——水平管束在垂直列上的管数。 (6)    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 a.       冷凝温差t, Q, , ; b.      物性有影响 c.       蒸汽的流速和流向

同向, 一般情况, 反向 吹破液膜, d|.    不凝性气体 微量的不凝性气体,可使冷凝传热系数急剧下降。蒸汽必须穿过不凝性气膜所冷凝,从而饱和温度下降,冷凝温差下降,冷凝传热系数下降。 e.    冷凝面 垂直管,板高度,;高度, 水平管束排数, 2.沸腾 (1)    沸腾方式 (管内)流动沸腾 (管外)池式沸腾(大容器) 过令沸腾 饱和沸腾 (2)    沸腾曲线,见图4-33。 (3)    沸腾传热关联式 或由 得 其中 (4-93) 或

式中 ——对比压力,R=0.01~0.9; p——操作压力,Pa; pc——临界压力,Pa, ; q——操作热负荷, , ; qc——临界热负荷,W/m2,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 Di——管束直径,m; L——管长,m; So——管外壁总传热面积。 (4)    影响沸腾的因素 a.       液体的性质:、、、 , , , , b.      沸腾温差(壁过热度):见沸腾曲线 c.       操作压力  P,TS,   d.      加热面 油脂沾污或结垢, 壁面粗糙,汽化核心数,

六、壁温的估算 由 得 若忽略管壁热阻,且假定xi,xo为常数, 则, 所以 或 (4-97)   第六节               辐射传热(略)

第七节 换热器 一、类型 沉浸式 蛇管式 管式 喷淋式 套管式 列管(管壳)式 间壁式 夹套式 板式 板式 螺旋板式 翅片管式 翅片式 管式 喷淋式 套管式 列管(管壳)式 间壁式 夹套式 板式 板式 螺旋板式 翅片管式 翅片式 板翅式 混合式(直接接触式) 蓄热式   二、列管式换热器的基本型式 无膨胀节 固定(管板)式 有膨胀节 U型管式 浮头式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略) 1.流体流径(流体管壳程)的选择 依次考虑压力、腐蚀、清洗、对流传热系数、压力降等的要求。 2.流体流速的选择 ,,S,设备费 u hf,动力消耗,操作费 常用的流速范围见表4-14。 3.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工艺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般由工艺条件确定,而非工艺流体,如冷却水,一般只知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要设计者选定。 Wc, 操作费 t2 tm,S,设备费 一般, 。 4.管了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1)   规格 252.5mm 192mm (2)   管长:1.5、2、3、6m (3)   排列方法 正三角形 正方形直列 正方形错列

(4)   管心距   (1.3~1.5)do,且t≥(do+6),胀接法 1.25do,焊接法 5.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管程流速低于常用流速范围下限,或因管程流速较低使管程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从而使总传热系数达不到要求时(经验值),可采用多管程来提高管程流速。 标准管程数:1、2、4、6。 当温(度)差校正系数t<0.8时,可采用多壳程来提高t。但在一个换热器内一般只采用2壳程,2壳程以上则用多个换热器串联来代替。壳程流速不够时,可缩小挡板间距来提高。 6.折流挡板 挡板的形式有三种,见图4-28 固定式:150、300、600 标准挡板间距 浮头式:150、200、300、450、600 U形管形:150、200、250、300、450 7.外壳直径的确定 一般由需要的传热面积,根据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行业标准确定壳体的内径,并同时确定其它的工艺尺寸。 或由下式计算 式中 ——最外层管中心距壳体内壁的距离。 ——管束中心线上的管数,可按下式估算:

,正三角形 ,正方形 式中 n ——总管数。 8.主要附件 (1)   封头 椭圆形封头管箱 平盖管箱 (2)   缓冲挡板 (3)   导流简 (4)   放气孔、排液孔 (5)   接管 1.5~2m/S,液体 20~50m/S,蒸汽,或见表1-1(P20)。 (0.15~0.2),气体 9.材料选用 主要根据操作温度、压力、流体的腐蚀性及材料的价格来选用,常用的材料有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见表4-18。 10.流体流动阻力(压力降)的计算 (1)   管程阻力 =1.4,252.5mm 式中 Ft——结垢校正因数 =1.5,192mm ——串联的壳程数; ——管程数;

——直管阻力, ——回弯管阻力,可按下式估算: (2)  壳程阻力 式中 ——流体横过管束的阻力,Pa; ——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Pa; =1.15,液体 FS——结垢校正因数 =1.0, 气体 而 式中 F——管子排列方式校正因数; 0.5,正三角形 0.4,45正方形 0.3,正方形 o——壳程摩擦系数; nc——管束中心线上的管子数; NB——折流板数; h——折流板间距,m; uo——由管间最大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

四、选型或设计步骤 1.选定加热剂或冷却剂 2.选定换热器型式 3.选定流体管壳程 4.选定流体流动方向 5.选定加热剂或冷却剂出口温度 6.算出定性温度 7.查出物性参数 8.计算平均温差tm逆 9.求出温差校正系数t≥0.8,并确定壳程数 10 计算热负荷Q 11 由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初选K 12 初算传热面积 13 选定公称压力 14 选定材料 15 由初算传热面积,根据换热器行业标准,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型号) 16 核算总传热系数 17 核算压力降 五、各种间壁式换热器的比较 各种换热器都有其优缺点,没有一种换热器可以适用各种情况,所以视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换热器。 六、传热的强化途径 由 知, 1.增大S:应提高单位体积换热器内的传热面积。 2.增大 :一般由工艺条件限定,变化有限,采用逆流可得最大的温差。 3.增大K (1)   提高或:提高流速或管内装入麻花铁等扦入物。 (2)   降低或:提高流速防止结垢或及时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