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七章 相平衡 相平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习题课 一、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应用 二、导数和微分的求法 导数与微分 第二章.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一、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 学习要求: 二、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第二节 换元积分法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 法(凑微分法) 二、第二类换元积分法. 问题 解决方法 利用复合函数,设置中间变量. 过程令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例7-1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钢索的摆动规律为j= j 0sin(pt/4)。试求当t=0和t=2s时,荡木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章 流体混合物(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数 学 分 析 第九章 定积分 第二节 微积分学基本公式 主讲:师建国.
第四章 函数的积分学 第六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一、变上限定积分 二、微积分的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一、 定积分的换元法 二、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三、 小结、作业.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分 离 工 程 第2章 传质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重点:单级平衡过程 ?.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第五章 非均相系统热力学性质计算.
第四章 均相敞开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准则.
第五章 相平衡 (第二部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线段的有关计算.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4课时 绝对值.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基本热力学函数 麦氏关系及应用 气体节流和绝热膨胀.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活度系数γ=1,离子积Kw、任意n元酸HnA第m级电离常数Kam、分析浓度CHnA已知且为真值的情况下酸的水溶液[H+]近似计算的误差分析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l1 // l2 l1 ⊥ l2 k1与k2 满足什么关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第七章 相平衡 相平衡

目 录 7.1平衡的判据与相律 7.2互溶体系VLE相图 7.3 VLE的计算 7.4 液液平衡

7.1 平衡的判据与相律 一. 物系达到平衡的条件 平衡时, 对于封闭体系,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为平衡态。 7.1 平衡的判据与相律 一.  物系达到平衡的条件 由平衡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当物系达到平衡时,物系就处于动态平衡,这时候质量传递的变化量等于零,而物系中各个热力学性质的变化量在相对的物系条件下也等于0。也即: 平衡时, 对于封闭体系,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为平衡态。

二. 相平衡的判据 相平衡的判据,较常用的有三个 三. 相律 1. 2. (7-4) 3. (7-5) 由物化知:相律 二.  相平衡的判据 相平衡的判据,较常用的有三个 1. 2. (7-4) 3. (7-5) 三.  相律 由物化知:相律 F=N – π+2 (7-6)

7.2 互溶体系VLE相图 一. 二元体系的P-T图 纯组分的PT图可用两维坐标表示出来。 L相 临界点 c 3 溶化线 汽化线 P S相 三相点 V相 1 升华线 T

纯组分的汽液平衡表现为自由度为1; 汽液平衡时,当P一定,对应的T也一定,也就是说对于纯物质具有固定的沸点。 对于二元组分,它没有固定的沸点,沸点是对于纯物质而言的; 对于混合物,只有泡点。 泡点:当第一个气泡在一定压力下出现时的温度。 露点:当最后一滴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全部汽化时的温度。

UC1、KC2分别为纯组分1和组分2的汽液平衡线 二元组分汽液平衡关系,不是一条线来描述的,而是用一个区域来描述的,图中实线为泡点线MCm,虚线为露点线NCm,不同的溶液组成,就对应不同的汽液平衡关系,在整个溶液范围内组成了一个上拱形的泡点面和下拱形的露点面。 混合物的临界点Cm 泡点面的上方为过冷液体,露点面的下方为过热蒸汽。 临界点轨迹 P C2 Cm K C1 M N U T 二元组分的PT图

1.混合物的临界现象 混合物的临界点的特征表现为: (1)Cm点处,汽液两相差别消失(这一点与单组分临界点一致) “临界点包线”。

2.逆向凝聚现象 两种情况: 一种是等温逆向凝聚, 另一种是等压逆向凝聚。 点MT是这种组成体系中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通称”临界冷凝温度”。 P T Mp MT Cm 饱和蒸汽 饱和液体 0.9 两种情况: 一种是等温逆向凝聚, 另一种是等压逆向凝聚。 点MT是这种组成体系中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通称”临界冷凝温度”。 点Mp是这种组成体系中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通称”临界冷凝压力”。

(1)等温逆向凝聚现象 P 在正常情况下,当在恒温下, Cm 压力升高 气相 (V) 液相(L) 在 CmMT区域内,恒温下,随压力升高, MT 出现液相(L) 气相 (V) 这个区域就成为等温逆向凝聚区。 T

(2)等压逆向凝聚现象 P 在正常情况下,当在恒压下, Mp 温度升高 Cm 液相(L) 气相 (V) 在 MpCm区域内,恒压下, 气相(V) 液相(L) 这个区域就成为等压逆向凝聚区 T

3.逆向凝聚现象的意义 逆向凝聚现象在石油工业有很大的用途。开采石油时,地下压力很高,油喷时间长,若压力发生变化,油气出来的多,液油出来的少。一般油井温度变化不大,因而老油井往往采用往井中注水的办法,使其处于逆向凝聚区,提高油产量。

二. 低压下互溶体系的汽液平衡相图 对理想溶液(或拉乌尔定律)产生偏差的情况有四种。 1.一般正偏差体系(甲醇-水体系) 二.   低压下互溶体系的汽液平衡相图 对理想溶液(或拉乌尔定律)产生偏差的情况有四种。 1.一般正偏差体系(甲醇-水体系) 2.一般负偏差体系(氯仿-苯体系) 3.最大正偏差体系(乙醇-苯体系) 4.最小负偏差体系(氯仿-丙酮体系)

当恒温时的P~x曲线高于拉乌尔定律的P~x直线,此体系为正偏差体系。γi>1 等温 1.一般正偏差体系 P1s P-x1 当恒温时的P~x曲线高于拉乌尔定律的P~x直线,此体系为正偏差体系。γi>1 P2s P-y1 1 x1,y1 等压 T T-y1 T-x1 1 x1,y1

当恒温时的P~x曲线低于拉乌尔定律的P~x直线,此体系为负偏差体系。 等温 P1s 2.一般负偏差体系 P-x1 当恒温时的P~x曲线低于拉乌尔定律的P~x直线,此体系为负偏差体系。 γi<1 P-y1 P2s 1 x1,y1 T 等压 T-y1 T-x1 1 x1,y1

3.最大正偏差体系 P 等温 共沸点 当正偏差较大时,在P~x曲线上就可以出现极大值,γi> 1 ; 在这一点上,x=y, 此点称为共沸点; 由于这一点压力最大,温度最低,所以称为最大压力(或最低温度)共沸点; 对于这种体系,用一般精馏法是不能将此分离开的,必须要采用特殊分离法。 1 x1,y1 T 等压 1 x1,y1

最小压力(最高温度)共沸点x=y, γi<1 P 等温 4.最小负偏差体系 最小压力(最高温度)共沸点x=y, γi<1 共沸点 1 x1,y1 T 等压 1 x1,y1

7.3 VLE的计算 一.概述 1.VLE的分类 五种类型: V相是理想气体 Pi=yiP (1)    完全理想体系 L相是理想溶液 Pi=xiPis 高温低压下,构成物系的组份,其分子结构相似,如0.2MPa下的轻烃混合物系。 V相是理想气体 (2)    化学体系 L相是非理想溶液 高温低压下,构成物系的组份,其分子结构差异较大。低压下的非轻烃类,如水与醇、醛、酮……….所组成的物系就属于这一类。

(3) 理想体系 V、L两相都符合L-R定则。 石油化工,中压(1.5~3.5MPa)下轻烃物系或裂解气都视为理想体系 V相是非理想溶液 L相符合L-R定则 (4)    非理想体系 如压力较高的烃类物系。 第三类和第四类都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所组成的物系,所不同的是第四类的压力比第三类的高。 (5)    完全非理想体系 V、L两相都是非理想溶液。 高压下,构成物系的组份,其分子结构差异较大,皆属于这类体系。

三类: 2.VLE计算的基本问题: (1) 泡点计算: 已知 P(或T),x1,x2,…,xN-1 T(或P),y1,y2,……,yN-1 (1)    泡点计算: 已知 P(或T),x1,x2,…,xN-1 T(或P),y1,y2,……,yN-1 (2)    露点计算: 已知P(或T),y1,y2,…,yN-1 T(或P),x1,x2,……,xN-1 (3)    闪蒸计算: 已知Zi、T、P xi,yi,L

3.VLE计算的理论基础式 VLE常用判据 一种是基于逸度定义的基础式; 两种基础式 另一种是基于活度定义的基础式. (1)由逸度系数的定义式计算 由前知,逸度系数的定义为: 写成通式:

(2)由活度定义式计算

基于以上两个基础理论式,汽液平衡计算的方法有三种: EOS+γi法; EOS法; γi法。

(1)EOS+γi法 对汽相逸度用逸度系数来表示 对液相逸度用活度系数来表示 VLE时 式中: —由EOS法计算,Virial,R-K Eq等(前面介绍的方法) γi—由Wilson,NRTL Eq等 —液态标准态的逸度 基于L-R定则

由P56 式(3-90) (7-8) 该式是用于汽液平衡计算的通式。

(2)EOS法 由EOS计算 式中: 这种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3)γi法 活度系数法是将汽液两相都用活度系数来表示 VLE时 = =

二.低压下VLE的计算 1.完全理想体系(物理化学讲过) 2.化学体系 对于低压高温的体系,当其组成体系的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差异较大时,汽相可以看作是理想气体,但其液相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差异较大,因而不能看作是理想溶液。对于这类体系,称为化学体系.

(1)    计算式: 前面我们已经推出VLE的基本计算式为 (7-8) ∵低压高温 VLi<<RT ∴式(7-8)可写为 对于二元溶液 P=P1+P2= + 对多元体系

(2)汽液平衡比Ki和相对挥发度 汽液平衡比:在汽液平衡时,组分i在汽相中的摩尔分数与液相中的摩尔分数的比值. 即 相对挥发度:两组份汽液平衡比的比值。 对于化学体系,由上边知: 汽液平衡比 相对挥发度 对二元体系

(3)  yi与xi间的关系 由 对二元体系

   (4) 应用举例[P166-172 例7-1~7-5] 例7-5 已知60℃下,2,4-二甲基戊烷(1)和苯(2)形成最大压力恒沸点,现采用萃取精馏将其分离。已知2-甲基戊醇-2,4是适宜的第三组份。试问需要加入多少第三组分才能使原来恒沸物的相对挥发度永不小于1,也就是说相对挥发度的极小值出现在x2=0处。为此也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当x2→0,α12=1时,2-甲基戊醇-2,4的浓度应为多少? 已知数据:60℃时,两组分的饱和蒸气压 该温度下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为 二元体系1-2, 二元体系1-3, 二元体系2-3,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具备萃取精馏的热力学基础。 分析:已知 2,4-二甲基戊烷(1)+苯(2) 2-甲基戊醇-2,4(3) 60℃时, 二元体系: 物系 1-2 1-3 2-3 1.96 1.48 3.55 15.1 2.04 3.89 恒沸点时 xi=yi =1 求:x3=?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具备萃取精馏的热力学基础。

(一)为何加入第三组分 当体系偏离理想溶液的程度很大时,就会出现恒沸点,在这一点,用简单的精馏法是无法将其混合物分开的,必须采用特殊的分离方法。萃取精馏就是通过加入第三组分,改变了原溶液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使在全浓度范围内不出现相对挥发度等于1的现象。并不是随便加入任何物质就能使其分开的,第三组份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够起到萃取剂的作用。

1. 第三组份与原体系组分能互溶 2. 对体系中某组分有选择性作用 3. 在体系温度下, 较小, 使其能很容易地从原组分中分离。 (二)第三组分(萃取剂)应具备的特点 1.      第三组份与原体系组分能互溶 2.      对体系中某组分有选择性作用 3.      在体系温度下, 较小, 使其能很容易地从原组分中分离。 当第三组份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作为萃取剂加入体系。但加入第三组分的量多少为宜?加入量多了,造成了浪费,加入量少了又不能把原体系组分分开,到底加多少为合适? (三)热力学计算 若体系为化学体系 在60℃下, ∴ ∵

考虑两个极端情况 (可视为纯组分) 当x1→0时 当x2→0时 (可视为纯组分) x1从0→1.0 从1.96→0.677 为 x1的连续函数,中间一定经过 =1这一点,要使在x1的 =1这一点,必须加入第三组分(题中 整个浓度范围内不出现 已经选好为2-甲基戊醇-2,4),那么加入多少为好?

加入第三组分的量,应该能使 x1从0→1.0 (x2=0)时,对应的 从1.96→1.0 即通过加入第三组分,把恒沸点移到端点处,在x2=0处 =1 将多元体系Wilson Eq(4-105)用到三元体系 注意:i=1,2,3 j=1,2,3 k=1,2,3 把此式展开,整理,得我们讲义P171式(A)和式(B) 当x2=0(x1=1.0)时,须使 =1, 并令 (C) 问题是求wilson参数

wilson方程中各参数由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求 对于i—j体系 将已知i—j体系的 和 代入上述两式,即可求出 和 将 代入(C)式,试差法,得Z=0.6615 由此说明了,当加入第三组份的量为原溶液的39.8%时,对原溶液组分1和组分2的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能保证

三. 加压下的VLE计算 1. 非理想体系 (1) 计算式 由式(7-8) 当压力不太高时,液相体积受压力的影响变化还不是太大 1.      非理想体系 (1)    计算式 由式(7-8) 当压力不太高时,液相体积受压力的影响变化还不是太大 故式(7-8)可写成 (7-9)

式中: —组分i的饱和蒸汽压,由安托因方程计算 —组分i的饱和态时逸度系数 —组分i在液相中的活度系数,一般由wilson 方程等近似计算式计算 —组分i在汽相中的逸度系数,一般由Virial 方程、 R-K方程等计算。

(2) 计算步骤 已知 P,xi→T,yi yes No No yes yes 计算 No P165图7-7 加压下计算泡点的计算机框图 (2)    计算步骤 已知 P,xi→T,yi 开始 结束 打印结果T和yi的值 输入P,xi ,所有参数和估算的温度T,设所有 yes No 调整T 计算所有的Bij,PiS,is,i No yes 校正所有的yi,计算所有的 计算所有的yi 变化吗? yes 计算 第一次迭代? No P165图7-7 加压下计算泡点的计算机框图

与上次 计算出 进行比较 直到两次结果相同,内循环结束,跳到外循环。 校正所有的yi值,目的是为了保证 校正的方法就是将yi归一化 用 这个值计算 讲义P168图7-8是计算露点压力的框图,其计算方法与计算泡点温度相同,只要判断 下去自看

2.      理想体系 若在加压的情况下,汽相和液相的行为皆符合L-R定则,这时候汽液平衡计算一般较非理想体系容易些,在临界压力下的烃类计算,一般都属于这种情况。 (1)    计算式 考虑用γi法计算 VLE时 ∵ 汽液两相皆为理想溶液 ∴

当 对于这类体系,一般采用汽液平衡常数与T,P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 Ki T P (2)    Ki列线图求法 讲义附录八P311-313A、B、C三个列线图,给出了烃类汽液平衡常数与T,P之间的关系。 C=2 C02 C01

(3) 计算步骤 以泡点计算为例 P, xi T, yi 调整T No 假设T Ki yes 要给一个精确度,

四. 高压下VLE计算 对于高压下的相平衡不能够再假定液相的热力学函数与压力无关。 简单的两项维里方程式也不能再用来计算汽相的性质,要选择适用于高压下的状态方程式。 目前,比较理想的方程还未找到。工程上应用较多的是EOS法。

对V相 对L相 VLE时 用汽液平衡比来表示 注意点: (1) (2)要有一个适宜的EOS与混合法则,这是目前热力学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研究方向。应用较多有M-HEq,Chao-Seader法。

五. 闪蒸计算 闪蒸计算也是通过汽液平衡比来进行计算的。如果混合物处于泡点和露点之间则必然会形成两相。 V L 五.    闪蒸计算 闪蒸计算也是通过汽液平衡比来进行计算的。如果混合物处于泡点和露点之间则必然会形成两相。 (1-L)mol V yi 组成为Zi的混合物 L Lmol xi 1mol T,P 闪蒸计算既要考虑VLE的问题,又要考虑物料平衡的问题

(1)        相平衡 VLE时 (7-17) N个组分,N个方程,2N个未知数。 (2)     物料平衡 据质量守恒定律: 混合物中组分i的量=汽相中组分i的量+液相中组分i的量 1*Zi=(1-L)yi+Lxi ∴ Zi= yi (1-L) +xiL (7-16) N个组分,N个方程。 2N+1个未知数。 其中N个xi ,N个yi ,再加上L

(3)     限制条件 或 结果:一共有:2N+1个未知数 可以计算 2N+1个方程 (4)     计算关系式 将(7-17)式代入(7-16) 式,得 Zi= Kixi (1-L) +xiL ∴ (7-18) Ki—可据列线图求 Zi—已知 L—未知 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用简单的解析法不能同时计算出xi和L,需要采用试差法。

计算步骤: yes 由 T P Ki No 调整L

六. 汽液平衡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汽液平衡数据的可靠性可用热力学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的基本依据,就是G-D Eq。 1. G-D Eq 六.    汽液平衡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汽液平衡数据的可靠性可用热力学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的基本依据,就是G-D Eq。 1.      G-D Eq 一般形式 恒T,P下

(1)    由 表示的G-D Eq 由前已知 是lnf的偏摩尔性质 ∴

∵ ∴ 方程两边同除以dx1,得: + + + ……+ =0 若得到溶液中组份i的逸度与其组成的关系式,就可以用此式来证明这个关系式是否正确。

(2)    由γi表示的G-D Eq ∵ (前已推出) 又因 当温度压力恒定时 (7-21) ∴ =0 + + + ……+ 或 若已知lnγi的表达式,就可以用此时来判据是否正确。

    2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1)    在恒T,P下,G-D Eq为: 对于二元体系 + =0 在恒T,P下只要γi~xi之间满足上式,即此关系就为正确,在实际当中,主要用于相平衡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2)    适用于VLE二元体系的G-DEq 恒T时 G-DEq + = 恒P时 G-DEq + =

VLE数据检验,方法有两种:积分检验法和微分检验法。 ① 积分检验法 A. 恒T时VLE数据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对于二元体系 + = 又因 (7-29) 上式在恒T下,对x1求微分

整理,得 亦即 积分 ∵在积分两端处,只是含有纯组分,不产生混合效应, =0 ∴

亦即 (7-25) 若 变化不大,则 ∴ (7-26) 以 作图 若面积A=面积B 那么作曲线所用到的数据是正确的,否则是不正确的,完全相等是不可能的。 A 1.0 B 若 X1 即可以认为这批数据是正确的。

B. 恒P时VLE数据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对于二元体系 + = 同上述推导原理相同,得 (7-28) 由于混合效应不容忽略,所以直接用这个式子来检验还有困难。目前公认较好的方法是Herrington经验检验法.

Herrington经验检验法: 检验步骤为下述三步 1)有恒P下VLE数据作 曲线图, 量曲线下面积A和面积B 2)令 θ—沸点差,若无共沸点,为两组分沸点之差, 若有共沸物,θ值应取最大温度差。 Tmin—体系最低温度,K

T 恒P 恒P T θ θ 1 x1 1 x1

3)若D<J或(D-J)<10时,则数据认为是正确的,是符合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的,否则数据将是不正确的。 ② 微分检验法(点检验法) (7-29) 对于二元体系: 在恒T,P下,对x1微分,得 = 令

则有 (7-32) 由上知:恒T时 若 变化小,则 恒P时 若组分沸点差别小,无共沸点, 基于(7-32)式,进行逐点检验.

其步骤为: 1) 作出 ~x1曲线 2)作某一点(组成x1)的切线,交纵轴于a,b两点 恒T或恒P a b 1 x1

将(7-29)式和(7-32)式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7-35) (7-36) 3)将计算出的γ1和γ2与实验值相比较。

7.4 液液平衡 一. 溶液的稳定性 二元体系形成两液相的条件应服从热力学稳定性的原理。 7.4 液液平衡 一.  溶液的稳定性 二元体系形成两液相的条件应服从热力学稳定性的原理。 判断溶液的稳定性,可以先以位能为例来说明物系稳定的概念。 下图是具有位能Ep的球处于平衡的三种状态。

在不稳定平衡(a)时,球处于山之巅峰,虽可呈静止状态,若球的位置稍有移动,球所具有的位能将小于Ep值,向更稳定的状态变化。 在可逆平衡(b)时,不论球的位置如何变化,Ep却不会变化,总保持为一个定值。 在稳定平衡(c)时,球处于山谷之底,也呈静止状态,当球的位置有所变化,位能有所增加,但最后总是在谷底呈静止状态,以取得完全的稳定状态。 Ep Ep Ep 基准面X (a)不稳定平衡 (b) 可逆平衡 (c)稳定平衡

为了区分上述三种不同的平衡,必须借助于二阶偏导数。 即 (a)不稳定平衡 (A) (B) (b) 可逆平衡 (c) 稳定平衡 (C) 当将此概念用于多于液相物系的液液平衡时,相当于球位能的应是溶液的自由焓,相当于距离则是各组分的摩尔数或摩尔分数。 在恒温和恒压下,封闭体系的平衡判据应是自由焓最小,即

不论是形成均相或分相都符合上式 区分均相和分相,也类似于是(A)~(C) 不稳定平衡 形成两相 (7-37) 稳定平衡 均相溶液 (7-38) 可逆平衡 过渡情况

二. 液液平衡准则及计算 若有两个液相(用α和β表示)除两相的T,P相等外,还应满足液液平衡准则: = (i=1,2……,N) 二.  液液平衡准则及计算 若有两个液相(用α和β表示)除两相的T,P相等外,还应满足液液平衡准则: = (i=1,2……,N) 基于活度系数的液液平衡准则为 = (i=1,2……,N) (7-39)

对二元液液平衡系统,有 (7-40a) = = (7-40b) (7-41a) (7-41b) 或

由于在压力不是很高的条件下,压力对液相活度系数的影响可以不计 故有 上式的两个方程关联了三个未知数 若给定其中一个(如取系统温度T为独立变量),其余两个从属变量 ,就能够从以上方程组求解。

液相活度系数常用马格拉斯方程、范拉尔方程、NRTL方程和UNIQUAC方程等。 多元体系液液平衡计算原则和二元体系相似,不过更为复杂。 有关这方面的进一步深入讨论可参考有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