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抗生素的危害. 广东医学会儿科分会会长李文益教授 儿童是滥用抗生素恶果中的最大受害者。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儿童身体里面 细菌耐药率增高。 其次,由于儿童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发育还 不成熟,而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和杀灭 人体正常菌群的危害性,那样很容易残害 或者潜在地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 再次,最恶劣的影响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
Advertisement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抗 生 素 (Antibiotics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韩旭东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 Optimising Antibiotic Therapy 呼吸内科  查日田 2011年3月23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第四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Vancomycins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Chapter 18 Antibiotics.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合理用药 临床用药案例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 龙 锐.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第三十一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二十二章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第三节 抗生素剂量表示法及抗菌谱 一、抗生素剂量表示法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药敏试验 结果分析.
第22章 抗菌药物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
细菌的耐药性.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复 习 如何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肺部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
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2017/9/11 如何解读药敏报告 杨启文 北京协和医院 杨启文.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菌药概论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周黎明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第一部分 抗菌药的临床药动学

一、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任何抗菌药物,除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者外,在体内均有ADME过程,即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A:absorption; D:distribution; M:metabolism; E: excretion。

1、吸收 治疗感染时应根据药物吸收程度和速率的不同合理选用。(轻、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时宜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 药物 游离状态(具抗菌活性) 结合状态(无抗菌活性) 体 内

2、分布 血液丰富组织(肝、肾、肺)中抗菌药物浓度较高;血供较差部位(脑、骨、前列腺)浓度较低; 骨组织中以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和氟喹诺酮的浓度较高; 前列腺中以碱性脂溶性药较易进入:大环内酯、磺胺、喹诺酮、四环素类;

易通过胎盘屏障: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 浆膜腔和关节腔:约为血药浓度的50-100%; 易通过胎盘屏障: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 3、代谢 多经肝内代谢 原形代谢:氨基糖苷类、 头孢菌素类(大部分)

4、排泄:大部分经肾排泄 尿药浓高的抗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胆汁药浓高的抗菌药:大环内酯、林可和克林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等? 透析后需加量的抗生素: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磺胺药。

二、体内过程对用药的意义 药物选择: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且选用在相应组织或体液中分布良好的抗菌药(尤其是脑、骨、前列腺等); 用药途径:口服吸收好的药能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时,不必注射;但严重感染时,静脉给药疗效较好; 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易透过血-胎盘屏障,并可能损害胎儿,妊娠期不宜使用。

三.药效、药动学与疗效关系 药敏试验得抗菌药对细菌的MIC +药物在常用剂量时的血药浓度 →该菌对某抗菌药敏感或耐药 →指导选用抗菌药。

1、抗菌药的体内杀菌活性: 抗菌药依照药效学特征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 1)浓度依赖性:在一定范围内药浓愈高,杀菌活性愈强: 氨基糖苷、喹诺酮、两性霉素B、 甲硝唑等。

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具有首次接触效应(FEE)和 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 这类药物的24h AUIC与疗效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临床观察认为Peak/MIC的意义更为重要。

B、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的24h AUIC是决定药物疗效的最重要的参数。 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AUIC<30时,死亡率>50%,当此比率>100时,则几乎无死亡。

2)时间依赖性 药浓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超过对细菌MIC的4-5倍时,达饱和; β内酰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

2、治疗细菌感染时,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t1/2短者,需多次给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增加每次给药剂量,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 ←

附:概念 最低抑菌浓度 ( MIC):药物可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抗菌后效应(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

附:治 疗 药 物 检 测

一、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是在药动学指导下,应用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指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二、需要进行TDM的抗菌药物 毒性大,治疗与中毒浓度接近(氨基苷); 新生儿使用易发生严重毒性(氯霉素); 肾功能减退时易发生毒性(氟胞嘧啶); 某些特殊部位的感染,确定感染部位是否达有效浓度,或过高可能导致毒性发生。

三、TDM的注意事项 血浓测定,必须有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现多是总浓度,测游离药物浓度意义更大;  测试方法必具高灵敏性; 血浓测定,必须有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现多是总浓度,测游离药物浓度意义更大;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活性; 样本必须及时测定。

第二部分 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严格掌握适应症(药敏) ; 二、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三、据患者生理、病理及免疫等合理用药;

四、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不宜使用的情况:预防性使用、病毒感染、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局部应用; 2、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3、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 4、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5、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五、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 1、肾功能减退: 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且对肾有毒的药,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糖苷类等 2、肝功能减退: 避免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等。

3、特殊人群 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和磺胺类药物,以免造成灰婴综合征、溶血、核黄疸; 儿童应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第三部分 常用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感染药物的四种效应 对敏感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对感染患者的毒性效应; 对体内非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应; 对致病菌和正常共生菌群中耐药菌株的筛选效应。

一、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 。 母核中β-内酰胺环是抗菌作用所必需,侧链则决定此类抗生素的抗菌及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化学结构

二)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均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Mucopeptide)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而产生杀菌作用。

抗菌选择性 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高(60%),故对β-内酰胺类敏感,易被杀死; G-菌细胞壁粘肽含量少(10%),故对β-内酰胺类敏感性低; 繁殖期细菌需合成大量胞壁粘肽,故对药物敏感性强; 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β-内酰胺类对人和动物毒性低。

三)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G (penicillin G) 又称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其侧链为苄基(-CH2- ),常用其钾或钠盐。效价以u计算: GK:1mg=1595u GNa:1mg=1667u

1、耐药性问题 多数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与青霉素G反复接触后易产生耐药性; 金葡菌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成青霉噻唑酸,失去抗菌活性; 某些G¯杆菌也能产生β-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不敏感。

2、过敏反应问题 。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机制: *由青霉素降解产物产生 *不同抗原(杂质)决定簇引起 过敏反应防治:*预防过敏性休克 *询问过敏史 *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可预报过敏性休克; 皮试过敏试验阳性率仅为过敏反应者的30%; 为提高皮试阳性率,国外主张改用青霉噻唑多赖氨酸作为抗原进行皮试。 过敏性休克用药: *可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或H1受体拮抗剂。

(二)半合成青霉素 在青霉素G的主核6-APA上,用化学方法接上不同基团,可获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苯氧甲青霉素 (Penicillinⅴ) -耐酸、可口服、抗菌谱同青霉素G, 但较弱,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2、耐酶青霉素: 包括苯唑类青霉素,如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 通过酰基(R1) 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β-内酰胺环,耐酶,耐酸,可口服;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 青霉素G侧链(R1)苄基上的氢被氨基取代,脂溶性增加,易于透过G ¯杆菌胞壁外膜的脂多糖和磷脂,发挥杀菌作用; 对G¯杆菌的作用类似氯霉素及四环素,不如氨基糖苷类。对青霉素敏感菌的作用与青G相似; 不耐酶,耐酸,可口服。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呋苄西林等; 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 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不耐酶,耐酸性差,口服吸收差。

二、合理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分析(一) 患者,男,49岁,患呼吸道感染较严重,药敏实验对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敏感。医生开处方如下,分析用药是否合理,为什么? Rp: 青霉素G钠注射液 320万u×3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24万u 10%葡萄糖注射液 1000 ml 用法: 一次/日 静脉滴注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用药。 原因: ①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从而庆大霉素疗效显著降低。 凡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与青霉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在体外混合时,均产生类似结果。 ②青霉素G钠在近中性(pH:6~7)水溶液中较稳定,若PH<5或PH>8极易分解而失去活性,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且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糖,能使β-内酰胺类分解。

建议: 两药应根据临床需要分别注射,可将庆大霉素肌内注射,青霉素G静滴。 溶液不宜用葡萄糖,而应用生理盐水。

合理用药分析(二) 李××,男,36岁,手术后制止出血并预防感染使用下列药物。 Rp: 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iv gtt 维生素C注射液 2g 维生素K1 20mg 庆大霉素注射液 16万u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处方。 原因: 维生素C可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及糖代谢过程,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降低通透性与脆性,加速血液凝固,刺激造血功能;维生素K1可被肝脏利用来合成凝血酶原、Ⅶ、Ⅸ、Ⅹ因子;从药理上分析,两药合用是有利的; 但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致维生素K1疗效降低。

实验证明:维生素K1与维生素C混合放置一定时间后,维生素K1即被完全破坏,而不能发挥治疗效果;

建议 可将维生素K1溶于500ml10%葡萄糖液中;维生素C溶于500ml5%葡萄糖液中,分别静滴; 将庆大霉素剂量改为16万u,分2次肌注。

合理用药分析(三) 患者 女 55岁,牙痛、牙龈肿。医生开处方如下: Rp: ①多西环素片 0.1g×10 用法:0.1g/次 4次/日 患者 女 55岁,牙痛、牙龈肿。医生开处方如下: Rp: ①多西环素片 0.1g×10 用法:0.1g/次 4次/日 ②去痛片 6片 用法:1片/次 必要时服用

分析:次处方属不合理用药,其后果可能引起胃出血。 原因:给药间隔的确定是根据半衰期,病情、PAE等确定。多西环素口服吸收好,排泄慢,吸收后t1/2为14~22h,所以每日需服1~2次即可; 如每日四次,则血中药物浓度太高,对胃刺激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反应; 应更改服用方法。

合理用药分析(四) 患者,男,26岁。患心内膜炎,病情尚不严重,因有青霉素过敏史,医生开处方如下: Rp: 红霉素片 0.1 g×36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用药。 原因: 两种抗生素作用部位基本相同,都在核糖体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发挥抗菌作用。 由于红霉素可与林可霉素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而且其亲和力大于林可霉素, 因此,两者联用后,抗菌作用并不增强,反而影响了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且增强其对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分析(五) 王×× 女 30岁 发热、咽喉疼痛、咳嗽,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处方如下:Rp: 复方新诺明片 0.48g×20 用法: 1片/次 2次/日,首剂2片 碳酸氢钠 0.5 g×20 用法: 0.5 g/次, 2次/日,首剂1g

分析:此处方合理。 复方新诺明是由新诺明和甲氧苄啶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SMZ及其乙酰化产物溶解度低,尿中浓度高,易析出结晶损害肾脏,而尿液呈酸性时溶解度会进一步下降,加重损害。 同服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增加SMZ及其乙酰化产物的溶解度,防止结晶损害肾脏。